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6篇
  免费   550篇
  国内免费   725篇
测绘学   204篇
大气科学   1234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219篇
海洋学   491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06篇
自然地理   42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1.
北极海冰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NASA的海冰密集度资料(时间为1978年10月~2002年9月,分辨率为1.0×0.25),计算并分析了1978~2002年的北极海冰面积、范围的时间变化趋势以及变化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12.
北极河流径流量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最新的北极径流资料(R-arcticNET V3.0和Arctic RIMS),对进入北冰洋的4条主要河流的季节及年代际变化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入海径流在4-6月的大幅增加主要是由气温达到融点后积雪融化造成的,降水的作用次之。总的来说,欧亚区域在过去的70年里入海径流量是增加的,而北美区域在近30年里入海径流量是减小的,但注入北冰洋的径流总量是增大的。值得注意的是入海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在不同季节增减趋势显著不同,夏季和秋季径流量减小,而其他两个季节径流量增大。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入海径流变化的一些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北大西洋涛动(北太平洋指数)与欧亚(北美)区域的冬、春季径流量存在正相关。春季气温与春季径流量呈正相关,而与夏季径流量呈负相关。降水与径流量基本上为同步正相关。春季积雪覆盖面积与春季径流量为负相关,而与夏季径流量为正相关,夏季积雪覆盖面积与夏季的径流量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3.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2):F0002-F0002
2月1日,在传统的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来到国家海洋局,首次通过卫星视频电话连线遥远的南极和北极,向正在南、北两极进行考察的我国极地科考队员们致以新春的祝福和节日的问候。慰问活动前,曾培炎副总理还亲切会见了第23次考察队队员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相似文献   
114.
阐述了气溶胶散射对太阳光衰减的影响和对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作者使用手持式五波段太阳光度计和臭氧监测仪对青岛崂山区陆域和渤海海域的大气衰减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观测.分析表明,对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电磁渡的大气衰减贡献最大的是气溶胶散射,气溶胶散射的光学厚度随波长的增大而减小,但是它在大气总光学厚度中占的比例随波长的增大而增加.在青岛崂山区冬季,对应于440nm波长的气溶胶散射光学厚度主要分布在0.4~0.6和1.5~1.6区间,浑浊度系数α主要分布在0.15~0.45区间,埃斯特朗指数β主要分布在1.0~1.4区间.从时间上看,α和β在1d内的变化不大,但逐日变化非常显著.与晴天相比,青岛崂山区冬季雾天的气溶胶散射光学厚度增加了大约一倍,较大的浑浊度系数和较小的埃斯特朗指数表明,雾天的大气具有气溶胶散射的光学厚度大、粒子浓度大和粒径尺度大的特点.通过与海上观测数据的比较可见,青岛崂山区陆地冬季在雾天时的气溶胶分布与渤海夏季时相似,青岛崂山区陆地冬季在晴天无云时的气溶胶分布与渤海秋季时相似.  相似文献   
115.
铁细菌在北极特定海区沉积物中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平板法对取自北极加拿大海盆和楚科奇海10个沉积物岩芯中184个样品进行铁细菌检出率和含量分析.结果表明,4 ℃培养时铁细菌的检出率为10.33%,含量范围均为未检出~ 8.40×106 个/g(湿样,下同),平均含量为7.76×104 个/g.25 ℃培养时铁细菌的检出率为40.22%,含量范围均为未检出~1.00×108 个/g,平均含量为1.40×106 个/g.研究区沉积物中铁细菌含量高于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铁细菌含量;与前人在淡水沉积物中所作的调查相比,研究区的铁细菌含量落在前人调查结果范围内,但比细菌簇中铁细菌含量要低,这表明研究区海底沉积物的微生境较适合铁细菌的繁衍.对铁细菌在不同水深、经纬度以及沉积物深度中的分布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铁细菌检出率随沉积物深度增加而增大,含量变化呈现出浅层少、下层多之势.铁细菌的纬度分布范围较大,并显出有扩大的趋势.铁细菌含量与检出率随水深加大也呈跳跃式变化,水较深时铁细菌有较高的检出率和数量,但离陆距离的增加又会在物质供应上对其生长产生制约.培养温度对铁细菌分布有一定影响,温度提高不仅提高了铁细菌检出率,也增加了铁细菌的含量.这也许与部分铁细菌的最适宜生长温度较高有关,温度升高有利于某些铁细菌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6.
Jesper  Kresten  Nielsen  Yanan  She  Jan  Kresten  Nielsen  Nils  -  Martin  Hanken  Sten-  Andreas  Grundvag  吴峧歧 《海洋地质》2008,24(3)
在东格陵兰盆地,晚二叠Ravnefjeld组(FoldvikCreek群)海相沉积物属Wuchiapingian期(Stemmerik等,2001),遍布整个东格陵兰盆地的Ravnefjeld组由三套生物扰动粉砂岩夹两套薄层状泥页岩组成(Piasecki和Stemmerik,1991)。这些富含有机质的薄层沉积是易于生油的烃源岩,其平均总有机碳含量为4wt%,HI值为300~400mg/g TOC,属于Ⅱ型于酪根(Christiansen等,1993)。黄铁矿莓球的含量表明这种薄层的沉积条件为含硫底水,生物扰动单元代表半氧化-氧化条件(Nielsen和Shen2004),氧化还原敏感元素也指示了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17.
Aeroso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two coastal suburban stations, Qingdao (China) in 1995-1996 and Liverpool (U.K.) in 1995, respectively. 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s of trace metals (Cr, Zn, Cu, Co, Ni, Pb, V, and Cd) as well as A1, Fe and Mn. Data were examined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of trace metals in aerosols between coastal zones downwind the developing area (near the Yellow Sea) and developed region (near the Irish S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elements at Qingdao have levels 4-5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at Liverpool, particularly for the crust-dominated elements (e.g. Al, Fe and Mn). Moreover, the aerosol composition at Qingdao is higher in spring than in summer, underlying the influence of westerlies and local emissions in combination, whereas seasonal change of aerosol composition is not significant at Liverpool. The enrichment factors for the crustal source elements (EFcrust) at Liverpool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at Qingdao. The contributions from the pollutant source (Rp) for some trace metals like Cu, Pb, Zn and Cd are 〉90% at Qingdao and Liverpool, suggesting overwhelming anthropogenic contributions to these metals. The contributions from crustal source (Re) for trace metals tend to increase with higher aerosol levels and Al concentration at Qingdao, indicating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rust-dominated component and the air mass. At Liverpool, the Rc values for trace metal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l concentrations instead of with aerosol mass, suggesting that Al in aerosols represents the crustal component even though the aerosols come from different sources.  相似文献   
118.
V.  E.  Khain  I.  D.  Polyakova  李学杰 《海洋地质》2008,24(3)
北极东部宽广的陆架展布着几个不同时期、不同走向的裂谷成因构造。利用构造纲要图,展示了上Brooksian地层单元(白垩纪-新生代)的主要构造元素,并勾画出Ellesmerian地层单元(晚泥盆世-侏罗纪)的构造轮廓,通常认为本区该期烃源岩最丰富。上地层单元发现了3个主要沉积盆地:Vil’kitskii-北楚科奇盆地,南楚科奇盆地和东楚科奇盆地,它们被楚科奇中央隆起所分隔。该隆起在EUesmerian期最活跃。通过与研究详细的陆架和陆坡区对比,概括了这3个盆地烃类的形成和聚集模式,了解可能的油气储集远景区带。  相似文献   
119.
The sea ice cover in the Arctic Ocean has been reducing and hit the low record in the summer of 2007. The anomaly was extremely large in the Pacific sector. The sea level height in the Bering Sea vs. the Greenland Sea has been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current meter data through the Bering Strait. A recent peak existed as a consequence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is considered to contribute to inflow of the Pacific Water into the Arctic Basin. The timing of the Pacific Water inflow matched with the sea ice reduction in the Pacific sector and suggest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heat flux. This component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model prediction for answering the question when the Arctic sea ice becomes a seasonal ice cover.  相似文献   
120.
利用气溶胶激光雷达观测的消光系数数据,对2019年12月北疆沿天山的石河子市开展人工消减雾霾作业效果进行分析,主要采用了符号检验、成对秩和检验等非参数性检验法,以及参数性t检验法等人工影响天气的物理统计检验方法,得出了基于气溶胶激光雷达消光系数为依据的人工消减雾霾作业效果。结果为:符号检验法检验得出飞机人工消减雾霾作业后20 min,400 m以下不同高度消光系数平均值减小的可信度达到非常显著的99.5%,进一步按照95%的可信度阈值得出减小值为0.05,减小率为9.8%;成对秩和检验法得出的作业正效果可信度达到97.5%,很显著;但是参数性t检验得出作业正效果的可信度只有90%~80%,未达到99.5%的阈值,显著性一般。这与作业采用了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如只用吸湿性干粉催化剂,以及播撒作业高度偏高导致作为样本的消光系数变化效果不能满足检验效率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飞机人工消减雾霾作业后20 min,400 m以下不同高度消光系数的减小响应效果自上而下递减,这与人工影响作业播撒的催化剂作用的物理机制自上而下逐步响应的过程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