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5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43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481.
通过对1996年梅汛期发生在长江下游地区两次大暴雨过程的流场分析,物理量计算,揭示了在850、700、500hPa上存在着三支影响暴雨发生、发展的气流,并对三支气流的空间结构和与物理量的配置作了初步的分析,从而提出它们对暴雨机制的贡献和作用,认为三支气流的综合效应反映在三个方面:强迫抬升、涡旋辐合、水汽能量输送。  相似文献   
482.
地气物质纳米微粒的实验观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地气法 ( geogas)是寻找深部矿和隐伏矿的一种新方法 .选取实地地气测量和室内模型试验中具有地气异常的采样片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 ,结果证实地气物质是纳米微粒形式迁移的 .地气物质的颗粒大小为n·nm到n·1 0nm ,在采样片上堆积成较大颗粒 ( 1~ 2 μm或n·1 0 μm) ;观察到其颗粒形状为球状、片状等 ;已测定的成分主要有Cu ,Zn ,Cr,Au ,Al,V ,Si,Cl,S ,Ca等 ,与地气异常成分一致 .从现代纳米科技的新认识 ,探索了地气法找矿机理 ,以及地壳上升气流中成矿物质纳米微粒的存在、迁移等纳米地质学问题 .  相似文献   
483.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大西沟表土花粉散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大西沟垂直植被带表土孢粉分析及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对大西沟垂直带的植被与表土孢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从表土孢粉百分比含量可划分出4个孢粉带,其对应的植被带分别为高山垫状植被、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和云杉(Picea)林带。孢粉百分含量基本上反映了大西沟地区垂直植被带分布的特征。云杉、麻黄(Ephedra)、藜科(Chenopodiaceae)和蒿属(Artemisia)等植物花粉明显表现为超代表性。山谷上升气流在天山山地垂直植被带的表土孢粉散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84.
一种新的元素迁移形式及其地球化学环境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提出了地壳中存在一种新的元素迁移现象,即由于地壳内存在的上升气流将非气态元素以纳米微粒形式垂直迁移至地表,迁移距离可达几百米,甚至几千米。通过室内模型实验证明,元素纳米颗粒以上升气流垂向迁移形式为主,扩散迁移只占极小部分。列举了宣汉气田及成都平原隐伏断裂上汞污染的二个实例,初步讨论这种新的元素迁移现象对地表地球化学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5.
南北两半球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季风的本质   总被引:56,自引:10,他引:5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庆存  李建平 《大气科学》2002,26(4):433-448
理性分析和利用NCEP/NCAR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越赤道气流即两半球的相互作用首先是由于赤道面与黄道面有交角而使太阳辐射有年变化所致,行星热对流环流是热带季风的"第一推动力",而地表面特性差异(海陆热力特性差异以及地形高度等)所导致的准定常行星波为"第二推动力".如以推动大气质量跨纬圈传输的效力来看,平均来说二推动力的功效之比为2:l.第二推动力在亚澳季风区与第一推动力合拍,使热带季风在亚澳区内最明显,而各经圈环流圈的上下及南北关联及与中高纬准定常行星波的配置则使全球范围内从低纬到高纬、从低空到高空有地域性的明显季节变化区,从而构成三度空间的全球季风系统.  相似文献   
486.
利用中国气象局(CMA)提供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和欧洲中心(ECMWF)提供的ERA 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两个北上影响山东的台风"摩羯"和"温比亚"路径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摩羯"和"温比亚"台风路径的差异主要与周围天气系统分布差异有关,两台风均先后受到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的影响,"温比亚"还受高空槽的影响,使其转向角度较大,而台风与高压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引导气流是影响这两个台风路径的主要因素。"摩羯"和"温比亚"的最佳引导气流均位于台风中心5个纬度半径内,不同阶段所受引导气流的高度存在差异,台风登陆前中低层引导气流对台风移向的指示作用均优于高层,登陆后转向前纬向引导气流均优于经向,但稳定性稍差,转向后除"温比亚"经向引导气流相关较差外均整层相关较好,中高层略优于低层,且高层风(300~200hPa)可以提前12h预报台风转向。此外,台风总是向着台风附近的正涡度平流方向移动,正涡度平流越强,台风移动越快。  相似文献   
487.
姚秀萍 《气象科技》2000,28(1):21-26
介绍了Spencer P L和Stensrud D J关于下曳气流在暴洪中作用的模拟结果。Spencer和Stensrud利用Kain-Frisch对流参数化方案及其3种修改方案即最大降水效率方案(MPE)、无下曳气流方案(NDD)和滞后下曳气流方案(DDD)对暴洪个例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种修改了的对流参数化方案模拟出的24h最大降水量的结果与未修改的最大降水量均比实测的小,但是DDD所模  相似文献   
488.
根据KR和KD方程的各项水平分布,着重讨论伴有暴雨和不伴有暴雨两类低空急流维持的动力过程,指出主要差异在于维持机理不同,尤其是能量转换方向相反,从KD和KR的正转换似乎是暴雨发生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同时能量转换的强度和方向不仅决定于涡度场和散度场的相对配置,还与急流的垂直分布形式直接有关。  相似文献   
489.
地形激发斜压波动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别用准地转和半地转两维模式研究了南北向长的山疹对过山斜压气流强迫产生扰动的过程,在扰动发展的初期,地形激发产生扰动占主要地位,扰动尺度也与地形宽度相当,在扰动发展后期,斜压不稳定起主要作用,扰动尺度为不稳定斜压波的尺度,最后把准地转模式和半地转模式的结果作了对比,并讨论了上述结果在实际天气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90.
本文利用一改进的有限区域五层原始方程模式,引入一个“软地形”模型,对发生于塔里木盆地边缘等三次暴雨过程作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考虑地形后,降水量预报与实况更为接近,地形效应使降水多沿山区分布。低层偏东气流对暴雨有较大贡献,它不但可输送水汽到雨区上空,而且使低层产生辐合上升运动。从而说明:“软地形”数值模式除可较好地模拟新疆暴雨大尺度天气系统的演变,对降水预报,在区域和强度上也有一定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