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1篇 |
免费 | 103篇 |
国内免费 | 16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篇 |
大气科学 | 313篇 |
地球物理 | 72篇 |
地质学 | 30篇 |
海洋学 | 77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7篇 |
自然地理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28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91.
用含有非绝热加热、湍流输送和摩擦作用的等压面位涡方程对1986年7月两次阻塞高压的酝酿建立、维持和减弱消失3个阶段做了诊断分析。发现东亚阻塞高压是一个具有均匀低位涡的深厚高压系统,低值位涡在高层最明显;高压区内对流层偏暖,以低层为最明显,250hPa以上却明显偏冷。阻高低位涡暖空气主要来自伊朗高原。阻高建立时除伊朗高原低位涡空气向东北移动外,还要有下游低位涡空气向北移动与之配合。位涡方程各项中以高层平流项作用最大,阻高建立时有显著正作用;其次为高层的垂直平流项;第三是低层热成风偏差项;湍流项有削弱阻高的作用;扭转项和摩擦项可忽略。 相似文献
492.
欧亚大陆阻塞高压的统计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利用美国 NCEP再分析资料 2 4年 (1976~ 1999年 )的逐日 12 h欧亚大陆 (0°E~15 0°E,2 0°N~ 90°N) 5 0 0 h Pa位势高度场资料 ,对阻塞高压 (简称阻高 )的活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阻高主要发生在乌拉尔山地区。阻高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春夏季阻塞形势发生得最多 ,持续时间最长 ,秋季最少且持续时间短。小波分析和离散功率谱分析都表明阻高发生的频数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 ,主要包含 3~ 4年和准 8年的周期振荡。进一步研究表明 ,乌拉尔山附近 (5 0°N~ 80°E)的阻高活动与夏季江淮流域的降水有着很好的正相关 ,与华南、华北、东北区域的降水有着很好的负相关 ;而贝加尔湖附近 (80°E~ 12 0°E)的阻高与中国东部的降水关系则正好相反。冬春季 (1~ 3月 )阻高活动对当年夏季的降水有着一定的中长期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493.
用β平面准地转正压模式实施8组试验,分析东移偶极子与台风涡旋的相互作用。结果指出: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引起台风环流1波非对称结构向2波非对称结构的转换;引起台风涡旋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显著变慢;引起沿西北方向移动的正常路径向北折转向或打转等异常路径的转化。 相似文献
494.
495.
496.
利用1870~2004年的HadiSST的月平均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对去除了全球增暖趋势的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作季节经验正交函数(Season-reliant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S-EOF)分解,得到了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温度年际变化的2个联合模态,并且分析了与之相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低频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控制印度洋-太平洋的主导模态,能使赤道印度洋维持一异常反气旋性环流,削弱印度洋夏季风的作用并且将东印度洋暖池的暖水输送到西印度洋,印度洋SSTA在一年四季中都出现全海盆同号变化,因此,第一主模态是ENSO的低频模与印度洋海盆一致模的联合模态;第二模态表现为太平洋上准2 a的ENSO位相转换模与印度洋偶极子模的联合模态,ENSO的位相转换发生于春季,与季风的异常转换有关,印度洋上出现异常的气旋性环流,叠加在印度洋夏季风上,增大东西印度洋的温差,在秋季出现西低东高的偶极子型海温分布,印度洋夏季风和这个模态的产生发展有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497.
498.
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的海冰偶极子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海冰历史资料的分析表明,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的海冰密集度分布在某些年份表现出反位相变化的特征,尤其以冬季最为明显.合成分析的结果表明这种偶极子型海冰异常可能对大气环流(气温和位势高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用大气环流模式,在给定理想化的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偶极子型海冰异常的情况下,通过20个冬季(1-2月)大气环流模式的集合强迫试验,研究了大气环流对这种偶极子型海冰异常的响应特征,数值试验结果与基于观测资料的合成分析比较一致:低空气温对于偶极子型海冰强迫表现为比较明显的对称性响应,气温变化具有垂直斜压的结构,气温变化主要集中在低空;高空大气温度和各层的位势高度的变化均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特征,位势高度的变化具有垂直正压结构.参考已有的理论和模拟研究结果,指出高纬地区低空大气的温度变化受直接热力学调整过程的影响明显,对称性响应分量明显,而高层大气温度和各层的大气位势高度变化是由直接热力学调整和间接动力过程响应所共同控制,非对称分量占主导. 相似文献
499.
介绍了目前工程勘查中的P-S波测井的手段和方法,并进行了对比,说明了每一种方法各自的使用范围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500.
亚洲阻塞高压分类及其与东北冷涡活动和东北夏季低温的联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48~2009年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500 hPa高度场逐日再分析资料,按照通用的阻塞高压天气学定义,采用机器自动识别方法,检索和分析近62 a亚洲夏季阻高活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共统计到1 337个阻塞高压个例,以生命期3~7 d的过程居多,占80.1%,阻高活动累计个数和累计天数集中区可分为偏东类(鄂霍次克海)、偏西类(乌拉尔山)、中间类(贝加尔湖)和其他类4类,其中中间类阻塞高压活动累计个数最多,占总个数的30.4%,偏东类次之,占27.5%,其他类占23.8%,偏西类最弱,占18.3%;20世纪90年代以来,乌拉尔山地区阻高处于明显偏弱期,鄂霍次克海阻高处于偏强期;但是,21世纪初叶,乌拉尔山地区阻高活动开始呈上升趋势,而鄂霍次克海阻高却呈明显下降趋势,值得关注;夏季阻塞高压与东北冷涡活动天数呈显著同期正相关,与长春、哈尔滨同期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亚洲夏季阻塞高压是影响东北夏季低温重要的环流系统;鄂霍次克海阻高6月活动异常年,850hPa风距平场在120°E~140°E,40°N~55oN存在很强的偏东气流,有利于来自鄂霍次克海偏东北路径的冷空气入侵东北亚及中国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