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62篇
  免费   1526篇
  国内免费   1185篇
测绘学   464篇
大气科学   1260篇
地球物理   3659篇
地质学   3282篇
海洋学   721篇
天文学   337篇
综合类   1480篇
自然地理   1270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81篇
  2022年   267篇
  2021年   299篇
  2020年   226篇
  2019年   285篇
  2018年   187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181篇
  2015年   251篇
  2014年   770篇
  2013年   583篇
  2012年   540篇
  2011年   531篇
  2010年   540篇
  2009年   637篇
  2008年   625篇
  2007年   495篇
  2006年   471篇
  2005年   525篇
  2004年   380篇
  2003年   523篇
  2002年   483篇
  2001年   516篇
  2000年   352篇
  1999年   303篇
  1998年   282篇
  1997年   266篇
  1996年   229篇
  1995年   208篇
  1994年   184篇
  1993年   135篇
  1992年   200篇
  1991年   171篇
  1990年   111篇
  1989年   122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0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4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51.
本文探討了耀斑日面位置与磁扰关系的不对称性。經分析研究,得到(βγ+γ+βf)型活动区耀斑的磁扰效应有明显的南北不对称性,但(βp+β)型活动区耀斑却无此南北不对称效应。在太阳南半球,不論那种磁場类型活动区,发生在西边的耀斑要比东西或中心子午线附近耀斑的影响强,而在北半球只有(βp+β)型活动区耀斑才有这种东西不对称性效应。在最近三个太阳黑子周內,这些不对称是經常存在的,而在春秋季表現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52.
青藏高原东缘作为高原生长的东边界,其新生代以来隆升剥露与扩展模式备受关注.高原内部平缓的地貌和边界构造带不显著的缩短变形被认为是下地壳流作用的重要证据.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中-晚新生代以来跨不同断裂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隆升剥露,指示了断裂体系在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变形与演化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收集区域内现有不同封闭温度体系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隆升剥露及生长扩展与整个高原抬升具有准同步性.最为广泛和显著的剥露主要发生在~30 Ma以来,且高原东缘的最大侵蚀量区受控于断裂活动,快速侵蚀带的空间分布与鲜水河断裂带相一致.在区域尺度上,现有数据所揭示的剥露事件启动、持续时间及速率的显著差异性揭示了断层活动对青藏高原东缘地表剥露过程的控制作用.本文提出青藏高原向东扩展是多阶段、非均匀过程,新生代以来不同断裂带在青藏高原向东扩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支持"下地壳流假说"强调的"东缘上地壳变形不显著"的认识.  相似文献   
953.
中国大陆活动断裂的段破裂地震复发行为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闻学泽 《地震学报》1999,21(4):411-418
为了考察中国大陆活动断裂带段破裂地震的复发行为,根据多轮回复发的地震资料定量分析了19个断裂段的地震历史.结果表明:这些断裂段的地震原地复发主要表现出:① 良好的准周期行为(约占9/19);② 时间可预报行为(约占12/19).第1种行为的复发间隔内在不确定性为平均间隔的0.15~0.40,不同轮回事件的震级在平均震级0.5级之内变化.第2种行为的复发间隔内在不确定性大多为平均间隔的0.19~0.40,相继轮回事件的最大震级差可达1.7级.另外,少数情况下第1种行为可与第2种或者滑动可预报行为共存.   相似文献   
954.
在泥河湾盆地可望找到二百万年前的人类遗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20年来,在泥河湾盆地陆续发现了一系列早更新世的旧石器遗址,由于没有发现人类化石,出土的石制品成为泥河湾盆地早期人类活动的唯一证据,在帮助了解当时人类技术发展水平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长梁遗址出土石制品的某些技术的"超前"与年代的古老,曾给我国老一辈考古学家裴文中和贾兰坡先生留下深刻印象。贾老还考虑人类起源的时间比目前习惯所说的二三百万年还要早得多,并推论在泥河湾会发现更加古老的人类活动遗迹。1997年夏在东谷防遗址的新一轮发掘门中出土了一系列具有固定打片程序的预制石核,为上述推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类型和技术两方面的初步观察还表明,这套石核与东北亚、北美传统的细石叶石核关系十分密切,可  相似文献   
955.
海南岛中生代地洼期构造与金银多金属成矿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南岛地洼活动始于二叠纪末,白垩世达到剧烈期。经历了基性一中性,中一酸性岩浆喷发及侵人和基性岩浆活动三个阶段。时空分布由南向北迁移。区内发育四种金、银、多金属矿床:(1)多因复成型;(2)隐爆角砾岩型;(3)热液型;(4)矽卡岩型。矿体产于断裂构造内,与酸偏碱性侵人岩相伴生。  相似文献   
956.
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初步厘定了清江下游主要活动断层的现今几何轨迹结构,并从几何形态、结构特性和现今活动性三方面对其进行自然段划分;进而利用分形分维分析,估算活动断层不同区段轨迹结构的分维值。计算结果表明:每一个断层段具有一个特征性的分维值,轨迹结构越复杂,分维值越高,现今活动性越强;其中,仙女山断层带中段分维值最高, D= 1257,而松园坪断层北段最低, D= 1018。结合地震活动分析发现:仙女山断层带是清江下游现今活动最强的活动断裂;仙女山断层带的中小地震活动,具有间歇式 分段振荡迁移的特性;时间上地震活动期为1~5a,相对平静期为10a 左右;空间上地震活动从南段开始,振荡迁移到北段,然后又向中段迁移,目前地震活动似乎正在向中南段边界迁移;并且,中南段断裂轨迹结构比北段复杂,分维值也高,地震活动强度相对较大,因此,未来仙女山断层带可能发生的中强地震( Ms= 50 级左右)将主要集中于中南段,而不是北段。  相似文献   
957.
采用西藏测震台网记录的2008年1月—2018年12月谢通门区域定位地震,系统分析该区M_L1.5以上地震频度变化及与附近强震的对应关系,发现地震台站建设密度对谢通门地震窗监控能力影响较大,故从2008—2011年和2012年7月—2018年12月2个时段予以分析。分析发现,2012年7月开始,谢通门地震窗小震活动水平在每月20次范围内随机波动,当超过20次以上(含20次)即异常高值出现或结束后1.5年内,在半径100 km以内具有发生M_S 5.0以上地震的可能,在半径1 000 km以内具有发生M_S 6.5以上强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958.
地震统计区的划分是研究地震活动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构造地质背景的分析,依据地球物理特征和强震活动特点,讨论和划分该区地震活动统计区,探讨研究区地震活动的复发特点、地震构造特征、潜在地震危险性及强度,分析研究区未来强震发生的强度和可能地点,结果表明,目前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处于第8个活跃期,仍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且未来数年存在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应密切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和祁连山中西段地区。  相似文献   
959.
A 3-D chemical transport model (OSLO CTM2)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the increasing anthropogenic emission in India. The model is capable of reproducing the observational results of the INDOEX experiment and the measurements in summer over India well. The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when NOx and CO emissions in India are doubled, ozone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and global average OH decreases a little. Under the effects of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NOx and CO in India are efficiently transported into the middle and upper troposphere by the upward current and the convective activities so that the NOx, CO, and ozone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troposph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NOx and CO emissions. These increases extensively influence a part of Asia, Africa, and Europe, and persist from June to September.  相似文献   
960.
高原季风强弱对南亚高压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马振锋 《高原气象》2003,22(2):143-146
分析了高原季风强弱对夏季南亚高压活动和三峡库区旱涝的影响,揭示了如高原夏季风偏强(弱),育藏高原上空及其以东地区100hPa南亚高压也偏强(弱),位置偏北偏东(偏南偏西)。高原季风强年,南亚高压脊线6月北跳比多年平均早1候,8月南撤晚1~2侯;高原季风弱年。脊线北跳晚1~2候,南撤早1候。同时显示了高原夏季风强年,5~6月三峡库区降水随着南亚高压脊线北移而增多,7~8月三峡库区降水减少;高原夏季风弱年,主汛期前期库区降水少,后期降水略有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