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62篇 |
免费 | 1118篇 |
国内免费 | 108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12篇 |
大气科学 | 1187篇 |
地球物理 | 882篇 |
地质学 | 3807篇 |
海洋学 | 626篇 |
天文学 | 43篇 |
综合类 | 873篇 |
自然地理 | 29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0篇 |
2023年 | 233篇 |
2022年 | 308篇 |
2021年 | 371篇 |
2020年 | 285篇 |
2019年 | 320篇 |
2018年 | 242篇 |
2017年 | 265篇 |
2016年 | 276篇 |
2015年 | 336篇 |
2014年 | 638篇 |
2013年 | 447篇 |
2012年 | 487篇 |
2011年 | 564篇 |
2010年 | 466篇 |
2009年 | 524篇 |
2008年 | 553篇 |
2007年 | 429篇 |
2006年 | 396篇 |
2005年 | 384篇 |
2004年 | 417篇 |
2003年 | 320篇 |
2002年 | 324篇 |
2001年 | 298篇 |
2000年 | 275篇 |
1999年 | 290篇 |
1998年 | 265篇 |
1997年 | 256篇 |
1996年 | 257篇 |
1995年 | 251篇 |
1994年 | 182篇 |
1993年 | 152篇 |
1992年 | 157篇 |
1991年 | 135篇 |
1990年 | 137篇 |
1989年 | 123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5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4篇 |
1977年 | 5篇 |
1959年 | 6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7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中国环境污染源的区域差异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基于339个地级行政单元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基于2012年环境污染物排放和社会经济截面数据,选取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及污染源结构指标,定量研究中国339个地级行政单元环境污染源的空间分异和集聚效应,解析环境污染源及排放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污染防控措施与综合治理建议。结果表明:① 环境污染源结构区域差异显著,水环境污染源以农业源主导型、城镇生活源主导型、城镇生活和农业源复合型为主,三者比重分别为35.40%、33.92%和25.66%,农业源主导型排放强度最高,主要分布于华北和东北地区;大气环境污染源以工业源绝对主导型为主,其比重为74.63%,分布于除青藏高原区的广大区域。② 农业源主导使水污染物集聚式排放加剧,工业源主导则促进了大气污染物集聚式排放,特别在环渤海及其经济腹地区域,污染源结构强化了污染物排放的空间集聚效应。③ 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是污染物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以人口规模影响最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模型中呈现不同的影响效应,对工业源主导型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呈正向影响,而对城镇生活源主导型区域的水体污染物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工业化程度对工业源绝对主导型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正向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72.
哈巴雪山(5 396 m)位于横断山脉中北段,与玉龙雪山(5 596 m)以金沙江相隔,受西南季风影响强烈。在哈巴雪山3 100 m以上保存第四纪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主要沿哈巴雪山西北脊两侧分布。应用相对地貌法,对比邻近山地尤其是玉龙雪山,将哈巴雪山冰期系列初步划分为: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次冰期早期和末次冰盛期(LGM)。以哈巴雪山哈巴河谷的冰碛物为研究对象,其末端海拔高度在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次冰期早期、末次冰盛期分别约为3 100 m、3 500 m、3 900 m。应用TSAM法、MEIM法、CF法计算得出哈巴雪山古雪线高度在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次冰期早期、末次冰盛期分别为3 675 m、4 000 m、4 200 m。 相似文献
873.
赣东北鹅湖岭组的再认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分析赣东北鹅湖岭组及有关地层的地质特征、地层划分现状及产生分岐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以岩性、岩相为划分依据,将鹅湖岭组与喷发相相对应,将其下界、上界分别置于沉积喷发相与喷发相、喷发相与喷发沉积相的相变界面上。从而将北京地质学院指定的打鼓顶组建组剖面上的"打鼓顶组"并入鹅湖岭组;将赣东北其它地区的鹅湖岭组下界由安山岩层顶界处上移至安山岩层之上灰绿色砂岩层的顶界处,将铅山一上饶一带鹅湖岭组上界下移至原鹅湖岭组上部的底界处。 相似文献
874.
875.
在推动市场化为机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如何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建立起均衡各方利益的双赢的新模式是应首先关注的问题。正当各地政府和理论界热烈讨论如何对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经济进行一体化整合的时候,来自江苏和浙江的一体化实践已经在悄悄地进行。 相似文献
876.
877.
长江中游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江中游经济带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各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以1995-2011年常住人口总数、总GDP和人均GDP为测度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在ArcGIS及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从时空角度分析了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变特征看,长江中游经济带总体发展水平不断上升,绝对经济差异在不断扩大,且这种扩大趋势从2000年后逐步增强;相对经济差异不显著,4个经济区中1995-2003年武汉城市圈经济相对发展最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最慢,2003-2011年皖江城市带发展最快,武汉城市圈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各经济区内部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其中武汉城市圈内部经济差异最大。从空间演变特征看,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逐渐加大,空间集聚趋势越来越弱,扩散效应逐渐增强,高水平发展的城市出现极化现象,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交通区位、区域政策、中心城市的联动、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是引起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78.
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的优化设计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的优化设计原则、内容、方法与步骤进行了探讨。认为模式优化设计包括5大原则,即区域适宜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经济与市场原则、持续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农业生态系统模式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总体目标设计、产业结构设计、时空结构设计、食物链网设计、环境与生态形象设计、物质与资金投放和输入输出设计、技术体系设计、面向对象设计及系统集成与优化;农业生态系统设计的基本程序包括系统环境辨识、系统诊断、系统模型分析和方案设计、系统评价和方案选优、系统运行及反馈修正等内容。 相似文献
879.
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年代划分再讨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82年国际前寒武纪地层分会第6次工作会议在埃及坦塔召开,孙大中、刘鸿允和作者代表中国地质工作者首次参加国际前寒武纪地层分会活动。会议期间孙大中和作者合作提交了“中国前寒武系的划分”一文,并作了详细的介绍。17年来国际前寒武纪地层分会对全球前寒武纪... 相似文献
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