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05篇 |
免费 | 1545篇 |
国内免费 | 92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93篇 |
大气科学 | 2224篇 |
地球物理 | 778篇 |
地质学 | 2290篇 |
海洋学 | 544篇 |
天文学 | 42篇 |
综合类 | 735篇 |
自然地理 | 277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145篇 |
2023年 | 245篇 |
2022年 | 299篇 |
2021年 | 353篇 |
2020年 | 302篇 |
2019年 | 308篇 |
2018年 | 231篇 |
2017年 | 250篇 |
2016年 | 252篇 |
2015年 | 278篇 |
2014年 | 590篇 |
2013年 | 419篇 |
2012年 | 459篇 |
2011年 | 561篇 |
2010年 | 444篇 |
2009年 | 487篇 |
2008年 | 496篇 |
2007年 | 401篇 |
2006年 | 396篇 |
2005年 | 392篇 |
2004年 | 380篇 |
2003年 | 293篇 |
2002年 | 276篇 |
2001年 | 261篇 |
2000年 | 222篇 |
1999年 | 228篇 |
1998年 | 195篇 |
1997年 | 195篇 |
1996年 | 193篇 |
1995年 | 182篇 |
1994年 | 137篇 |
1993年 | 125篇 |
1992年 | 100篇 |
1991年 | 79篇 |
1990年 | 91篇 |
1989年 | 9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15篇 |
1980年 | 4篇 |
1977年 | 3篇 |
1959年 | 6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7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21.
822.
2004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春李至初夏,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地区出现近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秋季,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的严重干旱。汛期,我国大江大河未发生大的流域性洪涝灾害,但局地性强降雨造成的暴雨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比较频繁,四川、重庆、云南、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市损失较重。全国年平均气温较常年明显偏高,但阶段性起伏变化较大,冬、春、秋季部分地区遭受低温冻害或雪灾,夏季南方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年内,有8个台风(热带风暴)登陆我国,其中台风“云娜”给浙江造成严重损失。雷雨大风、冰雹、雷击等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春季北方沙尘天气较上年同期增多。综合分析,2004年我国气候总体正常,气象灾害偏轻,属于偏好年景。 相似文献
823.
针对车载激光扫描获取的道路点云数据分类问题多的难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类间方差(Otsu)算法与改进区域生长算法的道路面提取方法。原始点云中非地面点滤除依靠Otsu算法自适应计算出分割阈值;随后分别计算点云的法向量与曲率;最终将法向量相似度作为约束条件,使用改进区域生长算法进行道路面精确提取。通过两段典型的城市道路点云数据为例,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提取道路面结果的准确度(CR)、完整度(CP)以及提取质量(Q)均大于94%,充分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2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和“葵花8号”气象卫星资料,对2016年4—9月甘肃省陇东南地区出现的43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确立了强对流云团识别指标、追踪方法及预报指标,并对2018年部分个例进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1)利用卫星B13通道(10.4μm)亮温值TBB≤238 K或B08通道(6.2μm)与B13通道亮温差△TBB<0 K双阈值作为强对流云团识别指标,可以准确识别出陇东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云团;(2)利用“逆向搜索法”、“面积重叠法”及对云团重心的计算,可以对强对流云团进行准确定位、追踪及移动路径外推预报;(3)建立的强对流天气落区判别指标对该地区短时强降水及冰雹落区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825.
826.
用Micaps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3日发生在淮河以南地区的大范围强雷暴天气进行了分析,得出高、低空急流配置,形成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槽线由高到低前倾,有利增强大气不稳定层结,中尺度切变线南北摆动具有触发对流作用等,为该区强雷暴多灾种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从云图、雷达参数和地闪特征对比分析得出冰雹、雷击、强降水,分别发生在强对流云团发展的不同时间和不同部位。其云团的形态、强度和范围等也不同。冰雹所表现出的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为最强,雷击次之,强降水最弱。在地闪出现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雷击事故,但多为负地闪,强度均较强。强降水过程多为负地闪,强度较弱,降水集中时段,地闪频次高。冰雹发生时地闪频数明显下降,且多为正闪。雷击过程强度和陡度变化最平缓,冰雹过程突变最明显。雷击发生在整个地闪过程中强度和陡度都相对较大的时刻;冰雹发生前约半小时有强度和陡度的骤增;强降水阶段地闪平均强度和陡度都最小。 相似文献
827.
828.
以跨市就医为表征的医疗设施区域共享逐渐规模化和常态化,但既有医疗设施供需关系研究缺乏面向区域共享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基于“城市人”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了面向区域共享的医疗设施供需关系研究框架,并采用2021—2022年互联网就医评价数据构建跨市就医网络,遵循“跨市就医网络空间格局-医疗设施供需关系”的路径,在全国尺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我国跨市就医供给呈现为“两核多心”的空间分布,沪京及各省会城市作为供给中心连接周边高需求县市,形成了多个单中心聚集格局。(2)我国医疗设施服务区形成了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北和西南5个医疗设施一级服务区及21个医疗设施二级服务区,格局整体遵循省级行政边界、部分有所突破。(3)沪浙苏徽、川藏、陕青分区的就医活动变异系数较高(3.860~3.716),宁、鲁、闽分区的变异系数较低(2.942~2.299);沪浙苏徽、京津冀晋内蒙古、粤、鄂与陕青分区的供需匹配性较高(0.964~0.839),琼、赣与新分区的供需匹配性较低(0.453~0.41);形成了沪浙苏徽、京津冀晋内蒙古分区2个患者流入型分区,粤、陕青、鄂、川藏4个均衡型分区,及其他... 相似文献
829.
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