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篇 |
免费 | 39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篇 |
大气科学 | 16篇 |
地球物理 | 25篇 |
地质学 | 58篇 |
海洋学 | 24篇 |
综合类 | 4篇 |
自然地理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3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将唐代定量划分为治世与乱世5个时期,探讨了唐代治乱分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治世、乱世的划分标准参考一套系统的战争数据集,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验证各项数据指标在治世与乱世间的差异性,从而说明唐代治世、乱世分期的合理性。治世、乱世分期结果如下: 公元618—626年为乱世,公元627—742年为治世,公元743—784年为乱世,公元785—859年为治世,公元860—907年为乱世。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除了总边境战争外,气候变化、总战争、反叛战争、进攻型边境战争、防御型边境战争、农业丰歉等级和人口增长率在治世与乱世之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用战争定量体现唐代社会治世、乱世变化,探讨气候变化与社会治、乱的关系即是探讨气候变化与战争的关系,乱世的主要战争类型是反叛战争和防御型边境战争,治世的主要战争类型是进攻型边境战争。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唐代温度降低、降水减少的时期,农业收成减少导致资源供给不足,更容易发生反叛战争;温度暖期、降水充沛的时期,农业产量提高,刺激了快速增长的人口,在技术改善能力有限、土地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更易发生以对外扩张为目的的边境战争,因此气候变化是影响唐代社会治乱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3.
4.
5.
古构造应力场是构造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且断层滑动数据古应力反演已经成为古构造应力场恢复研究中比较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来,断层滑动数据古应力反演方法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有关反演结果的解释仍存歧义,反演结果的影响因素及其误差范围等并未得到深入研究与定量分析。本文总结指出,影响断层滑动数据古应力反演结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变形体制、剪切破裂面类型、断层面的形态以及地质体内薄弱面的存在等。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新生断层和先存薄弱面滑动数据的古应力反演综合误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指出,在可以大致厘定变形体制或误差在允许范围内的前提下,将断层滑动数据反演结果解释为应力状态是合理可行的。各种因素导致的反演误差定量分析表明,同一期构造应力场形成的破裂面滑动数据的古应力方位反演误差最大不超过35°。换言之,在没有证据表明存在不同期次的应力作用情况下,主应力方位变化小于35° 的应力状态,可以划归同一期应力场。 相似文献
6.
介绍周永坤教授分期论治丹毒的临床经验。其认为丹毒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症状的偏重不同,不可拘泥于清热利湿化瘀之法,提出应辨别湿热的轻重,根据症状分期论治。急性活动期治以清热解毒、利湿化瘀、疏风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缓解期治以清热利湿、解毒化瘀,方用萆薢渗湿汤加减;后遗症期治以益气利湿凉血、补血活血散瘀,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相似文献
7.
受诸多因素影响的水库汛期分期其实质是一个聚类数目未确知的高维时间序列聚类问题,它要求聚类方法具有能处理高维和时序性数据,且能同时回答聚为几类最为合理的能力。鉴于目前常规聚类方法不同时具备这些能力,在模糊C-均值聚类和紧密与分离聚类有效函数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够处理高维时序聚类问题的动态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和相应的时序聚类有效性函数,耦合二者建立了适用于汛期分期的有效模糊聚类分析方法,提出采用实码加速遗传算法优化求解,克服了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常规迭代优化求解对初值敏感的困难,并给出了完备的建模步骤和模型的合理性检验。最后,将模型应用于滦河流域潘家口水库汛期分期中,得出了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