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3篇
  免费   2516篇
  国内免费   1589篇
测绘学   884篇
大气科学   4594篇
地球物理   1146篇
地质学   1837篇
海洋学   1084篇
天文学   123篇
综合类   504篇
自然地理   1436篇
  2025年   8篇
  2024年   289篇
  2023年   413篇
  2022年   476篇
  2021年   580篇
  2020年   490篇
  2019年   470篇
  2018年   362篇
  2017年   351篇
  2016年   340篇
  2015年   403篇
  2014年   599篇
  2013年   496篇
  2012年   522篇
  2011年   465篇
  2010年   508篇
  2009年   512篇
  2008年   477篇
  2007年   423篇
  2006年   363篇
  2005年   344篇
  2004年   273篇
  2003年   272篇
  2002年   245篇
  2001年   254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166篇
  1998年   136篇
  1997年   148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137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116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0篇
  1975年   6篇
  1962年   4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含有多重极点的有理真分式展开为部分分式,不需要计算低阶导数。列出被求函数的各阶导数的关系式,画出各阶导数作为节点的信号流图。该图无环路,既直观表现出各高阶导数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的单向性,也使求节点增益的梅森公式特别简便。该方法将求高阶导数问题简化为代数运算,特别适合于编制成计算机程序  相似文献   
72.
梅雨暴雨中高低空急流与西南涡的活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MM5中尺度模式对1991年7月5日00时-6日12时的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每3h一次模拟结果的诊断分析,发现高空急流的走向与西南涡的活动关系密切,当我国东部位于西北风急流时,西南低涡稳定少动;位于西风急流时,西南涡快速东移;位于西南风急流时,西南涡加强,移速减慢。暴雨活动与西南涡的东移一致。最初暴雨区稳定少动,之后暴雨区快速东移,后期暴雨区缓慢移动。湿位涡对西南涡的斜压性加大有重要的贡献。在西南涡斜压性未建立之前以及冷锋附近,雨区可位于低层西南风急流左侧的任何位置,当低涡的斜压性加大,出现暖空气的作用时,暴雨区均出现在西南风急流的左前方。  相似文献   
73.
北半球环状模周期变化和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OAA提供的1871-2008年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雪盖、海冰等再分析资料、NASA提供的地表温度场资料、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指数,采用小波分析、带通滤波和凝聚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北半球环状模(NAM)周期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NAM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尺度周期突变,NAM在1895-1955年存在显著的准35年周期振荡,而在1971-2008年则主要以准15年周期振荡为主.NAM年代际尺度周期突变与外强迫源振荡周期变化有关,但突变前后与NAM周期振荡密切相关的外强迫因子并不尽相同.在1960年代之前,PDO、ATM、北美雪盖以及南极海冰涛动等外源强迫因子与NAM在准35年尺度上关系密切;而在1960年之后,NAM准15年振荡则与ATM和欧洲雪盖、南极海冰涛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4.
一种基于PPI的高光谱数据矿物信息自动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宁  胡玉新  雷斌  张聪  汪大明  石涛 《测绘科学》2013,38(4):138-141
本文通过分析PPI算法后续处理存在的问题,引入最大距离法(MD)实现基于PPI的端元自动分类,并将获得的未知端元在波谱库中遍历以匹配最佳地类,最终完成基于PPI端元的矿物信息的自动提取。实验采用美国内华达州Cuprite地区的机载AVIRIS和我国东天山地区的星载Hyperion高光谱遥感数据,利用IDL编程实现矿物信息的自动提取,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5.
统计分析了湖北保康磷矿区有关目标地物(道路、建筑物、坡耕地、植被、水体及阴影等)的SPOT 5影像特征,认为它们具有一定相似性和差异性,依赖单一的遥感分类方法难以实现对矿区开采面及固体废弃物信息的准确提取.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设置一定的分类规则,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和含矿地层等相关辅助数据,逐一对矿区相关地物进行分类,经分类结果后处理,分类精度达83.4%.  相似文献   
76.
选取关中平原2008-2016年的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egetation temperature condition index,VTCI)遥感干旱监测结果,基于最优的干旱影响评估方法确定冬小麦各生育时期干旱对其单产的影响权重,构建县域尺度加权VTCI与小麦单产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并结合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对各县(区)的冬小麦单产进行估测及向前一、二、三旬的预测。结果表明,基于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的最优组合赋权法对冬小麦各生育时期的权重确定较合理,以拔节期(0.489)最大,抽穗-灌浆期(0.427)次之,返青期(0.035)与乳熟期(0.049)较小;加权VTCI与小麦单产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单产估测精度较高;向前一、二、三旬的单产预测精度均较高,且以向前一旬的预测精度最高,有76.9%的相对误差小于2.0%,71.6%的均方根误差小于75.0 kg/hm2。  相似文献   
77.
基于FY-2C静止卫星红外和水汽通道资料,简单分析了发生在四川盆地的西南低涡暴雨云团生消过程,给出了一些有意义的云团生命特征。同时,结合相应的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卫星红外和水汽通道云顶亮温与对流云团降水之间的关系特征,结果表明:对于一完整对流降水过程,1小时内最低水汽亮温和水汽亮温增量能很好地描述地面1小时累计降水特征。然而,用静止卫星红外或水汽通道亮温来表征的云团降水特征是非常复杂的。尽管具有相同的最低云顶红外或水汽亮温,但对不同的对流过程其总体降水量级趋势不一样。而且,对于同一对流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即使出现云顶红外或水汽亮温一样,但其地面降水特征也是不一致的。甚至是对于同一时刻具有相同最低红外或最低水汽亮温特征的云,其降水落区与量级都不尽相同。正是这些复杂的降水特征,使得西南低涡对流云团的降水估算具有很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78.
近55年来中国10大水文区域干旱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根据1951—2005年我国629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资料,采用Z指数方法,对我国10大水文区的干旱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近55年来,海河流域、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干旱范围趋于扩大,其中松花江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流域扩大的趋势更明显,西北诸河流域的干旱范围明显缩小,而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南诸河区以及东南诸河干旱范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各流域都有明显的阶段变化特征。淮河流域、海河流域和辽河流域干旱范围变化的年际间振幅较大,西南诸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年际间振幅较小。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20世纪90年代开始干旱范围扩大迅速,进入21世纪后又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从线性变化趋势、阶段变化特征分析,预计到21世纪初期海河流域、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淮河流域、西北诸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干旱范围趋于缩小,降水可能增多,东南诸河和珠江流域干旱范围趋于扩大,降水可能减少,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流域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79.
利用ERA-Interim 1979—2018年6—8月的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信息流、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南亚高压强度与其邻近地区垂直速度的相互依赖关系.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在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具有上冷下暖的热力结构,冷、暖中心分别在70 hPa和250 hPa,以这两层的温度异常建立的温差指数可以反映南亚高压的强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南亚高压强度与其邻近地区垂直速度的相互依赖关系是不同的.在月时间尺度上,南亚高压强度通过动力作用影响邻近地区的垂直速度,南亚高压增强(减弱)时,其东部地区的上升运动和西部地区的下沉运动同步增强(减弱);在日时间尺度上,南亚高压中部的垂直速度通过热力强迫影响南亚高压强度,南亚高压中部地区上升运动增强(减弱)时,南亚高压增强(减弱)且位置偏西(偏东).  相似文献   
80.
利用湖北、湖南、贵州三省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从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地3个研究区中随机各选取50个镇,测算其景观指数和生态服务价值,然后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生态区的景观格局存在差异,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存在差异,这主要是由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地形的差异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和需求引起的;2不同生态区景观格局与生态价值的相关程度不同,平原区景观格局与单位面积生态价值的回归,入选变量多,联系更密切,相关程度高;3景观格局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态价值,而生态价值间接反映了景观格局的优劣。人类活动剧烈会导致对生态的干扰增强,景观格局的局部集聚与蔓延,使景观脱离自然原生形态,但不一定导致生态服务功能的下降,该扰动也可是正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