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94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63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7 毫秒
41.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analyses of village ecosystem are necessary for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planning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This paper deals with economic and energy input-output analyses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village ecosystem in representative buffer zone villages, which are practicing transhumance and settled way of lifestyles in Nanda Devi Biosphere Reserve (NDBR) of Garhwal Himalaya. While the villages practicing transhumance used various natural resources spatially segregated,the villages practicing settled way of lifestyle have to manage resources from a limited spatial area through rotation and varied extraction intensities. Forests subsidized the production activity in both type of villages and the per capita resource extractions were found to be greater in tran~humance village than settled village. Though crops provided maximum energy, in terms of economic criteria, animal husbandry played important role in both settled and transhumance villages. As villages representing both the situations showed different ways of adjustments to the conservation oriented land use changes, management authority needs to address the eco-development plans fulfilling the aspirations of all people traditionally using the resources of the Reserve to reduce the conflicts and encourage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area.  相似文献   
42.
刘磊 《测绘通报》2012,(12):90+93
一、引言农业以土而立、以肥而兴、以水而旺。水是最短缺的农业重要资源之一,也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农业用水矛盾日渐凸显。在我国现有灌溉面积9亿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8.3亿亩,林果牧草灌溉面积7000万亩,在这些灌溉面积中,95%以上采用地面灌溉,很  相似文献   
43.
干旱缺水是制约通辽市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的矛盾日益突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应对气候变化,发展节水型农业已迫在眉睫。及时准确提供灌溉预报信息是实现节水灌溉的重要环节,也是拓宽气象服务领域的重要内容,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辽市气象局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农业生产的实际,利用内蒙古气象科研所研制的"内蒙古半干旱区农田优化灌溉预测技术",从2005年开始陆续对通辽地区玉米田进行了灌溉信息预报的试验示范工作,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4.
运用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改进得到的模型PML-V2,结合12个FLUXNET站点及其对应的叶面积指数数据,进行蒸散发分离,进而计算并分析内禀水利用率(intrinsic water use efficiency, iWUE)和冠层水利用率(canopy water use efficiency, tWUE)的趋势差异。结果表明,在站点尺度上,两种植被水利用率的变化均存在不一致性。对于落叶阔叶林(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s, DBF),i WUE的增幅比tWUE的增幅大,而在常绿针叶林(evergreen needleleaf forests, ENF)中则相反。在DBF中,冠层导度和蒸腾作用趋势的差异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两种植被水利用率的趋势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森林(包括DBF和ENF)的气温和大气CO2浓度的趋势对tWUE趋势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植被水利用率及其趋势存在差异。基于iWUE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植被的实际水利用率变化程度,因此也不能全面反映植被与大气的相互作用。本文在站点尺度明确了全球气候变...  相似文献   
45.
随着有色金属采选建设项目的增加,选矿生产的耗水量日渐为公众及管理部门所关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除精矿粉中会带走精矿重量约10%的水分外,绝大部分排放水是尾矿矿浆经输送至尾矿库澄清后排出的。因此从环境保护及提高水的利用率角度考虑,选矿废水应回用,而尾矿的排放方式又对生产用水回用率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结合青海省地震局文书档案纸质管理环境相对困难的现状,详细阐述了建立文书档案信息化对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的必然性和重要作用,以及加强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保护。  相似文献   
47.
随着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渐改善,城市建设(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农民居住环境日趋改观,工矿企业扩建与改制不断增多。进而,需要大量的、质量好的砖瓦产品上市.以满足基建市场之需求。基建市场的一度“过热”,致使砖瓦需求量猛增:制砖制瓦企业一拥而上.目前这一状况仍在持续。这些企业的新建和扩建需占用大量的土地.其中有许多是耕地。那么,如何使这些企业不占耕地或少占耕地,将空闲地、废弃地充分复垦整治.达到合理利用、科学使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8.
土地综合整治是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改造,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耕地规模经营、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存在着多方面效益。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的核心是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确定,而评价内容的确定取决于对土地综合整治效益内涵的界定,效益内涵不同评价内容也就不同。因此,对土地综合整治效益的科学界定是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的基础。  相似文献   
49.
当前,随着各地“地王”现象频现,圈地屯地之风日盛,致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较低、土地闲置率较高等问题不断,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3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了要切实加强房地产用地监管。同年4月至12月,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又连续下发多个文件,强化土地批后监管工作,改变了以往土地管理中重审批、轻监管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0.
“潜力”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某种既定用途下,某一指标可能提高或节约的能力。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是指根据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相关规定,立足自身区位与自然、人文和社会经济需求,通过旧村拆迁改造和土地整理,以盘活闲置土地、增强内涵挖潜、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居住环境为目的的一系列工程措施而增加的住宅、商业等各类建设用地面积的能力。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综合潜力内涵示意图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