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215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492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97篇
海洋学   48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5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71.
利用海南省儋州市1979~2008年常规大雾观测资料,对该市大雾天气发生的频率等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儋州市年雾日30a来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90年代以后雾日明显偏少;城市热岛效应、气候变暖等因素可能是90年代后儋州市大雾日数明显减少的主要原因;儋州市大雾天气以冬春季发生频率较高,大雾日的月分布呈1峰1谷的特征;相对湿度在81%以上,地表温度在11.0~30.0℃之间,风速小于3 m·s-1时易发生雾.  相似文献   
72.
京津塘高速公路雾气候特征与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田华  王亚伟 《气象》2008,34(1):66-71
利用1954-2002年的北京、天津和塘沽3站的雾日、雾发生时间以及气象观测资料,对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雾的气候特征以及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京津塘沿线多年平均雾日在15~19天.北京、天津两站的雾日年际变化一致.但在多年雾日变化上北京雾日数略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天津、塘沽则略呈上升趋势.京津塘公路沿线雾多在凌晨到日出前后生成,在日出后逐渐消失.雾持续时间随时间变化呈指数递减.地面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对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雾的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地面温度在-5~5℃范围内、风速在0~4m·s-1和相对湿度在90%~100%范围里,雾极易发生.  相似文献   
7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微波辐射仪和风廓线仪等资料对2007年10月25~27日期间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雾天气过程是在大的天气背景下形成的,高低空和地面形势均有利于雾形成和维持;(2)微波辐射仪反演产品可以清楚地看出高低空湿度的配置以及雾维持的机理;(3)进一步分析温湿特点可以看出,地面温度、2 000 m高度下的逆温厚度和最大强度变化与能见度、雾、浓雾、强浓雾之间的转换关系密切;雾出现对应地面降温幅度最大,雾期间有逆温(特别是贴地逆温);雾期间地面相对湿度均在83%以上,浓雾在90%以上,强浓雾在97%以上;雾刚生成并没有液态水,1 h后出现液态水,在天气系统接近前均是100 m高度上液态水含量最大;(4)雾期间边界层内600~700 m高度以下,水平风速比较小,在600 m高度上下水平风速切变很明显;(5)雾过程期间边界层维持微弱的上升和下沉运动。  相似文献   
74.
利用海南省1969—2008年观测资料,对海南雾的时空分布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利用观测的最低气温、相对湿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海南雾日数变化的成因加以分析。结果表明,海南雾日数在中部山区出现最多,其次是北部地区,南半部沿海地区则极少有雾出现;雾主要出现在9月至翌年3月,年雾日数呈减少趋势;最低气温升高是引起雾日数减少的主要原因,雾日数的减少与相对湿度的减小也是一致的;秋冬和初春季节夜间气温低,有利于雾的形成;海拔越高的地区,气温越低,则生成的雾越多;雾日数显著偏多年份850hPa大陆高压偏弱,偏少年份偏强;雾日数显著偏多年份500hPa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弱,范围偏小,偏少年份则相反。  相似文献   
75.
2008年11月初大雾过程边界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玮  黄玉芳  孙建玲 《气象》2009,35(11):117-12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11月初发生在中国东部的一场大雾的边缘区域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雾区的边缘,能否成雾的因素除湿度、风速和逆温等基本条件外,近地面散度场与垂直风速对雾的形成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区的边缘和雾区的边缘有较好的对应关系,950hPa上方的下沉速度能够阻止水汽的向上扩散,而越往上越大的上升速度意味着雾区的消散.  相似文献   
76.
利用昌吉州8站1971—2007年37a的地面观测资料,对该地区雾的气候特征以及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雾存在中东部多西部少的分布特征;其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明显,每年11月至翌年3月9—12时是雾的多发时段;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等气象要素对昌吉雾的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温度在-6~-20℃、相对湿度在78%~92%、风速在0~4m/s范围里且在偏西风和偏南风情况下,雾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77.
回灌式开采是目前普遍提倡的保持热储压力、减缓水位下降、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有效手段之一。外源水回灌是近年来探讨的新思路,是易于回灌的碳酸盐岩储层的优选方案。本文针对天津东丽湖地区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热储,通过开展储层条件下水-岩相互作用实验,探讨了未处理湖水回灌的可行性和热储层的地球化学响应。结果表明,未经处理湖水回灌后,其TDS显著降低,说明发生了沉淀,经计算沉淀量为142.6 mg·L-1,相当于矿物质量增加了0.09%。反应初期阶段,斜长石发生溶解,释放出K、Ca、Na等碱金属和SiO2等组分;导致溶液中白云石、方解石和钾长石过饱和而沉淀析出;随着反应进行,不全等溶解沉淀作用使部分白云石发生溶解,而方解石持续沉淀;伊利石是反应过程中形成的主要黏土矿物,其对储层结构的影响取决于其形状。基于现有实验结果,认为未处理湖水直接回灌对白云岩热储的影响较小,不会破坏储层结构  相似文献   
78.
雄安新区蓟县系雾迷山组中赋存丰富的地热资源,研究雾迷山组岩溶热储特征及优质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是地热资源勘探的基础。综合运用野外剖面、岩心、薄片、钻井、测井、录井等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对雾迷山组岩溶热储特征和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优质储集层形成的控制因素,预测了有利靶区。结果表明,雾迷山组岩溶热储主要岩性为晶粒白云岩、颗粒白云岩、微生物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和角砾白云岩等,溶蚀孔洞、裂缝及其组合为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雾迷山组热储平均孔隙度为3.18%,平均渗透率为91.48×10-3 μm2;其中角砾白云岩物性最好。雾迷山组岩溶热储经历了沉积—准同生期成孔(雾迷山沉积期)、Ⅰ期表生增孔(雾迷山沉积期后至青白口纪前)、Ⅰ期埋藏减孔(青白口纪前至三叠纪)、Ⅱ期表生增孔(三叠纪—古近纪)、Ⅱ期埋藏减孔(新近纪—第四纪)5个阶段,岩性及岩相、成岩作用和构造应力是雾迷山组有利热储形成的主控因素。藻云坪—云坪相、表生岩溶、埋藏溶蚀、准同生岩溶、岩溶高地—斜坡和地层裂缝段比率大于0.4的6项叠合区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岩溶热储发育区。  相似文献   
79.
品味刺桐     
<正>刺桐花飘香,菩提树乘凉。依靠着清源山的苍秀,坐卧在蓝色的古港旁,这就是让人来了不想离开的城市——泉州。泉州既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始点,也是现代人悠闲游玩的好去处。古时候又被称作"刺桐城"。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是山清水秀接近自然的圣地。走在泉州的大街上会看到道路两旁种满了菩提树,当走进开元寺,你甚至能看到需要两人甚至多人  相似文献   
80.
迟茜元  桂海林  王继康  尤媛 《气象》2023,(2):249-256
2022年11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东亚大槽偏弱,南支槽偏弱,副热带高压偏强。11月,全国平均降水为26.9 mm,比常年同期(20.2 mm)偏多33.2%;全国平均气温为4.8℃,较常年同期(3.3℃)偏高1.5℃。月内气温冷暖起伏较大,前中期冷空气活动偏弱,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后期受强冷空气、活跃南支槽影响,气温大幅降低,降水显著增多。月内出现了1次全国型寒潮过程,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以及2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