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63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北京降水特征与西太副高关系的若干统计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利用北京地区20个测站1975—2004年降水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定义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各指数资料,对北京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与西太副高的统计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降水分布不均匀,降水量大值区主要位于怀柔、平谷等中部山区,呈现东部和南部降水多,西部和北部降水少的分布形势。其夏季降水占年降水量的72.5%,其中,北京东部和南部的降水季节性特征比西部和北部更显著。(2)北京地区各站每年平均大雨以上的降水日数在3~8天之内;北京区域平均年降水量与中雨以上的各量级降水日数都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大雨日数降水的贡献,其次是暴雨日数。(3)北京地区年降水有连枯、连丰、枯丰交替的年际变化特征;其夏季降水有弱的准2年的周期振荡。(4)近30年来,随着年代演变,西太副高对北京地区夏季降水的作用有增强趋势。(5)北京区域性强降水日主要出现在7、8月份,约占总区域强降水日数的72%。其中有45.5%的区域强降水日与西太副高影响有关,特别是西太副高与西风槽共同作用的形势约占94.8%。(6)当西太副高平均脊线位于31.6°N,120°E处,西伸脊点位于110.6°E处,副高5880 gpm等高线北界位于37.1°N,120°E处,以及西风槽中点位于108.8°E,40°N,槽线北端位于46.6°N,槽底位于34.8°N时,最有利于北京出现区域强降水。  相似文献   
152.
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某些特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利用近几年来气象卫星对沙尘天气的监测结果,分析了影响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一些特征,得到以下结果:(1)影响北京地区沙尘的源地可分为3类:第1类沙尘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地区,第2类沙尘起源于我国内蒙古地区,第3类沙尘起源于北京本地.(2)影响北京地区的沙尘路径大致有3条:第1条路径,蒙古国南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河北省西北部-北京地区;第2条路径,蒙古国南部-内蒙古朱日和一带-河北省西部-北京地区;第3条路径,山西高原-河北-北京地区.(3)沙尘在移动过程中,强度是不断变化的.(4)大气环流是制约沙尘天气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53.
《北京测绘》2011,(3):94
<正>《北京测绘》是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管,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北京测绘学会联合主办的北京地区测绘科技综合性季刊。创刊于1987年,公开出版发行。《北京测绘》是  相似文献   
154.
气溶胶对北京地区不同类型云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岳治国  刘晓东  梁谷 《高原气象》2011,30(5):1356-1367
利用耦合Milbrandt双参数显式云方案的WRF模式,在大陆型和海洋型气溶胶浓度背景下,对北京地区暴雨、中雨和微量降水等3次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气溶胶的增加对北京地区云降水有多方面的影响:(1)影响地面降水量。随着气溶胶浓度的增加,北京地区的暴雨、中雨和微量降水平均累计降水量分别减少了23.8%,...  相似文献   
155.
利用双差重定位方法对北京地区(39.2°N~41.2°N,115.2°E~117.6°E)2008年10月至2020年3月期间共6463个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得到4776个高质量地震事件的空间位置分布。定位结果均方根走时残差显著降低,震源间的相对位置精度明显提高,地震活动的成丛性与活动断层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根据重定位结果探讨了小震活动与活动断裂及深浅构造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夏垫断裂小震活动强烈,重定位后震中分布明显向断裂靠拢,呈现沿断裂走向延伸的NE向线状分布。结合人工剖面探测结果推测,该区域深度剖面上小震集中带10km深度附近较宽的丛集区主要是浅部铲形断裂活动所致,14~22km深度附近相对较窄近直立的小震丛集为深部断裂活动产生。怀—涿次级盆地北缘断裂现今小震活动活跃,该区域小震深度剖面揭示该断裂为倾向南东、上陡下缓的铲形断层。结合人工剖面探测结果,分析认为该区域深浅断裂共存和非均匀的地壳结构为中强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背景。平原区内部小震分布与第四纪断陷盆地和地层厚度分布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研究区域内部昌平—海淀小震集中区、顺义小震集中区、夏垫小震丛集区和廊坊小震丛集区分别位于马池口—沙河断陷盆地、顺义断陷盆地、大厂断陷盆地和固安—廊坊—永清断陷盆地。根据小震空间密集成带分布特征来推测未知断裂,推测怀柔南部山区小震集中区下方存在隐伏断层,宝坻至夏垫断裂段之间NW向的小震集中分布区下方存在一条走向NW或者NWW的隐伏断层。  相似文献   
156.
秦沛 《探矿工程》2015,42(1):38-42
地应力监测钻孔既要满足岩心地质力学测试又要达到孔内实验仪器安放的要求,其钻探质量要求高,施工工艺较常规固体岩心钻探施工复杂。以北京市密云县园林东路1号地应力监测孔钻探施工为例,介绍了北京地区地应力监测孔钻探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57.
《天文爱好者》2011,(6):84-84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群体,其子女的健康及发展问题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关爱农民工子女是全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8.
三月的夜晚对于爱好者夜间观测来说可能还有些寒冷,但是到了春暖花开的四月,随着气温的回升,也越来越适合夜间观测。下面就带大家走进4月适合观测的系外行星凌星现象:右页表格是以北京地区地理坐标为准,在系外行星凌星数据库ETD(http://var2.astro.cz/ETD/predictions.php)中得到的4月份将要发生的部分凌星现象的预报汇总。主星亮度暂选为亮于11等,高度角高于20°,不同地区的爱好者可以通过网站设定当地经纬度。4月份有观测条件的亮星上表已经列出,下面重点介绍下面两颗行星及其主星。  相似文献   
159.
北京地区建设用地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方法及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是北京地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方法及标准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期为北京地区的地质灾害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0.
The anthropogenic CO column content in the atmosphere is derived from measurements with infrared grating spectrometers in Beijing, China, and Moscow, Russia, during 1992-2012. Some specific variation char- acteristics and long-term variation trends of the CO col- umn content in the atmosphere in these regions are dis- cussed. An evident variation trend of anthropogenic CO in the atmosphere for the Beijing region is not observed during 1992-2012, while for the Moscow region, it de- creases yearly by about 1.4% for the same period. High CO concentrations appear quite frequently in Beijing, but much less frequently in Moscow, except during the natu- ral fire events in summer 2010. From back trajectory analysis, the high CO concentration observed in Beijing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intensive CO emission sources in its surrounding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