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164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08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7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本文采用Plumb三维波活动通量和局地Eliassen-Palm通量诊断方法,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逐日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分析了超强厄尔尼诺背景下2016年1月下旬中国南方超级寒潮的动力学机制:瞬变波对大气长波异常的调制。前期2015年12月的北大西洋海表热通量正异常,有助于后期大西洋阻塞形势的维持。大气长波能量沿大圆路径从大西洋阻高经乌拉尔地区向东亚中低纬度传播并在此辐合,导致了乌拉尔阻高和华北横槽的经向结构,更多强冷空气聚集在异常偏南的纬向槽线附近。寒潮爆发前夕,2支瞬变波列活跃在亚欧大陆。北支瞬变波列调制了北方的大气长波,使横槽转竖;南支瞬变波列协同调控了南方的大气长波,使南支印缅槽减弱;两者共同作用,促使冷平流大举南下,直达华南沿海,南方寒潮发生。  相似文献   
12.
使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及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7月6—7日内蒙古东南部地区一次冷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稳定的"一槽一脊"型环流背景下,阻塞高压稳定维持,西风槽东移受阻移动缓慢,加深为涡,暴雨发生在冷涡发展加强阶段;低空急流建立,一方面形成偏南水汽输送,为暴雨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汽,水汽收支主要集中在700 hPa以下,暴雨发生前水汽净收入明显增大,南、北边界水汽贡献率大;另一方面,偏南暖湿气流的输送使不稳定层结建立,能量在暴雨区积聚,偏南低空急流与高空急流耦合,又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暴雨发生前后湿度场变化显著,大气可降水量最大达到55—60 kg·m-2,且暴雨发生前增幅显著,增幅近2倍。暴雨区700 hPa (850 hPa)上比湿不低于7 g·kg-1(12 g·kg-1),强降水出现在水汽图上白亮区断裂消失后,高层比湿峰值附近和相当黑体温度<230 K为强降水高发区。  相似文献   
13.
刘刚  徐士琦  廉毅 《气象学报》2019,77(2):303-314
基于阻塞高压(阻高)客观识别方法,利用1979-2016年夏季(6-8月)NCEP-Ⅰ、NCEP-Ⅱ逐日再分析资料和ERA-interim逐6 h再分析资料对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以D类(130°-160°E)阻高为例,讨论其对6月中国东北地区气候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NCEP-Ⅰ和NCEP-Ⅱ再分析资料对阻高活动天数、发生频次及年代际变化的识别结果差异较小,而ERA-interim与前两种资料的结果差别较大。3种再分析资料下,夏季各类阻高活动天数均与500 hPa高度场存在相应的显著相关区,且形态相近。但前两种资料对于各类阻高的表征结果较为一致,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各类阻高面积和范围的表征偏小。6月D类阻高活动日数与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关系密切,D类阻高活跃年,大气环流以经向型为主,东北地区低层低温、暖平流,高层高温、冷平流的结构指示大气层结不稳定,且东北上空为异常低压环流控制,上升气流较强,有利于6月东北地区出现低温多雨天气。鄂霍次克海地区是6月罗斯贝波的重要来源地之一,而6月D类阻高的形成可能与海-陆温差有关。   相似文献   
14.
等熵面位涡图上阻塞过程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5.
16.
冬季乌拉尔Ω型阻塞的动力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强迫耗散非线性系统的局域阻塞流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正压涡度方程约化为强迫耗散的KdV方程,求得了该方程的一个定常解.这个定常解描述了非绝热加热、耗散、非线性平流和线性频散共同作用所形成的阻塞流型.在确定性初条件、随机性初条件和随机热源扰动的情况下,积分时间大于60天的三组试验表明:该阻塞流型闭合高压中心位置维持定常,而阻高中心强度的演变显示出清晰的准两周或一个月左右的低频振荡现象.  相似文献   
18.
阻塞结构对近海台风异常路径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数值试验方法,研究了近海台风移动路径对环境动力因子的敏感性特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台风北侧阻塞高压结构的变化,对近海台风路径异常现象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用1965-1990年中国气象局出版的500hPa历史天气图研究北半球阻塞高压的气候学,有两个主要阻高生成区,第一个在东大西洋-欧洲-乌拉尔地区,范围广数值大,第二个为以白令海峡西岸为中心的北太平洋区。都有季节变化,以北太平洋区最为显著。第二区及北美地区阻高生成数与EL-Nino事件有关。有两个主要阻高活动区,与生成区相一致,也有季节变化。对阻高强度及其变化以及少数突发性发展的阻高气候学特征也做了研究。阻高的移动特征以稳定少动为主,向东和向并的多于向西和向南移动的。  相似文献   
20.
一次阻塞形势下的严寒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4年1月北半球高纬地区500hPa环流特征分析,指出造成1994年1月份大范围天气异常的主要原因是阿拉斯拉阻塞高压的强烈发展和长期维持;同时指出,低纬暖空气向北输送能力是阻塞形势发生发展及崩溃的主要机制,而极极涡和东亚大槽是造成黑河地区温度持续偏低、降水偏多的直接影响系统。这对于今后相似形势下的天气分析与预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