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77篇 |
免费 | 968篇 |
国内免费 | 136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60篇 |
大气科学 | 3616篇 |
地球物理 | 461篇 |
地质学 | 1715篇 |
海洋学 | 504篇 |
天文学 | 84篇 |
综合类 | 337篇 |
自然地理 | 11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篇 |
2023年 | 157篇 |
2022年 | 195篇 |
2021年 | 237篇 |
2020年 | 168篇 |
2019年 | 226篇 |
2018年 | 168篇 |
2017年 | 170篇 |
2016年 | 197篇 |
2015年 | 239篇 |
2014年 | 412篇 |
2013年 | 306篇 |
2012年 | 396篇 |
2011年 | 395篇 |
2010年 | 426篇 |
2009年 | 479篇 |
2008年 | 489篇 |
2007年 | 441篇 |
2006年 | 333篇 |
2005年 | 372篇 |
2004年 | 292篇 |
2003年 | 301篇 |
2002年 | 344篇 |
2001年 | 280篇 |
2000年 | 189篇 |
1999年 | 127篇 |
1998年 | 122篇 |
1997年 | 140篇 |
1996年 | 125篇 |
1995年 | 128篇 |
1994年 | 137篇 |
1993年 | 92篇 |
1992年 | 93篇 |
1991年 | 82篇 |
1990年 | 68篇 |
1989年 | 61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8篇 |
1981年 | 5篇 |
1964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1954年 | 3篇 |
1925年 | 2篇 |
192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照相記录地磁变化法,在一百多年以前就已經被采用了,到現在它仍是一种最精确的方法。不过用这种方法时,磁場变化曲綫特別是磁暴不能及时看見。这是一些地磁和地球物理工作者所不希望的。所以在几十年以前,就已經有了杠杆式目视記录仪器。設計目視仪器时,不必象照相記录那样精确。但是,却要正确的表現地磁短期变化,这就需要避免仪器不稳定所引起的变化和磁場变化,尤其是磁暴等的变化互相混淆。 相似文献
23.
24.
25.
浙江省年平均气温百年序列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时间气温序列是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早期气温观测台站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区域性气温长序列的建立。将局部台站的气温观测值向代表全区水平的气温观测值转化,亦是一种有效利用早期少数气温站点构建区域性气温长序列的重要途径。基于浙江省气温观测台站资料的统计分析,提出了局部台站观测值全局修正(GAoSV)的气温长序列建立方式,并利用该方式构建了浙江省年平均气温百年序列。研究结果表明:省级区域内气温局部台站观测与全区台站观测,两者的气温年值变化具有高度的趋同相关性,所提出的GAoSV气温序列构建方式可在少数气温观测台站的情况下,有效保证全区气温序列的构建可信度,且随着观测台站数量增多,其构建可信度会进一步增大,该方式尤其适合早期气温观测台站稀缺(仅有1~2个)的省市级气温长序列的建立。以GAoSV方式建立的浙江省年平均气温百年序列显示,1905-2012年浙江省年平均气温总体在逐渐升高,增温速率约为0.11℃/10a,1980-2012年期间气温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增温速率约为0.51℃/10a。 相似文献
26.
北京市热环境时空分异与区划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城市热环境空间区划是采用分区管理的思路来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热环境之间矛盾的技术基础。本文构建城市热环境区划模型的思路为:(1)将不同时相的MODIS地表温度数据产品进行正规化、分级,分析2008年北京城市热环境时空分布特征。(2)构建城市热环境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并通过空间主成分分析计算得到热环境影响主成分因子。(3)通过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利用热环境影响主因子,进一步对热环境进行空间区划。结果表明,北京夜间较白天城市热岛分布层次感明显,夏季白天较其他季节高温区聚合程度高。区域下垫面组成要素直接影响热环境,北京城市热环境的主成分因子依次为植被覆盖、地形地貌、城市下垫面建设规模和人为热排放,并依此将北京划为7个热环境区域,根据各个分区热环境成因机制差异分别提出热环境改善和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27.
气温变化对冬小麦生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驻马店市1961年10月—2002年5月冬小麦生长季内平均气温资料以及气温5年滑动平均变化曲线图,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驻马店市冬小麦生长季内气温变化特征,并利用1981年以后的冬小麦作物观测资料,经过对比分析,揭示了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因暖温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28.
利用树轮宽度重建黄河源区1618—2009年5—6月最高气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采集自青海省雪山乡的祁连圆柏建立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将标准年表与黄河源区内4个气象站各气象要素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整个源区5—6月最高气温与标准年表相关性最显著,相关系数为-0.65。根据相关分析结果,重建了黄河源区1618—2009年5—6月最高气温距平序列,重建方程经过逐一剔除检验,方差解释量达42.2%,具有一定的可靠性。重建序列在近400年间先后经历了8个较暖时间段和8个较冷时间段,暖期时段有1644—1656、1727—1746、1786—1797、1817—1835、1860—1885、1916—1934、1952—1968和1992—2005年,冷期的时段分别为1632—1643、1657—1696、1747—1764、1798—1816、1836—1859、1898—1915、1935—1951和1969—1991年。对比本次重建序列与杂多、青藏高原东部以及长江源的气温重建序列,发现以上序列在公共时段变化趋势一致,另外,一些文献和历史记载也证实了此次重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9.
北京城市高温遥感指标初探与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北京高温天气下的NOAA18/AVHRR卫星资料与气象台站资料,分析了日最高气温与遥感反演的城市地表温度的关系,初步确定了地表高温阈值并建立了高温遥感指标,并利用1989~2008年(缺2002年)6~9月NOAA/AVHRR资料开展了北京地区高温时空格局分析研究。指标初步研究表明:北京气温高温值为35、37、40°C对应的遥感地表高温值分别为44、47、52°C,可以较好地适用于北京平原地区;利用该阈值建立的地表高温强度指标(LSHI)对北京平原高温的监测与气象台站高温监测基本一致,而高温比例指数指标(LSHP)能有效反映出城市高温空间强弱和时间差异。北京遥感地表高温空间格局分析显示:夏季(6~8月)旬平均遥感地表温度≥44°C年出现概率不超过50%,广泛分布于城区和平原区;旬平均遥感地表温度≥47°C年出现概率不超过40%,集中于北京五环内;旬平均遥感地表温度≥52°C年出现概率不超过15%,集中于城区;6~9月高温出现的概率高值区一般都集中于五环内,其中旬平均遥感地表温度≥44°C、≥47°C、≥52°C的出现概率分别为80%~100%、60%~80%、10%~40%。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