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76篇 |
免费 | 1998篇 |
国内免费 | 441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8篇 |
大气科学 | 2667篇 |
地球物理 | 1662篇 |
地质学 | 6218篇 |
海洋学 | 3182篇 |
天文学 | 19篇 |
综合类 | 454篇 |
自然地理 | 4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3篇 |
2023年 | 358篇 |
2022年 | 531篇 |
2021年 | 397篇 |
2020年 | 461篇 |
2019年 | 516篇 |
2018年 | 432篇 |
2017年 | 400篇 |
2016年 | 406篇 |
2015年 | 470篇 |
2014年 | 686篇 |
2013年 | 498篇 |
2012年 | 633篇 |
2011年 | 608篇 |
2010年 | 632篇 |
2009年 | 675篇 |
2008年 | 636篇 |
2007年 | 508篇 |
2006年 | 601篇 |
2005年 | 572篇 |
2004年 | 478篇 |
2003年 | 419篇 |
2002年 | 409篇 |
2001年 | 411篇 |
2000年 | 363篇 |
1999年 | 312篇 |
1998年 | 330篇 |
1997年 | 292篇 |
1996年 | 285篇 |
1995年 | 240篇 |
1994年 | 261篇 |
1993年 | 199篇 |
1992年 | 159篇 |
1991年 | 168篇 |
1990年 | 176篇 |
1989年 | 134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3篇 |
1974年 | 2篇 |
1948年 | 2篇 |
193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对一幢具有转换层的复杂退台式框架剪力墙高层建筑的1/35缩尺模型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深入研究该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特征.试验及理论分析表明:该结构的抗震性能基本满足现行规范要求;由于结构上部逐渐退台,因而结构顶部有较明显的鞭端效应;结构首层和结构转换层及其相邻层的剪力墙、转换层上下层柱是受力较大的区域,应当局... 相似文献
82.
原状非饱和黄土的三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利用特制的非饱和土三轴仪器,对不同含水量条件下原状非饱和黄土的强度和土-水特征曲线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非饱和黄土的抗剪强度随着含水量的不同而不同,含水量越大,非饱和黄土的基质吸力就越小,抗剪强度亦越小。含水量趋于饱和时,非饱和黄土的抗剪强度值逐渐接近于饱和黄土的强度值。原状非饱和黄土的抗剪强度均高于饱和黄土的抗剪强度。非饱和黄土的内摩擦角受含水量的影响不大。凝聚力受含水量的影响很大,含水率越大,基质吸力越小,总凝聚力越小。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模型,该模型易于确定,与实测基本吻合,误差较小,满足非饱和黄土的强度计算要求。 相似文献
83.
利用宋桥井田奥灰群孔抽水试验资料,根据补(隔)水边界水位曲线的特征,采用半对数直线图解法,将井田F2-9断层定性为补给边界。为了解补给边界的补给量,选用边界补给量计算方法.计算出了边界补给量占孔流量的65%,从而较客观地确定了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类型。 相似文献
84.
黄土高原西部高分辨率黄土序列开展的多代用指标研究,有助于揭示轨道-亚轨道尺度上东亚冬、夏季风的变化特征及动力机制。但针对同一地质记录提取冬、夏季风多代用指标进行对比和敏感性分析的工作尚不多见,因此制约了对季风快速变化特征和机理的理解。本文利用甘肃临夏85 m黄土岩芯开展高分辨率的粒度、磁化率和元素扫描分析,发现在轨道尺度上粒度和Zr/Rb比值显示的大幅冰期-间冰期波动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明东亚冬季风的波动响应于北半球高纬冰量的变化。但在千年尺度上,粒度能更敏感地响应冬季风的快速变化;Rb/Sr比值和磁化率均能很好记录轨道尺度上的东亚夏季风波动,但在亚轨道尺度上Rb/Sr的敏感性明显高于磁化率。粒度、Zr/Rb和Rb/Sr所指示的东亚季风快速变化表现出较强的岁差信号,与石笋和北纬65°夏季太阳辐射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表明东亚季风变化也受到岁差直接驱动的夏季太阳辐射变的控制。在最后两个冰期-间冰期旋回中(即末期冰期旋回和倒数第二次冰期旋回)Rb/Sr及Zr/Rb比值和粒度记录分别可以辨别出与石笋相同数量级的变暖事件,但粒度记录的暖事件明显要多于Rb/Sr及Zr/Rb比值,且这些暖事件并不能一一对应。粒度及元素比值记录显著变冷的千年尺度的Heinrich(H)事件与石笋记录的夏季风明显减弱的事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其发生频率明显高于海洋记录。这些指标记录的千年尺度上波动信号的不一致性主要归因指标对不同气候要素敏感性的差异。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高分辨率多代用指标敏感性分析,选取对季风快速变化的敏感指标,有助于我们理解季风快速变化的特征(如周期和幅度等)和分析季风快速变化的时空差异性。 相似文献
85.
中国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是古气候变化的良好记录载体,然而黄土在大气CO2循环中到底是源还是汇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本文利用陆相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通过敏感性试验,模拟了土壤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各种稳定的气候条件下黄土的土壤有机质都是持续增加的,因此可以认为自然条件下黄土是大气CO2的一个汇;2)温度和降水对黄土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正好相反,表明湿度是影响黄土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温度和降水都是通过对湿度的影响来影响植被生态的;3)地表植被和土壤有机质是黄土碳库与大气CO2之间的重要媒介.黄土表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影响黄土碳汇效应的主要过程;4)黄土碳库的主要存在形式以次生碳酸盐为主,其次是土壤有机质,气态CO2只占很小比例. 相似文献
86.
平板载荷试验应思考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平板载荷试验中的几个问题:(1)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垫层的重要性;(2)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存在尺寸效应;(3)单墩或单桩平板载荷试验不完善。重点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复合地基荷载试验进行了讨论,以引起检测人员注意。 相似文献
87.
赤泥的变形-强度特性与结构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制铝工业排出的大量固体废料?--赤泥具有较强的结构性,笔者对其结构性及变形–强度特性进行了研究。根据饱和原状赤泥样及扰动样固结排水三轴剪切试验资料,用土力学方法分析了变形–强度特性与结构性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结构性参数随轴应变及固结压力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1)对浸水反应比较迟钝的饱和赤泥,用三轴试验条件下各应变水平原状样与扰动样的主应力差之比所表示的结构性定量化参数,来研究结构性对变形强度的影响可以得到良好的规律性。(2)结构性参数对固结周围应力反应敏感,不同固结周围压力和剪切应力对结构性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低应变区段内。(3)赤泥的变形–强度特性与其在形成过程中的固结应力大小及龄期长短没有直接的规律性关系,而与其在物理化学作用下结构性的强弱相关。 相似文献
88.
为编制“沈阳市区地基基础技术规程”课题小组专门开展载荷试验5组,结合工程开展载荷试验9组.收集载荷试验资料5组,总计19组27次载荷试验资料。接载荷板面积分:面积5000cm’的7组、2500cm2的8组、1000cm2的4组,所有载荷试验均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载荷试验点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市区内的地层分布情况,圆砾、砾研共15组载荷试验在区域上均处于同一地貌单元、同一成因和同一时代的地层,基本上反映了沈阳市区粗粒土的特性。粗砂试验点是选择在市区内相对较差的地层中进行,反映了市区赛实度偏小的中、粗砂的情况。在进行载荷试验的地层中.… 相似文献
89.
南海北部陆坡古地貌特征与13.8Ma以来珠江深水扇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综合利用层序地层学和地球物理方法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13.8 M a以来沉积古地貌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分布及其独特的沉积特征和层序充填演化规律的分析,得出在13.8 M a以来层序发育过程中,凹陷位于宽阔陆架向海盆变迁的陆坡区,北部发育两种类型的峡谷水道,向南海盆方向逐渐变得宽缓;盆地的古地貌背景、物源和气候变化为其主控因素的结论。同时,13.8 M a以来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的沉积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特点,现今的海底峡谷发育特点基本反映了整体的沉积背景。结果表明,白云凹陷13.8 M a以来的深水沉积受海平面相对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弱,主要受古地貌背景及其变迁的控制,沉积具有继承性,与现今的沉积面貌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90.
高原季风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RA-Interim的位势高度场、温度场和风场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88-2017年的传统高原季风指数(Trational Plateau Monsoon Index,TPMI)和动态高原季风指数(Dynamic Plateau Monsoon Index,DPMI),分析了高原季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结合东亚夏季风指数(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dex,EASMI),探讨了高原季风与东亚季风的关系。研究表明:(1)高原夏季风从4月开始形成,暖性低值系统在高原上生成;6月暖性低压系统中心形成并达到最强,此时高原夏季风强度也达到最大;10月暖性闭合低压系统向东北方向移动且强度也随之减弱并退出,高原夏季风结束。(2)DPMI和EASMI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在关键年高原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的强度表现一致。(3)中纬度受东亚季风所影响区域的位势高度场和青藏高原区域的位势高度场均处于同一正相关区域,而且超前两个月的DPMI同EASMI的相关系数最大,表明高原夏季风对东亚夏季风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4)东亚夏季风经圈环流受高原温度场变化的影响而移动,高原夏季风的低压系统与高原温度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