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5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篇
海洋学   11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1986年3月16日至4月19日,中国南极考察队二次越冬队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中国南极长城站执行了哈雷彗星观测任务。在为期34天的时间里共进行了8次观测,拍摄到大尺度照片9张,并详细地记录了观测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1985年12月至1986年3月南极长城站与新乡的短波通信效果,可通信的时段与频段,并将频段与计算的MUF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经过南极区的短大圆路径的通信频段上限与计算的MUF基本相符;经过北极的长大圆路径的通信频段上限与计算的MUF有偏差.其次详细介绍了在1986年1月和2月进行的传播方位测量结果.在南极长城站至新乡电路上沿大圆路径传播是主要的,而在一定时间内存在着一些非大圆路径传播.经分析研究,我们认为构成非大圆路径传播的主要原因是地表的散射,而且较强的天线副瓣和较小的电离层吸收有助于非大圆路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198 6- 1 987年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中 ,对南极长城站空气、陆上和海滨的微生物作了考察。长城站野外空气中的微生物含量较低 ,海洋性微生物为 1 4 8.7CFU/ m3 ,陆源性微生物为 1 7.9CFU/ m3 ,表明野外空气相当洁净。室内空气微生物数比室外及野外均高得多 ,霉菌的检出率和含量都不高。微生物因人群活动和环境的不同而异。陆上的微生物含量次序是 :冰雪 <湖水 <原土等。海滨的微生物含量相当多 ,>1 0 3 CFU/ cm3 (或 g)。长城站的微生物组成有 1 1属以上 ,包括偶见的芽孢杆菌。温度试验结果表明 ,野外的大部分菌株适于低温生活。没有发现能在≥2 5℃的温度中存活者。低温是控制长城站微生物生态的一个重要因子。在长城站这类环境中 ,低温微生物对物质转化和循环发挥着持久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在南极长城站区附近活动的6科11种鸟类的数量、分布、繁殖、行为、栖息环境等作了比较详细的报道。作者认为:(1)在长城站区附近分布的鸟类全为肉食性种类;(2)企鹅在整个食物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亲鸟的护幼行为较强;(4)所观察到的鸟类全为早成或半早成鸟,但亲鸟育雏期又都较长,这是一种特殊习性。  相似文献   
15.
南极长城站及附近岛屿的苔藓植物考察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16.
通过南极长城站地磁台对CTM-302三分量磁通门磁力仪标度值的标定,为长城站地磁台测量数据的可靠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文义 《海洋预报》1996,13(4):71-75
本文利用在南极长城站考察期间,从接收到的地面气象传真图资料和利用气象自动观测站观测到的气象要素实产史资料,对1994年7月25日南极长城站一次强降温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余兴光  卢昌义 《台湾海峡》2005,24(4):558-563
本文报道了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期间,作者对考察船向长城站输油期问发生的溢漏油事故全程跟踪结果,分析了主要风险源及发生溢油风险事故的原因和采取预防措施的重要性,指出南极长城站存在着榆油过程抗溢油能力低下、防溢漏油环保基础设施薄弱、风险管理措施亟待加强等主要环保问题,提出了加强长城站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风险防范管理的对策,以便对船舶或站上设施溢油风险做出更有效地反应.  相似文献   
19.
在1997年以前,我国南极考察船到达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附近水域后,由于没有合适的锚地而多次出现险情。成功地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水域完成锚地选址和锚地测绘任务,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是南极科考船安全避风、高效货物装卸的保证,它对于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和基站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平行轴螺旋桨式风传感器的基础上,制作一个安装于螺旋桨式风传感器风速轴组件上的防冻雨装置,通过这种技术改进,使得改造后的风传感器能在冻雨天气下正常观测,并在中国南极长城站开展了现场试验。通过数据检验分析,改造后的风传感器可有效提升数据可用率,提升了观测连续性,减少了人力劳动。本改进技术对极地地区、我国贵州省等冻雨灾害多发地区的气象观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