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334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328篇
地球物理   117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39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81.
Using data from Argo and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ODA), the role of the barrier layer (BL) in the southeastern Arabian Sea (SEAS: 60°E–75°E, 0°–10°N) is investigat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Indian Ocean Dipole (IOD) events from 1960 to 2008. It is found that warm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in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 appears in June in the SEAS. This warm SST accompanying anomalous southeastern wind persists for six months and a thicker BL and a corresponding thinner mixed layer in the SEAS contribute to the SST warming during the IOD formation period. The excessive precipit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helps to form a thicker BL and a thinner mixed layer, resulting in a higher SST in the SEAS. Warm SST in the SEAS and cold SST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SEAS intensify the southeasterly anomaly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which transports more moisture to the SEAS, and then induces more precipitation there. The 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 process among wind, precipitation, BL and SS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anomalous warming in the SEA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IOD events.  相似文献   
982.
李秋香 《地球》2012,(5):89-93
2004年印度洋发生8.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2005年印尼西部海域发生8.7级地震、2006年爪哇岛附近发生7.2级地震、2007年秘鲁发生8.0级地震、2008年中国汶川发生8.0级地震、2009年南太平洋岛国萨摩亚和美属萨摩亚群岛附近海域发生8.0级地震、2010年智利发生8.8级强震、2011年日本发生9.0级强震……今年4月11日苏门答腊北部海域发生8.6级地震,4月12日墨西哥接连发生3次6级以上地震。人们感觉近几年地震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也无怪乎网友戏称地球已  相似文献   
983.
在随钻测井条件下,由于钻铤占据了井孔内的大部分空间,充液井孔中沿着井轴方向传播的模式波的特性与电缆测井非常不同.本文建立了随钻正交偶极子测井声学模型,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方法模拟了偶极子声源在随钻条件下各向异性地层井孔内激发的声场,研究了地层的声学各向异性在随钻正交偶极子声波测井中的响应特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随钻测井条件下,对于井轴同TI地层对称轴垂直的情况,弯曲波分裂现象仍然存在,通过正交偶极子测量方式和合适的反演算法能够准确有效地确定地层的快横波方位角,可以考虑采用同正演理论相结合的反演算法来获得地层的快、慢横波速度及声学各向异性信息;对于井轴同介质对称轴呈一定夹角的TI地层井孔,情况变得非常复杂,不同井斜倾角下弯曲波的速度的变化趋势并非同对应的地层横波速度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不过在一定的频段内,地层横波速度仍然是弯曲波的最主要控制因素.对于本文研究的模型,当井轴同介质对称轴的夹角大于大于60°时,此时获得的弯曲波的各向异性值基本能够反映对应角度下地层横波速度的各向异性信息.  相似文献   
984.
用59年Ishii再分析温度资料,讨论了热带西南印度洋(SWTIO)上升流区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以及与上升流区有关的温度距平的变化,同时分析了其与热带印太海气系统的关系,结果显示SWTIO 上升流在南半球冬、夏季比较强,春季最弱。它的范围在5°~1°S,在东西向从50°E可以伸展到90°E。该上升流区的变化与温跃层的温度距平有密切的关系,并存在明显的5 a振荡周期。SWTIO上升流区温度距平的5 a周期振荡是由热带东印度洋温度距平在最大垂直温度距平曲面(MTAL)上向西沿着11.5°~6.5°S传播过来的,它与热带太平洋的温度距平传播方式不同。SWTIO上升流是热带印太海气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洋偶极子 超前SWTIO上升流区温度变化5个月,最大相关系数达到0.57,NINO3区指数超前SWTIO上升流区指数2个月达到0.49。当热带印太区域的大气风场改变,影响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表层SSTA,出现ENSO和DIPOLE,进一步向西传播到SWTIO次表层,导致SWTIO上升流区出现改变。  相似文献   
985.
为了解印度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主要作业渔场温跃层上界温度、深度和垂直温差时空变化特征,采用2007~2010年Argo温度剖面浮标资料,计算了印度洋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主要作业渔场次表层温度和温跃层特征参数.研究认为,温跃层上界深度、温度和10~200 m温差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5~9月在15°~25°S纬向区域存在一块季节性较深的温跃层上界深度区域;在20°S以南海域,12月至次年4月份温跃层上界深度非常浅;在15°S至赤道纬向区域,尤其是在西部,常年存在一块温跃层较浅的区域.总体而言,温跃层上界深度较深的地方温度相对较低,在2~5月期间,在阿拉伯海东南和孟加拉湾西南形成一块大面积的暖水区;7~9月期间,在15°~25°S,纬向区域因温跃层上界深度较深,从表层至温跃层上界深度温度变化相对较大,温跃层上界温度显著较低.在20°S以南,温跃层上界温度常年都很低.10°S经线方向将水下10 ~200 m垂直温度分成南北两部分,10°S以南部及以北部海区的垂直温差分别大于和小于10℃.分析结果初步揭示了金枪鱼主要作业渔场温跃层上界温度、深度和垂直温差分布特征,为金枪鱼实际生产作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86.
利用站点降水资料、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的MJO指数和NCEP/DOE AMIP-II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印度洋MJO对4—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及可能机制。(1) 热带印度洋MJO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有显著影响:热带印度洋MJO偏强(偏弱)时,同期以及滞后1~2候时该地区降水偏多(偏少)。(2) 热带印度洋MJO处在不同位相时,大尺度背景场有明显的差别:热带印度洋MJO偏强(偏弱)时,同期以及滞后1~2候时MJO活跃对流中心位于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表现为反气旋性(气旋性)环流异常,孟加拉湾为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异常,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异常上升(下沉)运动,水汽辐合增强(减弱);伴随MJO的东传,水汽输送异常来源有所变化。(3) 热带印度洋MJO通过激发Gill型响应和Rossby波列,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87.
利用X射线荧光法和ICP-MS等方法对取自超慢速扩张的西南印度洋脊(SWIR) 49.6°E热液区的热液产物和玄武岩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与亏损型洋中脊玄武岩(N-MORB)相比,研究区玄武岩样品的主量元素组成显示其偏碱性,而微量元素对比表明该区玄武岩明显富集Pb元素;(2)对热液产物的综合分析表明这些样品多为Fe-Si-Mn氧羟化物且都为热液来源;(3)热液产物的∑REE含量介于玄武岩和海水之间,经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REE)分布模式均表现出Eu正异常和轻稀土(LREE)富集的特征。另外,本研究还表明,利用玄武岩和热液产物地球化学指标不仅能够模拟出以热液喷口为中心的元素地球化学晕,而且能反映出热液活动的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988.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三极模态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带太平洋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 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现象是过去几十年里海洋与气候研究的重点.随着近年来印度洋偶极子模态(Indian Ocean Dipole,IOD)的提出,热带印度洋中的短期气候变化也逐步被重视.然而,人们对这些现象的研究更多的是局限在单个的海盆之内,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观测表明,在年际间尺度上,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和海表高度异常(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等物理量的有着很明显的反向变化趋势.对这种反向变化可以给出一个简单的解释:由于双圈沃克环流在暖池区幅聚上升,海表风场在热带印度洋为西风,在热带太平洋为东风;它们通过驱动海水的上翻使得热带西印度洋与东太平洋SSTA变冷,SSHA变低,同时也通过暖水的堆积使得暖池区SSTA升高,SSHA增加.这样就在整个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形成了一个SSTA和SSHA的三极子结构.随着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上空沃克环流圈的增强或减弱,两个海洋之间的反向梯度关系也会随之做相应的调整,并通过梯度与沃克环流之间的正反馈作用得以维持.这一振荡模态被称为印-太三极子(Indo-Pacific Tripole,IPT).本文将通过资料分析和一个简单的概念模型来讨论IPT模态的发展和变化机制,并着重考虑ENSO与IOD对IPT模态的影响.该模型包含了最基本的海洋与大气的物理变量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为更深层次地理解和研究热带地区短期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89.
国外重大自然灾害区域重建规划的理念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5·12四川汶川地震,4·14青海玉树地震及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突发性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地区的灾后重建是非常复杂而漫长的工作.灾后重建规划是推进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依据,不断完善重建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对提高我国综合减灾恢复重建能力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大量国际组织发表的文献资料,总结了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2005年美国Katrina飓风的灾后重建规划及规划实施中的先进理念,分析提出积极推进今后我国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体现灾区民意和强化生产、生活氛围复兴(软环境重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0.
鉴于目前在灾区重建中的国际多元合作机制尚未成熟,以及以往研究过分强调国际援助中夹杂了援助方自身利益追求的因素,受此影响一部分受灾国对国际援助表现出消极态度等现状,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国际组织发表的一系列有关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后印度尼西亚灾区重建的文献资料,总结了此次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多元合作援助行动在及时性、可信性、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多元化诸方面的特点,进而明确了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加强国际多元合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