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74篇 |
免费 | 1531篇 |
国内免费 | 202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02篇 |
大气科学 | 1974篇 |
地球物理 | 1139篇 |
地质学 | 4436篇 |
海洋学 | 881篇 |
天文学 | 274篇 |
综合类 | 648篇 |
自然地理 | 8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9篇 |
2023年 | 341篇 |
2022年 | 384篇 |
2021年 | 458篇 |
2020年 | 360篇 |
2019年 | 403篇 |
2018年 | 289篇 |
2017年 | 301篇 |
2016年 | 327篇 |
2015年 | 445篇 |
2014年 | 596篇 |
2013年 | 411篇 |
2012年 | 539篇 |
2011年 | 537篇 |
2010年 | 463篇 |
2009年 | 465篇 |
2008年 | 460篇 |
2007年 | 411篇 |
2006年 | 418篇 |
2005年 | 355篇 |
2004年 | 298篇 |
2003年 | 290篇 |
2002年 | 296篇 |
2001年 | 262篇 |
2000年 | 259篇 |
1999年 | 231篇 |
1998年 | 192篇 |
1997年 | 221篇 |
1996年 | 158篇 |
1995年 | 163篇 |
1994年 | 151篇 |
1993年 | 129篇 |
1992年 | 124篇 |
1991年 | 108篇 |
1990年 | 99篇 |
1989年 | 65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7篇 |
1962年 | 6篇 |
1942年 | 5篇 |
1936年 | 7篇 |
1935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791.
准晶体的构筑原理及微粒分数维结构模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准晶体的原子构造中两个原理在起作用,即二十面体原理和黄金中值原理。二十面体原理是指大小相近的原子形成孤立的十二次配位体时,二十面体配位形式在能量上最有利。黄金中值原理是指在准晶体中原子的排列符合黄金中值律。这两个原理适用于由少量原子构成的体系,也适用于某些生物的结构。运用这两个原理于准晶体微粒,我们获得了最简单的准晶体结构模型。此模型可以解释Al-Mn准晶体的高分辨图的所有细节。此模型与Hiraga模型以及Bursill和彭菊琳模型都不相同。在此模型中Al_(12)Mn二十面体不是共棱的。这一模型具有分数维结构的待征,因此称之为准晶体的微粒分数维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792.
天山地区夏季极端降水特征及气候变化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基于1961—2007年天山地区32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夏季天山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气候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天山地区的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日和极端降水比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局地极端降水频繁,平均3~4d就有1次发生,大范围极端降水较少发生.连续性极端降水以1d为主.极端降水量在天山南北坡均随地形增加而增多,地形高度对降水的影响,北坡要大于南坡.在相同高度范围内,北坡极端降水量基本均大于南坡.天山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在1970年代中后期至1980年代中前期,极端降水事件为低值期,而1990年代是高值期. 相似文献
793.
分析了2004年7月10日北京城区暴雨、灾情及其成因,提出了既能缓解城市短历时暴雨灾情、又能充分利用城市雨水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794.
通过对辽南金州地区重点区段的研究,根据同位素测量数据和野外实测剖面结果,笔者认为辽南以大和尚山地区为代表的面状韧性剪切带形成于燕山早期,面印支期以形成东西向构造线为特征。 相似文献
795.
796.
青藏高原的冰川为亚洲地区大多数人口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研究青藏高原的冰川活动历史有助于预估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冰川响应。本文通过对羌塘腹地布若错沉积物岩芯的粒度、元素以及总有机碳等指标进行分析,重建了该流域中晚全新世以来的冰川活动历史。结果表明,布若错流域在5.2~4.0 cal.ka B.P.期间,冰川退缩,气候相对温暖;然而,4.0 cal.ka B.P.以来环境逐渐变干,印度季风持续减弱;随着3.2 cal.ka B.P.左右大规模的冰川前进,布若错流域进入新冰期,并受到较强西风的影响,气候寒冷干旱;1.3 cal.ka B.P.以来,流域内冰川仍然维持着较大规模,然而湖面却略有升高,可能反映了西风带来了一定的降水。此外,该流域存在4次显著的冰川前进事件,它们分别发生在3.6~3.4 cal.ka B.P.、3.2~2.3 cal.ka B.P.、1.9~1.7 cal.ka B.P.和0.4~0.1 cal.ka B.P.。这4次冷期与青藏高原其他古气候记录对应较好,这种频繁发生的冷事件可能与太阳辐射的长期衰减以及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有关,热带辐合带的持续南退是季风持续减弱的重要原因;此外,中晚全新世北大西洋的气候变化通过增强的西风环流对该流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797.
在近年来中亚造山带东段多金属矿床研究取得新进展的基础上,选择铀、钼两类矿床,结合铀、钼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探讨成矿物质来源的多样性和成矿的多阶段演化。此外,从构造研究角度,结合中亚造山带东段中大量中间地块存在的构造现象,讨论中间地块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中间地块经历了从大陆边缘的裂解、漂移和板块碰撞造山作用,在漫长而复杂的地质过程中遭受的多次改造,有利成矿物质的反复被萃取和聚集。最后提出印支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和北部造山带的成矿作用与底侵背景下的伸展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98.
云开地区是华南古老基底出露的关键地带,记录了华南多期次复杂的地壳再造过程.庞西垌地区位于云开地块的南西缘,区内出露古老基底残片的云开群石英云母片岩.本研究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岩石学和年代学分析,获得该地区花岗片麻岩、片麻状花岗岩和块状黑云母花岗岩高精度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50 Ma、~440 Ma和~105 Ma,指示该区经历了加里东期和燕山期幕式岩浆作用.其中,早古生代花岗质岩石中存在多组锆石年龄(~470 Ma、~450~430 Ma和~390 Ma),暗示其经历了长期、多幕次的岩浆过程.此外,在锆石边部还获得了228~219 Ma(低Th/U=0.01~0.03)和101~99 Ma (高Th/U=0.30~0.78)的年龄组,是成岩后印支期变质流体和燕山期岩浆流体的改造印迹.研究区燕山期花岗岩(~770°C)较加里东期(~740~720°C)具有更高的锆石饱和温度,可能是由于地壳经过多次熔融后易熔组分消耗、成熟度较高,发生部分熔融所需的温度更高.它们的年龄谱图与华南古老基底一致,且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是缺乏幔源物质加入的古老地壳重熔改造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 相似文献
799.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