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质学   17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61.
郝春  李宗录 《地理教学》2013,(9):17-20,25
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关于地理必修3的说明中明确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案例教学方法多样,材料分析是其中之一,指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以材料为媒介,经过分析、讨论,归纳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特点在于整个过程表现为学生敏锐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实现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其优势在于通过材料分析,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认知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面对困难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2.
大气降水、土壤水分和干燥度指数是在经度方向上控制区域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本文运用最新的调查统计资料,对东北农牧交错区降水、土壤潜在蒸散量、干燥度指数及农作物生长期间土壤水分盈亏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研究区内作物生长季期间土壤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干燥度指数的时空变化情形.结合水分条件的空间分布,提出了5种土地利用区域组合类型.  相似文献   
163.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The scope of the farm ing-pastoral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 begins from the w est of G reatH inggan M ountains, w estw ards passes through southeastern Inner M ongolia, northern H ebei,Shanxiand Shaanxi,and then reaches the O rdos Plateau.It…  相似文献   
164.
近10年来东北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东北农牧交错区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本文基于对典型样点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的量化分析,解析了近10年来东北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以便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5.
3500aBP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突变的幅度与速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古信息与历史文献记载一样是环境演变研究中独具特色的信息源。文章以考古信息为依据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 35 0 0aBP前后降水突变的幅度与速率进行了推断。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在年降水量 2 5 0~ 40 0mm的地区 ,降水变化对该地带的影响十分显著。在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内的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晋西北地区 ,大量的考古遗存详细记录了 35 0 0aBP前后该地区内土地利用性质的时空变化过程 ,可以用来定量地估算 35 0 0aBP降水突变的幅度和速率。 42 0 0~34 0 0aBP期间 ,在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晋西北地区先后发育了朱开沟文化和李家崖文化。文化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从朱开沟一期到朱开沟二期为第一阶段 (cal.40 0 0~ 380 0aBP) ,在朱开沟文化区发生了从农业文化转变为农牧交错文化、进而变为畜牧业文化的过程 ,相当于从农业区的北界变为农牧交错区的北界 ;从朱开沟文化二期结束到李家崖文化为第二阶段 (cal.380 0~ 34 0 0aBP) ,期间农牧交错带的北界显著地向东南退缩。上述考古学文化的变化可以看作是人类对 35 0 0aBP前后降水突变的响应。 40 0 0aBP前后是从农业文化向半农半牧文化转变的临界点 ,其降水量大致与现代农牧交错带南界的降水量相当 ,为 35 0~ 40 0mm ;380 0aBP前后是从半  相似文献   
166.
通过对内蒙古奈曼旗尧勒甸子村的微观研究,得出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小区域人地关系演变的模式及原因,并在近年来这一地区实施"多元系统"整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环境科学与经济学的理论,提出这一地带建设小区域高效经济生态系统的宏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7.
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科尔沁沙地典型地区生态环境特征的分析表明,40年来科尔沁沙地的年均气温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全球气温升高变化一致。年降水量的变化呈波动式增加,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年降水量的波动幅度增大。气候类型年际间呈半干旱、半湿润和湿润交替出现,其中半干旱气候出现频率为47.5%,半湿润气候为45%,湿润气候为7.5%。沙尘暴的发生日数从1961年以来呈下降趋势,到1984年以后低于平均水平。科尔沁沙地的土壤和植被的异质性决定了该区域的农牧交错特征,特定的风沙环境促进了农牧交错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8.
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动态与生态效应变化--以榆阳区为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莫宏  任志远  谢红 《干旱区地理》2005,28(3):352-356
以榆阳区1988-2003年土地数据为依据,在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结构变化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国内外学者在生态价值估算的方法与模式,结合该区的具体情况对估算方法进行修正,然后对研究区研究时段内各年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并以1988年为基准测算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和结构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变化情况,分析了其变化的时段特点及变化原因,定量地揭示了在生态脆弱区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1988-2003年,榆阳区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环境响应总体米说是积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年度总量在波动中提高;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及农用地内部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实现了经济和环境双赢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9.
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本文以太仆寺旗为研究区 ,通过将土地利用驱动因子分解为稳定少动控制因子、年际变动影响因子与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求解了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作用系数矩阵 ,揭示了不同类型因子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与强度。在此基础上 ,以CLUE S模型为框架 ,构建了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模拟模型 ,通过集成基于太仆寺旗土地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获取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信息 ,动态模拟了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模式 ,进行了参考模式、生态模式与经济模式下的情景分析。  相似文献   
170.
近50年华北地区极端气候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limate extremes for agriculture-pasture transitional zone, northem China, a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daily mea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s for 31 stations in the period 1956-2001. Analysis season for precipitation is May-September, i.e., the rainy season. For temperature is the hottest three months, i.e., June through August. Heavy rain events, defined as those with daily precipitation equal to or larger than 50 mm, show no significant secular trend. A jump-like change, however, is found occurring in about 1980. For the period 1980-1993, the frequency of heavy rain events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previous periods. Simultaneously, the occurring time of heavy rains expanded, commencing about one month early and ending one month later. Long dry spells are defined as those with longer than 10 days without rainfall. The frequency of long dry spells displays a significant (at the 99% confidence level) trend at the value of 8.3% /10a. That may be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the frequent droughts emerging over northern China during the last decades. Extremely hot and low temperature events are defined as the uppermost 10% daily temperatures and the lowest 10% daily temperatures, respectively. There is a weak and non-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in frequency of extremely high temperatures from the 1950s to the mid-1990s. But the number of hot events increases as much as twice since 1997. That coincides well with the sudden rise in mean summer temperature for the same period. Contrary to that, the fiequency of low temperature events have been decreasing steadily since the 1950s, with a significant linear trend of-15%/10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