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60篇 |
免费 | 375篇 |
国内免费 | 42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4篇 |
大气科学 | 493篇 |
地球物理 | 230篇 |
地质学 | 708篇 |
海洋学 | 444篇 |
天文学 | 103篇 |
综合类 | 94篇 |
自然地理 | 10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62篇 |
2022年 | 82篇 |
2021年 | 97篇 |
2020年 | 72篇 |
2019年 | 85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68篇 |
2016年 | 60篇 |
2015年 | 82篇 |
2014年 | 111篇 |
2013年 | 103篇 |
2012年 | 100篇 |
2011年 | 92篇 |
2010年 | 96篇 |
2009年 | 66篇 |
2008年 | 73篇 |
2007年 | 79篇 |
2006年 | 91篇 |
2005年 | 75篇 |
2004年 | 53篇 |
2003年 | 57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51篇 |
1998年 | 51篇 |
1997年 | 47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40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33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13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5篇 |
1962年 | 2篇 |
1951年 | 2篇 |
1946年 | 2篇 |
1945年 | 2篇 |
1944年 | 1篇 |
194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四川盆地基底结构的新认识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罗志立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25(2):191-200
四川盆地基底已研究多年,取得一定的共识;但有些基础地质问题,尚值得探讨。如四川盆地西缘的基底是否属大扬子地台的一部分?盆地基底从老至新由不同时代前震旦系三层结构组成,对后期古隆起形成有什么影响?其板块构造演化模式是什么?盆地基底断裂对后期构造变形有什么影响?四川盆地深部岩石圈结构特征,对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地温场有何影响等等,将是人们勘探油气关心的基础地质问题。该文在近几年来积累的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 相似文献
92.
93.
针对目前视觉SLAM算法大多基于小区域静态环境,较少考虑实际场景常存在动态物体,从而导致视觉SLAM位姿估计不准确的问题。该文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对图像进行语义分割,结合实时图像语义分割和基于稠密金字塔光流法的动态检测确定动态目标,消除了动态目标导致的SLAM特征点匹配误差,提高了视觉SLAM位姿估计的精度,解决了动态场景中视觉SLAM的不稳定性问题。同时,建图过程中,剔除运动物体构建出的地图点,构建静态地图。基于TUM数据集中动态场景测试表明,在室内动态场景下,该文算法绝对估计误差相较ORB-SLAM2算法平均减少92%,并且该文算法的速度与精度优于同类型的DS-SLAM算法。 相似文献
94.
95.
动物碎屑的光性变化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泥盆纪地层中缺乏镜质体使得正确评价其有机质的热成熟度极为困难。但在下古生界中含有海生有机质笔石和几丁虫等 ,由于其光性特征随成熟度的变化而发生规律性变化而被用于表征有机质成熟度。在 4 50~ 70 0nm可见光谱范围 ,由于笔石和几丁虫的光学色散特性反射率随成熟度增加 ,表现出与镜质体及沥青相似的变化趋势。这表明 ,随成熟度增加 ,笔石和几丁虫的分子结构芳香度及芳碳定向性均发生相似的变化。在低成熟阶段 ,笔石和几丁虫的光学色散谱从蓝区到红区降低 ,表明芳环聚合程度低 ,芳碳含量少。在中等成熟阶段 ,笔石和几丁虫的光学色散谱从蓝区到红区呈平稳型式。在高成熟阶段 ,笔石的光学色散谱从蓝区到红区呈上升趋势 ,表明具有高芳香度 ,芳香分子定向性增强。在Ro ,max为 2 5%左右笔石发生结构转化 ,但直到Ro ,max达 12 %也未发生石墨化作用 ,表明笔石主要发生增碳作用。笔石和几丁虫的光性参数是下古生界地层的极为有效的成熟度指标 相似文献
96.
97.
本文通过1998年在高原东部玛曲设立的711雷达点观测的主要降水云层云顶高度和对应的大气温度,与对应GMS卫星观测亮温资料相比较,得出该地区相应区域云顶的象素点亮温最低值及平均值,比雷达观测值平均偏低-21℃和-9℃;观测的云区位置与雷达观测位置往WSW方向偏离约20km;温度偏差大小与地面降雨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98.
基于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掩星数据在平流层具有较高准确性、稳定性的优势,本文尝试用新一代GPS掩星观测——the 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 Ionosphere, and Climate (COSMIC)资料验证不同卫星平台上先进的微波探测仪(AMSU)的平流层观测结果.通过COSMIC大气温度廓线与AMSU辐射传输模式结合,得到模拟亮温,然后与AMSU平流层观测进行匹配比较.分析表明GPS掩星数据能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参量检验NOAA15、16、18卫星平台内部的偏差.通过一年数据的比较验证,初步显示不同卫星平台的AMSU观测亮温在平流层低层都偏低,并且NOAA18平台的亮温偏低程度明显大于NOAA15、16.AMSU亮温偏差在极地冬季较为显著,尤其南极地区NOAA18的偏差幅度达到1.8 K.结合24小时内AMSU观测亮温偏差变化及其样本分布特征,可以看到明显的太阳辐射差异可能是导致AMSU观测亮温在极地偏差显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
偏光显微镜聚敛光系统光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和计算,文章证明了勃氏镜进入显微光路后,可使整个显微镜系统变成望远系统,望远系统接收平行光信号,形成干涉图或偏光图像,而显微系统接收非平行光信号形成矿物像,文章不仅对偏光图和干涉图在显微镜筒中的光路变化及成像机理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且对如何保持干涉图和偏光图像清晰提出了调试意见。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