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质学   17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21.
The ecotone, the spatial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wo vegetation communities, is claimed to have more species than the adjoining communities. However, empirical studies do not always confirm higher richness at the ecotone. The ecotone position and structure are dynamic over time and space and it is driven by the changes in climate, land use or their interaction. In this context, we assessed the forest- grassland ecotone of temperate mountains in central Nepal by i) comparing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richness across the ecotone, ii) analyzing if the forestgrassland ecotone is shifting towards the grassland center by colonizing them with trees, and iii) discussing the consequence of changed disturbance regime in the dynamics of this ecotone and the surrounding grasslands. We analyzed vegetation data sampled from belt transects laid across the forest- grassland ecotone in semi-natural grassland patches. Vegetation data consisting of species richness and composition, and size structure and regeneration of the two most dominant tree species, namely Rhododendron arboreum and Abies spectabilis, from the transect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trend of the forest-grassland ecotone. Forest and grasslands were different in terms of floristic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Vascular plant speciesrichness linearly increased while moving from forest interior to grassland center. Spatial pattern of tree size structure and regeneration infers that forest boundary is advancing towards the grasslands at the expense of the grassland area, and tree establishment in the grasslands is part of a suceessional process. Temporally, tree establishment in grasslands started following the gradual decline in disturbance. We argue that local processes in terms of changed land use may best explain the phenomenon of ecotone shift and consequent forest expansion in these grasslands. We underpin the need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rate and spatial extent of ecotone shift by using advaneed tools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indepth.  相似文献   
122.
内蒙古典型农牧交错区作物优化布局决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线性规划方法,以赤峰地区的巴林左旗为例,分析了内蒙古典型农牧交错区在各种干旱年型以及干旱年型未定的情况下,农作物的最优种植方案。并将此优化方案结果与实际作物种植情况进行效益分析评价,以验证此方案的增产效益,降低种植风险。结果表明:使用确定型或随机型优化方案,实际产量均有明显增产,并且确定型优化方案的增产效益高于随机型方案。但由于受到长期天气预报技术水平的限制,有时未来的干旱年型难以准确判定,此时使用随机型方案,粮食作物增产效益稳定,风险性低。  相似文献   
123.
岱海地区原始农业文化的兴衰与环境演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连鹏灵  方修琦 《地理研究》2001,20(5):623-628
内蒙古中南部岱海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原始农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应于全新世暖期的暖湿条件;农业文化的间断、南移与由农向牧的转变与4~35kaBP发生的变冷、变干的突变事件相对应;而原始农业文化阶段中间每一次文化的间断、侵入、融合总是可以在气候变化中找到相应的变化阶段,与短期寒冷事件的开始或结束对应。  相似文献   
124.
东北农牧交错区水分条件及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张军涛  李哲  郑度 《地理科学》2001,21(4):297-300
水分条件是决定植物生长,分布的主要因子之一,也是生态学和地理学研究所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依据最新的数据资料对东北农牧交错区水分条件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以三维图形表达了湿度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对典型站点的年干燥度以及在年内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Kira指数,湿度指数和NDVI植被指数说明了农牧交错区植物生长,分布与水分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5.
气候变化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赵艳霞  裘国旺 《气象》2001,27(5):3-7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空间位置以及农牧业生产的可能影响。认为气候变化将使交错带向东南移动,气候变化对交错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对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也有弊。  相似文献   
126.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演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兰生  任国玉 《地学前缘》1997,4(1):127-136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10-8.5kaB.P.经历了三次阶段性增暖后进入全新世暖期。8.5-8.0kaB,P.和4.-3.5kaB.P.暖期的开始与结束事件中降水变化落后于温度变化300-500a;暖期盛期时的年均温较现代高2-3℃,降水多100mm左右;暖期中存在多次短期寒冷事件,年均温最冷时较现代低3℃以上。3.5kaB.P.,以来冷干趋势之上叠加着大致由300a稳定与500a波动构成约800a  相似文献   
127.
海春兴  马礼  王学萌  李璐 《地理研究》2002,21(5):543-550
本文应用灰色关联模型 ,对农牧交错带典型地段河北省坝上张北县土地沙化因素进行了分析 :发现影响土壤风蚀和土地沙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冬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 ,而并非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人类活动只是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上 ,加速或减缓土壤风蚀和土地沙化过程。根据冬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 ,人类可适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 ,以减轻土壤风蚀和土地沙化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8.
本文针对徐州市农业发展情况,具体提出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建设各级农林牧渔商品基地,实行农牧轮作,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强水利建设与保护耕地等7项措施,以促进农业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9.
气候变化是人类文明演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中国东北西辽河流域地处季风气候敏感带,早中全新世以来古文化演替频繁,具有研究气候变化与早期农业文明响应的重要价值。本文基于西辽河流域兴隆洼(XLW)剖面高精度年代学框架开展多种气候代用指标分析,重建了中晚全新世以来西辽河流域的气候环境演变历史。结果显示,距今5.0 ka以来研究区经历了冷干—暖湿—冷干的气候演变过程。5.0—3.7 cal. ka BP期间,磁化率、烧失量等指标的低值反映了气候由全新世大暖期向冷干环境的转变,可能与东亚夏季风的衰退有关。该时期红山文化衰退,逐渐被以渔猎和农业并重的小河沿文化所取代,东北地区遗址数量有所减少并出现明显南偏。3.7 cal. ka BP后,磁化率、烧失量等指标的高值指示了夏季风的增强,水热条件的改善促进了旱作农业的发展,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阶段东北地区出现人口大爆发,遗址数量达到峰值。2.8 cal. ka BP后,磁化率与烧失量波动降低,表明夏季风波动频繁,气候逐渐转冷干,水热条件的衰退可能导致了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旱作农业的退化与游牧业的发展,且遗址分布出现南偏。  相似文献   
130.
 农牧交错区的农牧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受到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对其模型化需要建立分层系列模型。以农业经济学和土地资源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风沙科学研究的有关结论以及深入的综合分析,得到了一套包含25个基本变量的农牧业生产数学模型。次一级的模型包括有效劳动模型、固定资本模型、生产费用模型和土地生产潜力模型。在土地生产潜力模型中专门考虑了土地利用类型及沙漠化程度的影响,以确保模型的适用性。基于这套模型可以对农牧业生产的诸多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