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246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91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31.
利用2016年1—12月镇巴国家基本气象站新站(以下简称新站)与旧站(以下简称旧站)平行观测资料,进行逐月对比分析并利用双样本等方差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新站年平均气温比旧站低0.9℃,新站年平均气压比旧站低21.7 hPa,新站年平均相对湿度比旧站偏小1.8%,新站年平均风速比旧站大0.7 m/s;海拔高度差是造成新旧站温度、气压、风速差异的主要原因,下垫面性质的不同是造成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使用新、旧站气温、气压、相对湿度数据时需要做好两站数据的均一性处理;新、旧站的风向、风速未显示出明显的相关性,资料均一性较差。  相似文献   
532.
高山林线交错带是亚高山森林与苔原之间、亚高山森林与无树草原之间的过渡带状区域,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具有营养物质输入源和低海拔生态系统的碳固存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提供着各种生态系统服务。与高山林线交错带相关的三种树线是树种线、林线和木材线。由于高山林线交错带占据了树种耐受温度极限的极端区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经常被用作植被对全球变暖响应的指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和不同气候区海拔梯度的变化,高山林线交错带中的树高和生物量也会发生显著变化。同时分布在全球不同气候带上的林线变化也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其中的原因包括温度升高程度的不一致、优势种和植物群落的不同、人为干扰程度的不同等。另外,关于林线推进的驱动因素也无一致的研究结果,不同气候区之间的研究结果可能会相互矛盾。然而,目前在气候变化下的高山林线发展领域,缺乏全面的综述。因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此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高山林线动态变化的理论基础和挑战:(1)高山林线动态变化的生态功能和生态问题;(2)监测高山林线动态变化的研究方法;(3)全球不同气候区的林线迁移;(4)林线向上迁移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33.
徐八林  杨卫洁  徐舒扬  解莉燕  陆鹏  王欣 《气象》2020,46(8):1113-1121
借鉴前人在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上探测森林火灾和城市大火烟尘的方法和研究成果,利用收集到的云南十部C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的34次森林火灾个例资料,立足云南C波段高原高山雷达的一些特点,采用分类对比进行分析研究,得出C波段高山雷达森林火灾回波的一些特有指标。提出按雷达海拔高度分别设置森林火灾判别阈值、引入速度场特征、降水回波过滤等一些新指标和方法,进行这类地区的雷达森林火灾探测。随后开展了业务实践,经检验和实地踏勘,取得了一定效果。证明C波段雷达同样具有一定的探测森林火灾回波的能力,主要技术指标有:高山雷达由于海拔高差的影响,应分别针对不同雷达设置相应的阈值参数;根据森林火灾回波的上升和飘散特性,雷达回波速度场与周围回波有时呈现出一定差别;采用过滤晴空回波、过滤杂波、过滤地物回波、过滤二次回波、过滤降水回波、识别速度场特殊回波等办法,可得到滤出的火灾烟尘疑似回波。这些指标和方法对西部高山雷达探测应有一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34.
移动气象站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应对突发雷电事件和解决非固定地点的雷电预警,提出基于应急气象车载系统的雷电预警系统概念.在现有雷电预警系统的基础上,以移动气象站为平台建设车载移动雷电预警系统,以可移动式多普勒天气雷达、便携式大气电场仪、车载闪电定位仪等为监测手段,并与气象及其他资料共享,通过数据融合,现场提供雷电预报.  相似文献   
535.
长白山高山苔原是我国唯一典型的极在自然景观类型。论述了1959年发现高山苔原的背景和依据。对高山苔原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的物理,生物,化学特性和过程以及与国外若干苔原比较研究的进展,作了回顾和综述。  相似文献   
536.
高山林线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非常敏感。气候变化首先从个体的水平影响林线的内部结构,然后才影响到作为整体的林线的推移,因此研究乔木个体生理活动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高山林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们于中国东部暖温带的五台山、关帝山、太白山森林上限附近白杆(Picea meyeri)、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rechtii)和太白红杉(L.chinensis)生理活动与环境因子的野外测定,分析了光合作用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初步结论:(1)研究区内林线乔木的光合作用不存在单一的限制因子;(2)有关研究表明,光照与温度共同作用于高山林线乔木的光合作用,在光照较低的情况下,温度成为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现象;(3)树线、林缘、郁闭林内三种不同生境条件下乔木光合作用的对比表明,林缘的生境条件最适合植物光合作用。虽然林缘的湿度条件中等,但良好的光照和温度条件对光合作用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37.
怒江流域高山峡谷区景观生态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筱青  曾洪云  周晶  李晖 《热带地理》2007,27(3):219-223
以怒江流域高山峡谷区的典型区域——福贡县月亮风景区为例,利用1986年和2004年的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在G 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FRAGSTATS计算景观格局指标,对高山峡谷区景观格局多样性、破碎度等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在过去的18年间,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斑块数增加,破碎度增加,景观异质性减小,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景观中林地占优势但以针叶林和灌木林居多,农田不是景观类型中的重要组分,居民地所占比例最少;各景观类型相互之间发生了转移。  相似文献   
538.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往往是多种成因来源和作用途径叠加综合的结果,简单地判别重金属元素来源不足以为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足够信息,需定量计算各类排放源对元素的相对贡献率,确定主要污染源。中国青藏高原表土重金属含量近年来有聚集趋势,但是对于重金属来源的定量解析缺乏,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区域以及农业土壤的研究也有待补充。为深入了解青藏高原东部典型高山农业区的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生态风险及污染来源,本文对青海省泽库县的表层土壤(0~20cm)样品进行了采集,对As、Cd、Co、Cr、Cu、Hg、Mn、Ni、Pb、Zn等10种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AF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发射光谱法(ICP-MS/OES)等方法测定元素含量,结合基础统计分析方法及对比分析法,研究了重金属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应用富集因子(EF)、地累积指数(I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PERI)确定了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情况,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绝对主成分分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PCA-APCS-MLR)定量解析了重金属主要潜在来源。结果表明:①As元素的含量均值高于土壤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其他重金属含量均小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②与中国土壤环境背景值与青海省表层土壤背景值相比,Cd、Hg含量均小于背景值,As、Mn均值含量远超背景值,Co、Cr、Ni、Pb、Zn含量略大于背景值,Cu基本接近于背景值。③富集因子(EF)、地累积指数(I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PERI)分析结果基本一致,As表现出的危害趋势最高,其他重金属均较低。④空间分布上,泽库北部重金属含量明显要高于其他区域,位于泽库县东北部的麦秀镇表现出多种重金属含量高的现象。⑤与青海湖流域、公路沿线土壤、玉树县等青藏高原其他区域相比,泽库县表层土壤中As、Mn含量较高。Cd、Co、Cr、Cu、Hg、Ni、Pb、Zn元素含量基本上要高于青海湖流域地区,但是与公路沿线、玉树县等人为活动较为丰富的区域相比则含量低。与三江平原、淮北平原等典型平原地区农田土壤相比,泽库县作为典型高山区域的农田区域,其重金属含量绝大部分要低于平原地区农田土壤。⑥根据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PCA-APCS-MLR的结果,研究区重金属主要有4个来源,自然源对Cr、Co、Mn、Ni贡献率分别为64.49%、48.35%、67.68%、77.99%,交通源对Cd、Pb、Zn影响大,贡献率分别为75.46%、50.75%、55.54%,矿业冶炼对于As、Cu影响较大,贡献率分别为43.52%、37.29%,大气沉降的远源因素对Hg的影响最显著,贡献率达到43.39%。其他源对As、Cr、Hg、Cu 和 Pb的影响也较大,需进一步研究明确。综上,对于泽库县,As较其他重金属元素富集明显,但富集程度不高,需进一步预防土壤中As的深度污染。研究区内重金属有自然源、交通源、矿业冶炼及大气沉降的远源等主要4种来源,其他源的定性未能明确需进一步加强研究,而4个主要来源中有3个来源属于人类活动性质,因此人类活动对于泽库县这类典型高山农业土壤的重金属影响需受到关注,采取相关措施避免重金属污染富集现象加重。  相似文献   
539.
以天山北麓为研究区,通过MOD10A2获得月最大雪盖,在无雪区构建虚拟气象站,提高了样本点数量和空间均匀性。运用普通Kriging和协Kriging法对12月至2月最大雪深进行了空间插值,利用交叉检验法对插值精度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540.

云南省西北部高山湖泊格贡错那卡湖(海拔4214 m)地处西南季风区,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文章以在格贡错那卡湖湖心钻取的1.84 m长的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对粒度、磁化率和总有机碳(TOC)含量等环境指标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分析,在精确测年的基础上(210Pb测年结合陆生植物残体的AMS 14C测年建立年代序列),重建了研究区距今约3570年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结果表明,格贡错那卡湖所在地区近3570年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经历了5个较明显的演化阶段:1)在3570~3490 cal.a B.P.期间,气候明显降温、减湿;2)3490~1710 cal.a B.P.期间,气候总体偏冷、较干,其中3490~2860 cal.a B.P.期间气候处于较稳定的最冷干时期,随后在2860~1710 cal.a B.P.期间气候波动地有所增温、增湿;3)1710~930 cal.a B.P.(即240~1020A.D.)期间,为较稳定的暖湿期,年均温较高,温差较小;4)930~80 cal.a B.P.(即1020~1870A.D.)期间,气候总体偏冷较湿,但存在多次短暂变暖;降水总量或冰雪融水可能有所减少,但降水强度或冰雪融水强度变化较大;5)自80 cal.a B.P.(即1870 A.D.)以来,温度明显增加,可能是过去3570年以来温度最高的时期;降水有所减少,气候总体为暖偏湿。该气候特征与相邻地区泸沽湖的乔木花粉含量反映的气候变化非常一致,揭示了研究区气候变化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