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86篇 |
免费 | 1563篇 |
国内免费 | 178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72篇 |
大气科学 | 895篇 |
地球物理 | 2174篇 |
地质学 | 4520篇 |
海洋学 | 802篇 |
天文学 | 201篇 |
综合类 | 1164篇 |
自然地理 | 11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0篇 |
2023年 | 459篇 |
2022年 | 523篇 |
2021年 | 467篇 |
2020年 | 348篇 |
2019年 | 385篇 |
2018年 | 254篇 |
2017年 | 226篇 |
2016年 | 263篇 |
2015年 | 309篇 |
2014年 | 497篇 |
2013年 | 407篇 |
2012年 | 566篇 |
2011年 | 548篇 |
2010年 | 497篇 |
2009年 | 546篇 |
2008年 | 542篇 |
2007年 | 355篇 |
2006年 | 356篇 |
2005年 | 400篇 |
2004年 | 284篇 |
2003年 | 337篇 |
2002年 | 418篇 |
2001年 | 448篇 |
2000年 | 247篇 |
1999年 | 241篇 |
1998年 | 201篇 |
1997年 | 173篇 |
1996年 | 174篇 |
1995年 | 128篇 |
1994年 | 133篇 |
1993年 | 84篇 |
1992年 | 106篇 |
1991年 | 80篇 |
1990年 | 76篇 |
1989年 | 59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13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6篇 |
1963年 | 4篇 |
1958年 | 6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太阳光压、地球的公转与自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地理分布绝妙地组成了一套天然的能激发自转轴晃动(Wobble)并产生极移的日-地间能量(动量)相耦合的物理机制.太阳光压对自转轴摆动的激发时间存在两种不同的周期,即周年期激发机制和周日期激发机制,由此产生的极移运动轨迹也可分为周年期变化和周日期变化两种,这两种极移运动轨迹中均含有长期极移的成分.本文详细讨论了周日期激发机制引起的瞬时极移及其运动特征和长期极移及其运动方向,并按现今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格局,求出长期极移的总体运动方向大致为参考极M沿西经70°~80°向加拿大的埃尔斯米尔岛移动.依据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人们揭开自元代(距今已800多年)以来所建立的北京中轴线为什么逆时针偏离子午线2°多这一极富传奇色彩的谜团. 相似文献
82.
山西省吕梁市气象局经过多年努力,防雷技术指导和行政管理能力不断增强,防雷减灾工作的社会认可程度不断提高。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防雷服务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3.
根据1900~2000年中国大陆、台湾及全球地层记录及前人的研究,论证了地层周期存在的可能性及形成机制。作者认为,是太阳活动、月球运动轨道及各行星运动轨道的周期性变化,通过磁力及万有引力改变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布,从而引起地球自转速度的周期性变化,最终致使地展出现周期性的活跃期及平静期。 相似文献
84.
江阴南部地区在构造上呈现"两隆一凹"的格局,南、北边缘为基岩隆起带,中心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平原,受基底起伏及古河道的控制,土层厚度、岩性、结构及水文地质特征差异较大。由于长期超量开采第Ⅱ承压水,不仅形成了区域水位降落漏斗,也形成了地面沉降漏斗,最大水位漏斗中心水位埋深约75m,沉降漏斗中心最大沉降量达1 300mm以上。并在长泾、河塘、祝塘等地由于差异沉降形成三处地裂缝,这些裂缝具有相似的发育特征,即在主裂缝处形成陡坎,陡坎高约10~30cm,主裂缝的NW侧则相对下错并形成宽约20~60m的凹陷带,带中发育有规模较小的次级裂缝。基底隆起及其所控制的第四系松散层厚度及结构差异是地裂缝发育的空间乃至时间特征的基础,是控制因素;深层地下水的长期超量开采所导致的地层压缩或固结是地裂缝形成的主导因素,地裂缝正是基岩隆起带地层差异压缩所形成的差异地面沉降的结果。据估算,其发育深度可达基岩隆起的最浅处,并实际上已发展成为小断层。 相似文献
85.
86.
87.
过去2000年包含了罗马暖期(Roman Warm Period,简称RWP)、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edieval Climate Anomaly,简称MCA)和现代暖期(Present Warm Period,简称PWP)这3个典型暖期,前人对罗马暖期的关注相对较少。为了更好地对比自然暖期和叠加了人类活动的暖期的温度变化特征及成因,文章利用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简称CESM)的过去2000年气候模拟试验资料,在与重建资料和同化资料(Last Millennium Reanalysis,简称LMR)进行对比验证的基础上,对这3个典型暖期北半球的温度变化特征和成因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CESM的全强迫试验能很好地模拟出重建资料与LMR所反映的两个自然暖期(RWP和MCA)以及PWP,PWP相较于RWP和MCA北半球增温幅度明显更大。通过对比单因子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RWP时期主要受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同时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强迫对地表增温有一定调节作用;而MCA时期的火山活动频率相比RWP时期更小,且太阳活动稳定,此时土地覆盖的调节作用相比RWP时期减弱;PWP时期在温室气体强迫驱动下,地表温度增加显著,其贡献远超过火山活动、太阳活动两个外强迫因子,此时土地利用/覆盖强迫对增温显示出负向影响,同时北极涛动增强,进一步加剧PWP时期的增温。
相似文献88.
89.
以中太平洋阿利森海山的Al-l富Co结壳为研究对象,在其结构观察、年龄标定和生长世代确定的基础上,平均按1.3mm间隔取样,测定各分层常微量元素含量,计算了结壳中各元素的富集系数和分布系数。结合元素富集系数、分布系数和特征元素对比值,探讨了古环境演化对结壳中元素富集的制约。研究表明,结壳中富集的元素正是那些在海水中滞留时间较短的元素;结壳是海洋中清扫型元素重要的汇;元素在海水的行为是其在结壳中富集的内因。碳酸盐的溶解导致的Fe、Ba的释放有利于结壳的生长,但却稀释了Mn、Co、Ni等元素的累积;最低含氧带的发育和南极底层水活动的加强利于Mn、Co等元素的氧化和清扫。结壳的生长间断是南极底层流活动减弱和活动模式发生根本转变的结果;火山活动沉积抑制了结壳的生长;6.8Ma是结壳从快速生长到缓慢生长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0.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迅速发展,海洋资源持续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问题逐步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应用循环经济理论探讨海洋可持续发展问题正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文从海洋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入手,探讨信息不对称对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