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83篇 |
免费 | 973篇 |
国内免费 | 102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31篇 |
大气科学 | 2263篇 |
地球物理 | 708篇 |
地质学 | 1419篇 |
海洋学 | 563篇 |
天文学 | 67篇 |
综合类 | 507篇 |
自然地理 | 13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1篇 |
2023年 | 277篇 |
2022年 | 343篇 |
2021年 | 437篇 |
2020年 | 291篇 |
2019年 | 351篇 |
2018年 | 248篇 |
2017年 | 253篇 |
2016年 | 250篇 |
2015年 | 288篇 |
2014年 | 432篇 |
2013年 | 345篇 |
2012年 | 385篇 |
2011年 | 326篇 |
2010年 | 329篇 |
2009年 | 366篇 |
2008年 | 333篇 |
2007年 | 303篇 |
2006年 | 242篇 |
2005年 | 223篇 |
2004年 | 209篇 |
2003年 | 217篇 |
2002年 | 164篇 |
2001年 | 200篇 |
2000年 | 144篇 |
1999年 | 132篇 |
1998年 | 96篇 |
1997年 | 88篇 |
1996年 | 84篇 |
1995年 | 74篇 |
1994年 | 67篇 |
1993年 | 75篇 |
1992年 | 53篇 |
1991年 | 35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7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1962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49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81.
骤发性干旱(简称骤旱)是一种突发性高且强度大的极端干旱现象,会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长江流域骤旱频发,然而其骤旱时空演变格局及规律尚不明晰。本研究基于GLEAM、GLDAS和ERA5-Land数据,以标准化蒸发胁迫比及其变化值作为识别指标,开展1982—2022年长江流域骤旱识别,全面分析长江流域骤旱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并鉴于2022年旱情的严重性和特殊性,重点分析该年长江流域骤旱事件。研究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上,长江流域上游的金沙江水系和中下游的大型水库湖泊骤旱发生频率最高且强度最大;(2)在时间演变上,骤旱发生频率、平均持续时间和强度均在长江流域整体上呈现出非显著上升趋势,而有显著变化趋势的区域在2001年前后表现出明显的趋势反转现象;(3) 2022年夏季受极端高温热浪影响,长江流域遭遇大规模骤旱事件,具有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且骤旱在空间上呈现出从上游向下游传递的态势。 相似文献
82.
根据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194站1958—2007年共50a的逐日降水资料,利用WAP指数对该区域干旱的主要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对各季节WAP指数的多年平均分布特征、WAP指数的长期变化趋势、区域平均的WAP指数变化特征等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基于WAP指数的干旱开始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和干旱持续时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WAP指数表征的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和季节性差异;该区域夏冬季节降水量有增大趋势,不易发生持续干旱情况,而春秋季节降水量的长期趋势明显减少;该区域春秋
两个季节干旱开始和持续的时间存在显著季节性差异及南北和东西地域性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3.
84.
85.
86.
两种用于作物冠层叶绿素含量提取的改进光谱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入探讨目前广泛使用的提取叶绿素含量的植被指数的光谱响应机制基础上,利用PROSPECT+SAIL模型模拟的作物冠层反射率样本数据对比分析了这些植被指数对叶绿素含量变化的敏感性差异,包括PSSRa、PSSRb、PSNDa、PSNDb、NPCI、PRI、MCARI和TVI等.结果表明,上述植被指数或对土壤背景变化敏感,或受高值LAI影响趋于饱和,对作物叶绿素含量反演效果均不理想.提出了4种基于TVI和MCARI的改进植被指数MTVI1、MTVI2、MCARI1和MCARI2,揭示了它们对土壤背景和LAI不敏感,对叶绿素含量变化更为敏感的光谱机制,并根据实验数据对其进行验证.实验表明,改进的植被指数MTVI2和MCARI2是作物冠层叶绿素含量较好的预测器,可据此建立作物冠层叶绿素含量反演模型. 相似文献
87.
利用遥感手段对玛纳斯河流域绿洲-荒漠带的荒漠化状况进行监测。利用不同时期TM数据,在小尺度上分析该区域2000~2008年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征;基于MODIS陆地遥感产品(NDVI、Albedo及LST),利用多源信息复合法计算荒漠化程度指数;基于TM荒漠化监测结果对该指数进行分级处理,初步建立并验证基于MODIS数据的荒漠化监测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近10 a来,绿洲外围荒漠化土地变化较小,大部分变化发生在绿洲内部,主要为局部荒漠化被开发或因盐碱化过重导致的撂荒;荒漠化监测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荒漠化程度定量评价精度可达91.25%。 相似文献
88.
89.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我国北方工厂化海水养殖的重要经济物种,集约化程度高,排水量大,尾水中富含大量氮磷营养盐,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增加了治理难度。本实验测定了大菱鲆养殖尾水中化学需氧量(COD)、亚硝酸盐(NO2-)、硝酸盐(NO3-)、氨氮(NH4+)、活性磷酸盐(PO43-)、总磷(TP)、总氮(TN)及悬浮物(TSS)的含量。利用潜在富营养化分级表评估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分析主要污染特征,通过嵌套实验设计对比分析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在大菱鲆养殖尾水和贝类养殖池塘中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大菱鲆养殖尾水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与活性磷酸盐,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尾水中较高的氮磷元素可以为单胞藻类增殖提供营养条件,进而为硬壳蛤生长提供足够的饵料生物,从而实现大菱鲆养殖尾水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90.
大沽河是青岛市最大的地下水源地,过量开采导致严重的地下咸水入侵,研究地下咸-淡水的地球化学作用对于地下咸水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选取大沽河地下咸淡水过渡带作为研究区,在地下水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地下水水质和含水介质矿物分析,借助当前成熟的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 2.0,计算地下水中主要离子和络合离子的含量,定量确定矿物的饱和指数和地下水流向上矿物相与水之间的物质交换量。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水中钠、钾、镁、钙主要以单一离子形态存在,硫、碳主要以络阴离子形态存在,而硅和铝主要以络合物形态存在;(2)在地下水流动路径上,方解石、白云石、伊利石、高岭土处于过饱和状态;而石膏、CO2、氯化钠、萤石、玉髓处于不饱和状态;(3)咸淡水过渡带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Ca·Na型水向Cl-Na型水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