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89篇 |
免费 | 1037篇 |
国内免费 | 125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02篇 |
大气科学 | 412篇 |
地球物理 | 1038篇 |
地质学 | 2473篇 |
海洋学 | 1105篇 |
天文学 | 56篇 |
综合类 | 261篇 |
自然地理 | 6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7篇 |
2023年 | 195篇 |
2022年 | 268篇 |
2021年 | 253篇 |
2020年 | 211篇 |
2019年 | 257篇 |
2018年 | 193篇 |
2017年 | 211篇 |
2016年 | 176篇 |
2015年 | 215篇 |
2014年 | 269篇 |
2013年 | 266篇 |
2012年 | 258篇 |
2011年 | 247篇 |
2010年 | 257篇 |
2009年 | 232篇 |
2008年 | 246篇 |
2007年 | 209篇 |
2006年 | 204篇 |
2005年 | 163篇 |
2004年 | 172篇 |
2003年 | 161篇 |
2002年 | 137篇 |
2001年 | 134篇 |
2000年 | 120篇 |
1999年 | 77篇 |
1998年 | 112篇 |
1997年 | 159篇 |
1996年 | 118篇 |
1995年 | 138篇 |
1994年 | 108篇 |
1993年 | 99篇 |
1992年 | 73篇 |
1991年 | 80篇 |
1990年 | 78篇 |
1989年 | 75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6篇 |
1980年 | 6篇 |
1964年 | 8篇 |
1963年 | 4篇 |
1955年 | 4篇 |
1954年 | 3篇 |
1943年 | 2篇 |
192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太平洋东南海域表层地转流场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2~2001年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分析了太平洋东南海域(5°~55°S,70°~120°W)表层流场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赤道流的季节变化主要体现在流速上,而秘鲁海流和西风漂流主要体现在流轴位置的移动上。表层流场的年际变化受El Nino影响,在El Nino期间,南赤道流和秘鲁海流均发生流向偏转现象,大部分海区流场被削弱(除低纬度海区外),而在其后的1998年La Nina期间,流场则重新被加强,西风漂流无明显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152.
华南板块由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地块在新元古代碰撞拼合形成, 其西南部的缝合带位置存在强烈争议.本文基于一条南北向宽频带流动台阵天然地震数据, 利用SKS波分裂研究华南西南部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的南北向变化.分裂测量结果显示, 26°N以南的右江盆地快波偏振方向为E-W或NEE-SWW方向, 分裂时差为0.5~2.5 s, 变化范围较大; 川东褶皱带存在较多空解, 快波偏振方向以近东西向为主, 分裂时差在0.5~1.5 s范围内变化; 在右江盆地北缘和川东褶皱带的过渡区域(约26°N附近)各向异性明显较弱.结合前人的上地幔速度成像结果, 我们认为川东褶皱带与右江盆地过渡带是扬子克拉通的南边界, 在其下方北侧的川东褶皱带巨厚的岩石圈向南转变成较薄的岩石圈, 陡变的岩石圈边界引起了软流圈上涌, 软流圈的垂向运动导致其水平方位各向异性较弱.
相似文献153.
应用正压浅水方程模式对西北太平洋月平均风生流进行了数值试验。当海面风场的尺度与太平洋尺度接近时对西北太平洋不同月份所得到的风生流和西北太平洋实际环流的某些特征十分接近,而西北太平洋水区的风场仅对近岸流的特征有重要影响。对比试验表明,西海岸附近的水深变化对西北太平洋风生流的动力学影响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54.
北太平洋作为全球大洋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低纬间热量和物质的传输与再分配方面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进而影响到地球气候系统。基于过去50多年来的大洋钻探工作,前人在北太平洋地球科学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回顾了北太平洋古海洋和古气候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1)东亚夏季风和西部边界流演化,以及其对高低纬热量、水汽的传输;(2) 北太平洋中层水和深层水的性质变化、分布范围和驱动机制,以及冰期旋回中水体垂直交换作用的气候响应;(3) 风尘输入对亚洲内陆古环境的反映,及其对北太平洋生产力的铁肥效应。尽管前人针对上述科学问题都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但目前在对北太平洋上述几方面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分歧。基于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概括,本文最后提出了未来北太平洋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强调了多圈层、多系统角度对深入认识过去地球气候系统变化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大洋航次开展的理想靶区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5.
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黄流组轴向重力流水道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20,(2)
基于钻井、岩心、分析化验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形态学、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等方法,分析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黄流组轴向重力流水道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水道具有典型的重力流沉积特征,水道充填分为三期,井区(交汇区)水道砂由垂直陆坡的东支水道近距离供应,水道砂岩自下而上具有正粒序发育的特征;水道形成和充填受区域海平面下降、充足近物源供应、径直发育的输砂通道和下伏的断裂破碎带四大因素耦合控制,其中下伏的断裂破碎带是控制水道发育的最主要因素。该结果对水道评价及盆地内其他水道体系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6.
基于势流理论提出一种新的高阶边界元方法对无限水深的聚焦波浪进行完全非线性数值模拟.自由水面满足完全非线性边界条件,模拟波浪的非线性效果可以达到更高阶.利用镜像原理,建立一种全新的格林函数应用到无限水深的数值波浪水槽中,以致于两无限深水槽侧壁的积分可以被排除.为了产生相应的入射波和吸收出流波浪,一个由点源组成的造波装置被布置于计算域内,同时人工阻尼层被用来吸引出流波浪,由波浪聚焦的方法得到极限波浪.通过开展线性和完全非线性聚焦波浪的数值实验及与理论解对比,验证本数值模型可以用来模拟无限深水域的极限波浪,且在出流边界没有反射. 相似文献
157.
158.
东海沿岸上升流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Backhaus的三维非线性模型,同时考虑潮,风和台湾暖流的作用,本文计算了夏季我国东海沿岸上升流。结果表明,东海沿岸从杭州湾口外一直到闽北的海底坡折区上存在明显的上升流,它呈带状分布,宽约40km,舟山近海的强上升流出现在30m层,向南则可达到较深的水层,流速一般为6.5×10^-3cm/s。 相似文献
159.
160.
根据饱和土Biot理论及移动荷载特性,采用积分变换方法,推导了半无限饱和土体频域-波数内的边界积分方程,讨论了2.5D边界积分方程中Cauchy的奇异性,并分析了空沟对移动荷载引起饱和土体振动的被动隔振效果。通过与已知文献结果比较,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数值结果表明,采用2.5D BEM不仅可以解决具有复杂表面的移动荷载作用下动力响应问题,而且可极大减小计算工作量。对于饱和土体受高速移动荷载作用,空沟更能有效减小土体孔压、竖向位移的振幅;当荷载速度较小时,空沟对土体表面的水平向位移几乎不起衰减作用,甚至有放大效应。另外,随空沟距振源的距离增大,空沟能够更好阻隔土体表面波传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