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42篇 |
免费 | 766篇 |
国内免费 | 88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89篇 |
大气科学 | 673篇 |
地球物理 | 1253篇 |
地质学 | 1690篇 |
海洋学 | 285篇 |
天文学 | 96篇 |
综合类 | 571篇 |
自然地理 | 4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145篇 |
2022年 | 168篇 |
2021年 | 197篇 |
2020年 | 168篇 |
2019年 | 201篇 |
2018年 | 133篇 |
2017年 | 129篇 |
2016年 | 162篇 |
2015年 | 193篇 |
2014年 | 299篇 |
2013年 | 268篇 |
2012年 | 329篇 |
2011年 | 346篇 |
2010年 | 266篇 |
2009年 | 265篇 |
2008年 | 335篇 |
2007年 | 238篇 |
2006年 | 239篇 |
2005年 | 184篇 |
2004年 | 153篇 |
2003年 | 166篇 |
2002年 | 128篇 |
2001年 | 143篇 |
2000年 | 101篇 |
1999年 | 89篇 |
1998年 | 79篇 |
1997年 | 91篇 |
1996年 | 57篇 |
1995年 | 79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44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1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7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6篇 |
1974年 | 8篇 |
1961年 | 4篇 |
1956年 | 4篇 |
1955年 | 4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螺旋桩基础抗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型的桩体几何形式增加了抗拔螺旋桩的桩土相互作用复杂性,抗拔试验研究有利于了解螺旋桩基础的承载机制和影响因素。通过16次原型桩抗拔试验,实测了单桩上拔荷载-位移曲线(U-Z曲线),该曲线表现出多拐点、渐进型特点,采用单位荷载的桩顶位移变化率、桩顶位移增量以及结合地基变形特征的方法判定了3种桩型的抗拔极限荷载。用U-Z曲线、lgU-Z曲线和P/Pu-Z曲线初步分析了桩体埋深、深宽比、首层叶片埋置深度以及叶片距宽比等参数对螺旋桩基础抗拔承载性状的影响。试验表明,抗拔螺旋桩的埋深、首层叶片埋置深度和叶片距宽比存在临界点,影响桩土的工作性状和破坏模式。 相似文献
73.
74.
《岩土力学》2017,(12):3410-3418
通过分析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成果发现,随着荷载的不断增加,大桩帽刚性短桩桩帽下地基土体最终发生侧向整体剪切滑移破坏,而下部桩体则发生向下刺入破坏。据此,提出了一种滑块位移法分析桩帽下地基土体的荷载-位移关系,而下部桩体的荷载-位移关系则采用荷载传递法进行分析。然后,基于上、下两部分的位移协调条件,叠加得到大桩帽刚性短桩的荷载-位移关系曲线(P-s曲线)。同时,采用模型试验结果对此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此方法得到的P-s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最后,利用本文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的帽桩直径比D/d以及桩长与桩帽直径比L/D对大桩帽刚性短桩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软土地基中宜采用帽桩直径比D/d2和桩长与桩帽直径比L/D10的带帽桩。 相似文献
75.
76.
为考虑位移因素对于滑坡渐进性发育的影响,基于简布条分法基本原理,提出一个新的能够考虑滑带土抗剪能力与剪切位移关系的滑坡稳定性简化评价方法。该方法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简布条分法进行了改进:(1)将滑动面剪应力-剪切位移本构模型与沿滑动面的剪切位移模型相结合,以考虑滑坡随着变形发展渐进破坏的过程;(2)提出局部安全系数的概念并对整体安全系数进行重新定义,物理意义更加明确。推导了该方法的计算公式,给出了其迭代计算思路,并编制Matlab计算程序。通过计算实例表明,应变软化边坡的安全系数不仅取决于土的抗剪强度指标,还与其剪应力-剪切位移关系密切相关,基于峰值强度的极限平衡条分法应用于实际工程是偏于危险的。同时该方法还可以有效地模拟边坡从开始破坏到最终滑动面贯通的发育过程,实现了坡体位移与安全系数之间一一对应的定量关系,进而实现边坡的稳定性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77.
使用GPS同震位移资料和远场P波记录,研究了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震源破裂过程.根据地质构造和余震分布引入了一个由弯曲断层面构造的三段“铲状”断层模型.在使用静态GPS位移资料反演集集地震的断层破裂滑动分布时,由于集集地震断层北部近地表破裂的复杂性,在位错模型中考虑拉张分量对地表同震位移的贡献,可更好地同时拟合GPS观测资料的水平和垂向分量.而纯剪切位错弹性半空间模型和分层地壳模型都无法同时拟合水平和垂向GPS观测资料.在此基础上,同时使用静力学同震位移资料和远场地震波形记录,反演集集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结果表明,一种垂直于断层面的“挤压性”(负)拉张分量几乎集中分布于地震断层的浅部和北部转折处,而这一带地表破裂远较没有(负)拉张分量出现的南部断层复杂.“冒起构造”的数字模拟表明,这种在集集地震破裂转折处及北部断裂带广为出现的典型破裂造成的地表位移可以用具有负拉张分量(挤压)的逆冲断层更好地模拟.而这种负拉张分量(挤压)的分布正是地震破裂性质和几何复杂性的综合反映,震源破裂过程也显示北部转折处破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复杂性.高滑区域与余震分布表现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78.
79.
本文通过分析2013年6月29日-7月5日的一次东北冷涡系统,发现冷涡东侧的高压脊形成阻塞形势,东侧偏南急流和西侧西北急流的共同作用,是造成冷涡移动方向偏北,并在黑龙江中西部维持直至衰亡的两大重要因素。东侧具有阻塞形势的冷涡,冷涡的移向为北上,东移较少。冷涡的形成和消亡与高层阻塞形势的建立和消亡相关。同时冷涡的活动可能与副高脊线南北活动相关。偏南暖湿急流的水汽输送和冷涡中心西南的干切人是冷涡活动过程中产生强降水的重要因素。降水落区与偏南急流的位置相关,初期围绕偏南急流,成熟期整个冷涡气旋云带附近均有降水,冷涡中心南部暖湿急流和干冷空气交界地区量级较大,是发生暴雨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