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5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304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304篇
地球物理   218篇
地质学   564篇
海洋学   220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9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夏风 《海洋世界》2019,(4):64-67
根据2019年1月16日发表在美国《大气科学进展》上的研究报告,自人类有记录以来,2018年地球上的海洋温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海洋已经吸收了了人类温室气体所捕获热量的90%以上,减缓了大气变暖的节奏,但却导致了地球气候许多其他不良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2.
沈永平  王国亚 《冰川冻土》2013,35(5):1068-1076
2013年9月27日,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决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SPM)发布, 随后于9月30日公布了报告全文. 报告指出, 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 自1950年以来, 气候系统观测到的许多变化是过去几十年甚至近千年以来史无前例的. 全球几乎所有地区都经历了升温过程, 变暖体现在地球表面气温和海洋温度的上升、 海平面的上升、 格陵兰和南极冰盖消融和冰川退缩、 极端气候事件频率的增加等方面. 全球地表持续升温, 1880-2012年全球平均温度已升高0.85 ℃[0.65~1.06 ℃]; 过去30 a, 每10 a地表温度的增暖幅度高于1850年以来的任何时期. 在北半球, 1983—2012年可能是最近1 400 a来气温最高的30 a. 特别是1971-2010年间海洋变暖所吸收热量占地球气候系统热能储量的90%以上, 海洋上层(0~700 m)已经变暖. 与此同时, 1979-2012年北极海冰面积每10 a以3.5%~4.1%的速度减少;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 大多数地区多年冻土层的温度已升高. 全球气候变化是由自然影响因素和人为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但对于1950年以来观测到的变化, 人为因素极有可能是显著和主要的影响因素. 目前,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持续显著上升, CO2、 CH4和N2O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已上升到过去800 ka来的最高水平, 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和土地利用变化是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在人为影响因素中, 向大气排放CO2的长期积累是主要因素, 但非CO2温室气体的贡献也十分显著. 控制全球升温的目标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有关, 但由此推断的长期排放目标和排放空间数值在科学上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3.
174.
煤岩组分对预测自燃标志气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煤岩组分在低温氧化阶段产出的氧化分解气体浓度变化和低温氧化的难易程度,指出应用标志气体预测预报自燃发火时,煤岩组分的影响决不可忽视,煤矿应采用本矿有代表性的煤样做模拟实验,求得标志气体的浓度与煤温的相关值作为本矿预测预报临界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5.
爆破理论的研究历史,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各阶段均有其代表性理论。文章介绍和分析了各爆破理论的要点及其优缺点以及最新进展情况,对工程爆破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6.
用自装的BET容量法装置测定了几种粒状钛型吸附剂的比表面及其孔径分布。测定是在常温减压下进行的。结果表明:钛型吸附剂在加铀海水中的吸铀量与样品的比表面及孔径分布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表面性质的研究对吸附剂的筛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7.
应用气相色谱-气体同位素质谱(GC-C-IRMS)分析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之前,需要对饱和烃样品中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进行预分离、富集,在预分离和富集过程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是否发生分馏是高精度分析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比值(δ13C)的关键。本文以正构烷烃混合溶液为对象,利用柱色谱、5Å分子筛络合、环己烷-正戊烷混合溶剂两次洗脱,GC-C-IRMS分析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研究前处理过程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是否发生分馏。结果表明:使用柱色谱分离前后,多数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比值相差-0.2‰~0.2‰;当5Å分子筛不完全络合时,未络合的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比值偏重约0.7‰,可能发生了微弱的碳同位素分馏,但并未影响洗脱后的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比值;使用环己烷-正戊烷混合溶剂洗脱前后,碳同位素比值相差-0.2‰~0.5‰,以同样方式洗脱第二次,获得的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比值与模拟样品相差-0.3‰~0.2‰。分析不同回收率(>20%)正构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比值,处理前后的差值基本在0.3‰以内,可见当正构烷烃回收率低至20%左右时,其单体碳同位素仍未发生明显分馏。柱色谱分离-5Å分子筛络合-混合溶剂洗脱方法适用于回收率大于20%的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析。  相似文献   
178.
179.
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2008年4月在布达佩斯召开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28次全会上,决定由IPCC第三工作组组织编写《可再生能源与减缓气候变化特别报告》(以下简称SRREN)①。全球120多位专家,先后举行6次会议,历时2年半,完成了SRREN的编写。2011年5月,IPCC第三工作组  相似文献   
180.
1997年10月,在巴基斯坦外海的聚合大陆边缘得到了新的垂直入射、广角反射和折射数据。似海底反射(BSR)是横穿整个大陆边缘至阿曼海湾的最突出的反射特征。一般这一反射同气体水合物稳定带底的期望深度相一致。增生棱柱体上的BSR是一个清晰的反极性反射,且BSR之下的地层表现出反射率增强,这表明地层间存在被捕获的气体。广角反射和折射数据的联合反演在BSR深度处产生约200m厚的低速带。利用Born展开式,可根据反褶积和平衡处理后的单道数据来计算带限阻抗记录,结果表明BSR处的速度下降约200ms^-1。在朝海岸方向的CDP4400处,Minshull和White(1989)等人得到一个约600ms^-1的速度倒置,此结果表明BSR的特征在越过巴基斯坦外海大陆边缘时显著变化。海湾下的BSR出现在相似的海底地层深度,此处的地震反射出现亮点。然而,其反振幅异常小,且BSR下方的反射地层没有表现出反射率增强。广角反射和折射数据的联合走时反演表明:持续上升的速度暗示了有充足的甲烷以形成游离气和气体水合物,且主要受沉积物同化为增生棱柱体的限制。我们认为当沉积物同化为增生棱柱体时,这些变异与构造抬升和正在进行的沉积引起的一个渐进过程有关。沉积和抬升造成等温线向上偏移,并因此导致气体水合物的分解,释放出的甲烷气体造成BSR增强。我们的地质调查反映了深海平原以及第一个倾斜盆地内水深分别为3300m和2490m处的BSR属性。CDP4400位于近岸的一个隐伏、隆起演化的盆地内,水深为1730m。因此我们提出,在加积楔内,区域构造抬升与正进行的沉积引致稳定区域的向上偏移造成水合物循环。此外,通过甲烷的深度平流,构造脱水作用可以在稳定区域底部积聚水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