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9篇
  免费   690篇
  国内免费   261篇
测绘学   165篇
大气科学   154篇
地球物理   122篇
地质学   245篇
海洋学   537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99篇
自然地理   78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91.
80年代以来中国冰川学和第四纪冰川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纵论自1978年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冰川学与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巨大进展,其中包括:南极冰盖研究,青藏高原冰芯研究,喀剌昆仓山,喜马拉雅山等山区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及牧区雪害考察,天山冰川站的重建与重要进展。冰川编目,冰川融水资源,季节雪分布变化和水径流研究,区域冰川考察与总结,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新认识,中国西部第四纪部冰川研究的深化和争论,中国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等九个方面,参考文献近80篇。  相似文献   
92.
本文将南极海冰分为4个区:SPI1(0°-120°E),东南极海冰;SPI2(120°E-120°W),以罗斯海为主体的海冰区;SPI3(120°W-0°),以威德尔海为主体的海冰区;SPI4,全南极海冰区。北极海冰区分为3个区:NPI1(90°E-180°-90°W),太平洋侧冰区;NPI2(90°W-0°-90°E),大西洋侧冰区;NPI3,全北极冰区。本文使用了WDC-A的SIGRID海冰资料,以分析南极和北极各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两极各冰区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两极海冰之间相互作用的振源是NPI2。SPI3是影响南极海冰的正反馈中心。SPI2则是南北两极海冰的负反馈中心。NPI2,SPI3和SPI2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强,形成涛动关系。这种涛动关系不是同时期的,而是有较长的滞后时间差。两极海冰形成周期变化,其周期为5-6年,正与NPI2和SPI3自身变化周期一致。另外还有更长的循环周期9-11年  相似文献   
93.
本文对南极长城站在1990年8月16日至1990年11月20日的Pc3脉动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典型Pc3脉动事件的出现频次、频率特征和偏振特性,并对南极长城站记录的Pc3脉动激发和传播机制做了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94.
赵烨  李天杰 《极地研究》1995,7(2):21-27
本文在考察菲尔德斯半岛成土环境、土壤理化性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本区代表性土壤的粘土矿物组成,粘粒、粉粒和全土中土壤大量元素的含量。认为亚南极海洋性气候区(无冰区)土壤次生粘土矿物主要是蒙脱石、伊利石和绿泥石;土壤矿物风化过程包括脱盐基、周期性滞水氧化-还原脱铁锰和微弱的脱硅过程  相似文献   
95.
王自磐 《极地研究》1995,7(2):28-34
在1988~1994年期间,对南极拉斯曼丘陵东部麦氏贼鸥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群尺度在1989/1990年考察站建设期间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小,该区多国考察站、点的建设和发展中,一度缺乏对废弃物品和垃圾等的有效管理,使周围生态环境受到不良影响,以及频繁的人员活动对栖息动物的直接侵扰与危害,是造成本区麦氏贼鸥繁殖与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
南极乔治王岛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1992/1993年度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期间对南极乔治王岛的表土、地衣、苔藓等样品的分析资料为基础,研究探讨了8种无机重金属元素、5种有机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其结果表明,重金属在三种环境样品中的含量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地衣、苔藓两种植物呈现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不同富集能力;∑666、∑DDT和PCBs及油的沾污亦很明显。本文还对污染物质的来源、南极环境样品历次调查分析的结果以及世界部分地区的背景水平进行了讨论和比较  相似文献   
97.
邓占球 《极地研究》1995,7(3):67-73
本文报道了采自南极乔治王岛东部梅尔维尔半岛的非造礁珊瑚化石:Flabelum(Flabel-lum)rarisentatumRoniewiczandMorycowa,从其产出的层位表明,在晚第三纪中新世的时期中,在南极洲已有分布  相似文献   
98.
肖应华  王茜 《极地研究》1995,7(3):95-100
本文阐述了用120型非量测相机对南极中山站地区所摄制的140000小象幅航片制作15000地形图、正射像片图及110000地形图的原理、方法和精度。在外定向中适当增加控制点及考虑到加入适当的权的情况下,其外定向最大对点误差平面为2.2m,高程为1.2m。所制作的正射像片图和相应的地形图套合中误差为0.14mm。其结果完全可满足南极科研、考察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
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大地测量控制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大地测量控制网的建立与施测前后共历经4年方始完成,总控制面积约177.6平方公里。本文主要讨论了该网分区布设情况及总体平差的原理与方法,并对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经过整体平差的结果可以满足1:10000测图的需要。该网也是我国东南极中山站地区的基础大地控制网  相似文献   
100.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与构造发育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海洋四号”船1991年在南极布兰斯菲尔海峡所采集的地球物理资料。这里的地形地貌,重力异常和磁异常沿东方向呈条带状分布。海峡中的新生代沉积可分为两组沉积系;第一张裂沉积系和第二张裂沉积系。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西北部,基底发生了断裂,基底断块沿断面下滑,因而在海峡中部形成基底半地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