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3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320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015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160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4篇
  1938年   1篇
  1937年   2篇
  1936年   6篇
  1935年   2篇
  193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21.
利用1951—2008年中国东北地区气温资料和NCEP高度场再分析资料,通过线性趋势分析和M-K检验方法,对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冬季变暖的时间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突变年为1986年;冬季气温最暖年代出现在21世纪初;东北三省冬季累年气温变化趋势倾向基本是纬度越高气温趋势倾向值越大,特别是在1999—2008年黑龙江省冬季气温趋势倾向增温最显著。而在年气温变化趋势中,东北三省平均趋势倾向值没有冬季趋势倾向值大,其中吉林省气温趋势值最大。冷、暖冬年500 hPa高度距平场分布为冷冬负距平中心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暖冬年正距平中心位于贝加尔湖到中国东北地区中北部。低空冷冬年,东北地区受西北风、西风和东北风控制,冷空气势力强;暖冬年,东北地区仅受西北风影响,冷空气势力弱。  相似文献   
822.
利用1989年12月16日-1990年1月14日在重庆市用三轴风速仪所测得的风速资料,计算了小风条件下重庆近地面层的湍流参数,欧拉时间自相关系数,湍流时间积分尺度,湍流强度,摩擦速度,湍流应力等湍流特征量,以了解重庆地区小风条件下的近地面层的湍流场特征。  相似文献   
823.
《干旱气象》2021,39(1)
利用英国哈德莱中心海冰密集度资料,通过相关、合成等统计方法分析秋季北极海冰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气温的影响,发现拉普捷夫海以北及东西伯利亚海以东海区的海冰密集度变化可作为预测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气温的前兆信号。当拉普捷夫海以北及东西伯利亚海以东海区海冰密集度偏高时,欧亚中高纬中部地区2 m气温经向梯度增大,乌拉尔山地区阻塞偏弱,欧亚中高纬以纬向环流为主,长江中下游冬季气温偏高,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824.
利用1958-1997年全球海平面气压场和500hPa高度场的月平均资料分析了70年代中后期年代际突变前后16a平均的冬、夏海平面气压场和500hPa高度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发生在70年代中后期的年代际气候突变是全球性的;突变后与突变前相比,冬季海平面气压场上的阿留申低压增强并发生了东移,与之对应的冬季500hPa高度场上的东亚大槽减弱,同时也发生了明显的系统性东移;冬季,蒙古高压北部减弱,南部稍有增强;夏季,印度低压和东亚的季风低压均减弱;而副热带高压系统普遍增强。  相似文献   
825.
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AR4)中的10个耦合模式CO:加倍试验和控制试验的模拟结果,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水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全球变暖,东亚夏季风增强,冬季风减弱,使得冬夏季向中国区域输送的水汽都增强;中国区域降水,夏季除长江流域外基本都增加,冬季除华南外都增加。夏季降水蒸发差(P—E)除了在东北和南方增加外,从长江流域一直到西北有一带状减小带;冬季几乎所有模式的P—E表现为北方增加、南方减小。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降水、蒸发和径流的综合结果以及积雪的作用使得土壤湿度在干旱区增加,且冬季干旱区土壤变湿的强度和范围大于夏季,然而在其他区域土壤湿度减少。上述结论是基于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对未来气候的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模式间存在较强差异性,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26.
根据北京和上海气象观测站的详细历史资料,修正了两站逐日温度序列的不均一性,并分析这种不均一性对长期气候变化趋势估计的影响。对北京序列,不同时期的主要修正幅度在-0.33-0.6℃;对上海序列则为-0.33-0.3℃。从逐日序列计算出年平均温度和年极端温度序列,并把修正之前和修正之后的序列趋势进行比较,修正之后的两站年平均温度序列自20世纪初起呈现出0.5℃/百年的变暖趋势,自20世纪60年代起这一趋势增强为2.0℃/百年。相比之下,上海的未修正资料显示出两倍于此的趋势;北京的未修正资料几乎没有长期趋势,而对近期的变暖趋势则高估了50%-30%。北京温度序列在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呈变冷趋势,极端事件的频率降低;此后又呈变暖趋势,极端事件的频率增加。上海温度极端事件的变化趋势基本呈相反趋。这意味着即使区域性平均温度变化一致,区域性强天气波动的变化趋势也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27.
李帅  陈莉  任玉玉 《热带气象》2008,24(1):94-98
以中国1960年前建站的595个气象台站1951/1952~2004/2005年冬季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法得到冬季全国和8个区(包括东北区、华北区、长江中下游、华南区、青藏高原、西南区、西北东部和西北西部)的平均降水日数距平与降水量标准化距平序列。通过对全国和区域平均距平序列以及全国各站的冬季降水日数和降水量的变化速率和趋势系数的分析,得出:近54年来中国冬季降水日数明显减少,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东北区和西北东部的冬季降水日数减少趋势超过0.01显著性水平,而青藏高原降水量的增加趋势超过0.05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828.
东印度洋海温对中国南方冬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NCEP再分析的大气环流资料、海表温度资料和全国160 站降水资料,研究了冬季东印度洋海温对我国江南-华南地区同期降水的影响。结果指出,冬季东印度洋海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EIOSST)和同期的江南-华南降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EIOSST偏高时,江南-华南的冬季降水偏多。而当EIOSST偏低时,江南-华南的冬季降水偏少。这种影响的可能机制是:冬季东印度洋海温异常通过影响南支槽上的扰动活动和水汽输送来影响同期的江南-华南降水。当东印度洋海温偏高时,局地对流加强,引起南支槽地区的上升运动加强,南支槽活跃。活跃的南支扰动向下游传播,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将水汽从孟加拉湾向华南和江南输送,引起华南和江南的降水偏多。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东印度洋海温对南支槽和江南-华南的降水的影响独立于ENSO的影响。二者对南支槽和江南-华南地区冬季降水的影响过程一致,只是东印度洋海温的影响较弱。当东印度洋海温和ENSO的作用相叠加时,江南-华南可能会出现较异常的冬季降水。    相似文献   
829.
根据El Ni(~n)o和 La Ni(~n)a发生以后冬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距平的月际差定义了El Ni(~n)o和La Ni(~n)a冬季增强型和冬季减弱型,讨论了El Nio和La Nia冬季增强型和减弱型冬、春、夏季大气环流、东亚季风及我国夏季降水和旱涝分布的特征.我国夏季降水和旱涝有明显差异的四种不同分布型可能与冬季所处ENSO循环的不同阶段以及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对它的不同响应有关.提出了从El Ni(~n)o和La Ni(~n)a冬季不同型→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我国夏季降水和旱涝分布型的物理统计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830.
东北夏季低温与旱涝预测综合业务系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李辑  王锦贵 《气象科技》2002,30(4):252-256
东北夏季低温与旱涝预测综合业务系统是在对东北地区夏季低温与旱涝的形成机理,演变规律,影响因子,前兆信号全面系统的研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度可视化,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新一代东北夏季低温与旱涝预测与监测业务工作平台,文章综述了新一代业务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技术路线,主要结构,具体内容及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