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8篇
  免费   592篇
  国内免费   985篇
测绘学   688篇
大气科学   1841篇
地球物理   585篇
地质学   458篇
海洋学   121篇
天文学   50篇
综合类   158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215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4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伊豆-小笠原地区地幔间断面的起伏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德国以及瑞士地震台网(台阵)记录的伊豆-小笠原地区地震的波形资料, 使用N次根倾斜叠加方法提取反射及透射转换震相, 研究了震源下方地幔间断面的分布以及俯冲板块对660和410 km间断面的影响. 研究发现, 该地区在170, 220, 300, 410, 660, 850以及1150 km深度处存在速度间断面; 伊豆-小笠原地区410 km间断面抬升, 660 km间断面下陷, 并存在区域性差异, 但临近的日本海地区410 km间断面未发现变化, 而660 km间断面则在没有俯冲板块明显影响下出现下陷.  相似文献   
32.
青藏铁路抛石路基的温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铁路道渣和片石铺层的对流换热为多孔介质的热传导问题,根据多孔介质中流体热对流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应用伽辽金法导出了多孔介质对流换热的有限元公式,并对抛石路基和传统道渣路基在未来25a创温度变化进行了预报分析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在150cm的抛石厚度,片石直径为10cm,年温度较差30℃的倩况下,在路基中心线y=一5m处,抛石路基下的冻土温度要比传统路基的温度低2.45℃,抛石路基有对其下面的冻土提供冷能的制冷作用,可以保证冻土路基的稳定.因此,推荐该种路基作为青藏铁路高温冻土区的路基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冻土区的铁路.  相似文献   
33.
本文着重从天气系统背景、云图特征等方面人手,对2001年6月广东省连续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华南西部高空槽及中低空切变线长时间维持及摆动的形势下形成的,暴雨中心及强度与对流云顶TBB的最低值中心及强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4.
K指数在暴雨分析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孟妙志 《气象》2003,29(8):1-2
引 言暴雨预报方法和指标一直是天气预报工作者探索的重点。大量文献表明 ,K指数主要用作对流性天气的一个热力指标 ,且沿用北美[1] 的统计结论较多 (即K >35℃ ,可能有成片雷暴 ) ,系统研究K指数与降水关系的比较少见。我们选取MICAPS提供的客观K指数分析场 ,初步发现K指数 (及不稳定能量E)对本地的降水 ,特别是对 2 4小时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标性。1 K指数意义根据文献 [1 ]:K =[T850 -T50 0 ]+Td 850 - [T -Td]70 0其中第 1项为 850hPa与 50 0hPa的温度差 ,代表温度递减率 ,第 2项为 850hPa的露点 ,表示低层水汽条件 ,第 3项为…  相似文献   
35.
作针对在进行城市高层建筑倾斜观测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由于观测环境条件差,无法正常观测的困难,通过对倾斜偏移量及倾斜方向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6.
天气形势调整过程中连续暴雨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在分析了天气尺度背景及形成连续暴雨的物理量条件的基础上,找出连续三天暴雨的成因:由于大范围形势调整过程中同一低压系统在不同的环流形势配置下造成的,是天气形势调整过程中产生的,而不是通常概念上由于大范围环流形势稳定、有利降雨的系统得以持续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37.
通过高原东侧一次局地特大暴雨的MCSs分析发现:该区域的MCSs散度垂直分布存在一种特殊结构,即从对流层低层到高层散度分布呈现辐合-辐散的“双重结构”。其中对流层中、高层第2个辐合区是暴雨时高原西南气流直接导致的,它对MCSs形成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另外,高原东侧MCSs虽然数量少,但其结构复杂、突发性强等特征也易引发严重灾害。  相似文献   
38.
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个例分析及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95年7月25—28日高原上连续数日出现MCSs的现象进行了红外云图特征及其演变、大尺度环境背景场和对流有效位能的分析。可以发现,所有这些MCSs有着相似的日变化演变过程;它们的初始对流在中午由于日射加热开始活跃,之后迅速发展,这些MCSs在后下午形成,在傍晚达到最强,之后逐渐减弱。其中26日MCS最为强大,它是在单一的强大的近于圆形的高原反气旋高压背景下受强的低层热力强迫和条件不稳定的驱动而发生的。这些发生条件都与高原本身的热力作用紧密相关,所以它的发生发展主要与高原特有的较为纯粹的热力因子相联系。28日MCS是另一个很强的MCS,它明显地受到中纬度西风槽的斜压区的影响,这二个很强的MCS有着不同的发展机制和显著不同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39.
利用98’TIPEX实验资料、1998年5-8月青藏高原6个自动热量平衡站(AWS)资料、青藏高原常规观测资料、中国300多个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国家卫星中心接收的1998年5-8月OLR和日本GMS的TBB资料,研究了1998年5-8月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逐日地面总热源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对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地面总热源与高原雨季开始有密切关系,高原雨季开始以后,高原平均的地面总热源明显减小;高原平均的地面总热源与20—30°N附近的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TBB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高原地面总热源可以通过某种机制影响副热带地区的对流。  相似文献   
40.
实验速度场测量技术及对流边界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流槽中对对流边界层(CBL)温度场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通过实验技术测量速度场并分析研究CBL中的速度场特征。在应用PIV测量技术时选用铝粉作示踪粒子。实验证明了在混合层中速度分布明显具有对流边界层热泡特性;混合层顶部的速度分布很好地反应出夹卷层的结构特征;湍流速度特征量的垂直分布合理,与野外实测结果和类似的对流槽实验结果接近;误差分析表明示踪粒子的跟随性良好,粒子速度的测量结果能真实地反应流体的运动特征,从而得证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