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10篇
  免费   2545篇
  国内免费   3357篇
测绘学   1133篇
大气科学   9733篇
地球物理   957篇
地质学   3593篇
海洋学   795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873篇
自然地理   3584篇
  2024年   166篇
  2023年   480篇
  2022年   631篇
  2021年   705篇
  2020年   558篇
  2019年   646篇
  2018年   477篇
  2017年   537篇
  2016年   498篇
  2015年   591篇
  2014年   988篇
  2013年   813篇
  2012年   797篇
  2011年   925篇
  2010年   783篇
  2009年   843篇
  2008年   866篇
  2007年   827篇
  2006年   748篇
  2005年   742篇
  2004年   713篇
  2003年   707篇
  2002年   665篇
  2001年   623篇
  2000年   558篇
  1999年   461篇
  1998年   467篇
  1997年   497篇
  1996年   452篇
  1995年   434篇
  1994年   345篇
  1993年   265篇
  1992年   222篇
  1991年   206篇
  1990年   169篇
  1989年   16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5篇
  1980年   6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8篇
  1955年   5篇
  1954年   5篇
  194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81.
四平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平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的调查,对该区水、土壤、大气、区域稳定性、生态资源、地层条件、放射性、矿藏、地方病、旅游地质及垃圾等进行环境现状综合评价。利用ISODATA模糊聚类分析法对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分区。并利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出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为中上等水平。  相似文献   
82.
本文通过在区域重力调查工作中,应用GPS定位技术解求重力测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并通过MapGIS空间分析模型子系统功能对资料及时整理,使野外人员及时地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和质量情况,提高了野外工作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83.
华南花岗岩型铀矿成矿规律及成矿远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岗岩型铀矿是我国四大类型铀矿之一,它们主要集中分布于南岭中部的诸广一贵东地区,区内已发现数个花岗岩型铀矿田、数十个铀矿床,是我国花岗岩型铀矿最为重要的大型矿聚集区。花岗岩型铀矿在诸广、贵东岩体内的集中分布与区内富铀古陆块、深部构造环境、幔涌区强烈深源岩浆活动、挤压向拉伸转变的构造环境、富铀沉积建造及富铀岩体、多期次热液蚀变叠加、高低差异的放射性元素迁移、良好的还原条件和封闭环境等区域地质背景和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该区花岗岩型铀矿所具有的成矿规律和一系列有利于成矿的良好地质背景来看,该区乃至整个南岭范围地质背景相似的地区是铀成矿的有利地区,仍存在着寻找隐伏富大铀矿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84.
本文以 1∶5万里庄幅为例 ,阐述了运用GIS系统对区调过程中各种资料的处理与编辑方法 ,并介绍了数字制图方法及工艺流程 ,提出了GIS系统在 1∶5万区调工作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5.
1994年M_W=6.7的阿瑟山口地震的余震分布对于逆冲断层事件是不寻常的,其实际断层面沿NNW方向扩展了12 km,SSE方向扩展了30 km,走向为NE-SW。我们运用几种方法反推此区域的应力场,其中包括大地测量结果、地震震源机制结果,并用P波偏振数据反演了应力张量的方向。反演方法是新的,并不需要所用事件的震源机制,方法中也考虑了库仑破裂准则。所有结果均表明应力场支持走滑断层而不是逆断层。应力场中几乎水平的σ_1和σ_3主轴走向分别为298°和28°。运用位错理论,我们计算了阿瑟山口地震及其最大余震(走滑事件)诱发的应力并叠加到区域应力场中。远离主震断层面的余震位置与最优取向断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高值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然而,有一些高诱发库仑破裂应力的区域缺乏余震。与其他地方的观测一样,倾斜(19°)板块收敛区域的地震滑动可以分解为平行和垂直于板块边界的分量。像发生在太平洋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边界的右旋阿尔卑斯断层上那样,大部分滑动是平行的。然而,像阿瑟山口地震那样的偶尔的逆断层事件至少可以解释滑动的某些垂直分量和南阿尔卑斯隆起的形成。  相似文献   
86.
目的:将电阻率层析成像应用于探测潜伏断层的研究中,本文发现了断层和地下水的一些基本电阻率分布特征,这对于工程物探意义重大,一般情况下,断层两侧具有不同的电阻率特征,但是,根据电阻率层析图像中的电阻率分布,通常难以区分断层和地下水层,这是因为两者不仅都具有低电阻率值,而且还具有非常相似的电阻率异常特征。资料和方法:运用电阻率层析图像的数据,电阻率层析图像中的断层会呈现如下特征:1)由于孔隙度的加大和地下水的存在,使得断层表现出高角度的低阻线性结构。它们既可以出现在浅部盖层中,也可以存在于深部基岩中,特别是在深部区域,它们尤为明显;2)它们还呈现出高角度的线性梯度带,在该梯度带两边的电阻率结构出现整体性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正断层的上盘表现出低阻或/和班驳状的高阻和低阻扰动区,而下盘则为完整的高阻区,这与逆冲断层正好相反;3)与断层有关的电阻率异常区常常具有良好的大尺度水平连续性,并且可以追瞎异常区附近的精细电性结构。而地下水的电阻率特征为:1)如果没有裂隙,地表水所引起的低阻区非常浅,即使存在丰富的水源以及高孔隙度的砾岩和中粗砂。一般情况下,其底端深度不超过强风化区;2)地下水的电阻率值非常低,特别在高矿化度的地区。地下水,包括岩溶水和砂岩水,的电阻率总显示出局部水平延伸或/和面团状特征;3)地下水层的深度朝某个固定方向逐渐增加,并且其电阻率图像会随季节而变;4)一般情况下,在水下渗的地区,会出现降水漏斗,其上部为高阻,而下部为低阻,从而便形成了“Y”或“V”字型的典型结构。结果:利用上述的基本特征一般可以区分断层和地下水。结论:仅依靠电阻率层析图像,可能极难准确地区分断层和裂隙水,这是因为裂隙水不但可能具有高角度的低阻线性结构,而且在一定尺度上具有很好的水平连续性,还有,由于电阻率层析成像较差的垂直分辨率,难以精确确定断层的上端点位置,所以结合其它的物探手段如钻探和浅层地震勘探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7.
我国地震、地温、降水之间的动态统计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根据的地震、地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数十年的统计特征.3种资料显示出相互一致的图像结构,并且与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资料所显示的图像结构一致.统计显示,在我国境内的地震高频圆形区构成4条准东西带,各圆心间的距离基本相等,圆心是地震低发区;3.2m地温均方差的大值轴线也有4条,其高值中心与地震图的圆心几乎完全重合;降水距平大于50%的出现频率也呈4条带分布,它们与4条地温方差高值带基本相合.据此对我国地壳、地表、大气三圈的快速(<1a)互动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8.
对1995年加利福尼亚里奇克雷斯特地震序列,使用伯克利数字地震台网(BDSN)的宽带,大动态范围仪器记录的数据进行了地震定位和震源参数估计。本文的目的是研究稀疏宽带合网对网外区域的监测能力,它也适合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监测小震级地震事件的情况,另外,我们还介绍一个震例研究,这是其他区域宽带台网检测能力的代表。为了评估稀疏台网的检测能力,我们把根据BDSN震相测量所估计的地震位置与“直实位置”目录中由南加州地震台网(SCSN)记录数据得出的高质量地震位置做了比较。为了确定不同类型数据对绝对事件定位的重要性,使用了一个自适应网络搜索定位程度,它利用了一个或多个台站的多震相拾取的时间和方位角。我们使用了BDSN台站距离范围在250-500km和500-800km内的稀疏子台网,结果表明:在区域距离范围内,可能得到达到18km以内的绝对事件定位,这是CTBT所要求的,然而,在远区域距离范围内,较低的保噪水平不可能使事件的定位达到CTBT所要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89.
华北板内深部构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华北板块的形成经历了早前寒武纪、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3个主要构造发展期,由于华北板块自身运动及所受应力场的作用,加之上地幔岩石圈的不均一性等因素,在中、新生代形成许多特殊的板内构造块。综合应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成果,对华北板内深部结构进行了研究。从深部构造角度划分出6个金及金金属成矿带、4个金刚石成矿带,并对华北地区的地震及地热资源与新生事大陆裂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0.
对近几年日本数值预报产品的降水预报释用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该产品各时段的预报准确率仅为56.5%-69.4%,且稳定性也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