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3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151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303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74篇
海洋学   326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17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58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根据2006年8月、2007年1、5、11月在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29°30′—32°00′N,127°E以西)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所获得的游泳动物调查资料,用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的鱼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鱼类种类约有139种,隶属14目、56科、105属,其中日本红娘鱼、绿鳍鱼、六丝矛尾虎鱼、细条天竺鱼、海鳗、黑、星康吉鳗、小黄鱼、前肛鳗、短吻舌鳎、棘头梅童鱼等25种鱼类占鱼类总渔获量的84.18%,是调查海域桁杆拖网的主要捕捞鱼类,而其它种类的渔获量较少。不同季节的经济鱼类渔获物组成相差较大,而优势种种类组成变化较少。渔获量高峰期主要出现在夏季,从不同区域的渔获率分布趋势来看,春、夏、秋季的鱼类渔获率都以江外渔场最高,其次是长江口渔场,舟山渔场居第三,而杭州湾河口区的鱼类渔获率明显偏低。冬季鱼类渔获率分布趋势与春夏秋季不同,以长江口渔场为最高,其次是舟山渔场,而江外渔场和杭州湾河口区渔获率明显偏低。与以往(20世纪60年代初)调查结果相比,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鱼类种数组成、种群动态及群落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2.
研究了深圳海域2008年4月、9月的水体弧菌数量、种类组成及其分布,探讨了弧菌总数及各优势类群的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弧菌总数分布具有季节性,东部海域春季(4月)的弧菌数量高于秋季(9月)的,其均值分别为1.50×104,8.89×102CFU/cm3;在西部海域秋季的略高于春季的,其均值分别为5.09×102,2.66×102CFU/cm3;弧菌数量最高值出现在大亚湾(4.40×104CFU/cm3)。弧菌的优势类群具有季节性分布特征:春季特有的优势类群有Vibrio gigantis类似种和V.splendidus类似种,秋季特有的优势类群有V.natriegens类似种;V.alginolyticus类似种是两个季节共有的优势类群,其数量春季高于秋季的。弧菌种类、数量与海水温度、盐度及细菌总数、Chl-a等环境因子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盐度为弧菌种类及数量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83.
山东近岸海域海草种类的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草是一类由陆生植物演化并适应海洋环境的沉水植物,其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和经济价值。2008年7月,对山东近岸海域海草的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描述了分布于山东近岸海域海草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了山东近岸海域海草资源的现状及退化原因。调查共发现海草种类4种,分别为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丛生大叶藻(Zostera caespitosa Miki)、红须根虾形藻(Phyllospadixi watensis Makino)及黑须根虾形藻(Phyllospadix japonicus Makino)。调查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海草资源调查,恢复受损海草生物群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分子鉴定方法研究大亚湾水体弧菌种类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分子鉴定方法监测大亚湾水体中弧菌Vibrio种类季节性动态的变化规律.通过增菌培养、菌株分离,在224份海水中共分离出弧菌368株,并用分子生物学辅助生化鉴定方法鉴定弧菌菌株.结果表明,在大亚湾海域水体中鉴定的弧菌种类有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哈氏弧菌V.harveyi和创伤弧菌V.vuinificus,没有检测到霍乱弧菌V.cholerae、拟态弧菌V.mimicus、河流弧菌V.fluvialis和霍利斯弧菌V.hollisae.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为优势菌群,分别占弧菌总数的27.99%和21.74%.  相似文献   
85.
根据2008年9月~2009年2月在胶州湾中部海域进行的逐月定点底拖网调查,对该海域秋、冬季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秋、冬季共捕获大型无脊椎动物60种,其中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是主要的无脊椎动物类群;优势种组成具有较明显的月间变化,主要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短蛸Octopus ocellatu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等湾内定居性种类及洄游性较小的种类.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范围为1.998~4.669,自9月起逐月递减,11月达到最低值,随后又逐月升高,2月达到最高值;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范围分别为1.325~2.500和0.422~0.693,逐月变化趋势与物种丰富度指数基本一致.多样性指数与海域温度、盐度和深度等环境因子均无显著性相关.多元统计分析表明,胶州湾中部海域秋、冬季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可划分为2个时间组群;组群间群落种类组成结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6.
全生育期内作物需水量的研究是农业水资源有效利用和进行合理灌溉的重要依据。基于三江平原22个气象站点2000—2015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及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数据集,利用国际粮农组织 (FAO)Penman-Monteith模型和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分别对三江平原水稻、玉米和大豆的作物需水量进行计算,分析作物需水量年际变化特征,采用通径分析法研究作物需水量的变化成因。结果表明:(1)三江平原16 a来年均参考作物蒸散量为537.4 mm,日均为 3.5 mm,呈波动减少趋势。(2)生长季内,水稻在分蘖期需水量最大,为177.1 mm,玉米在七叶期需水量最大,为99.7 mm,大豆在结荚期需水量最大,为96.1 mm;水稻、玉米和大豆的净灌溉需水量分别为195.4 mm、130.8 mm和72.2 mm,对灌溉的依赖程度水稻>玉米>大豆。(3)由通径分析结果可知,三江平原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净辐射、气温和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87.
作物胁迫无人机遥感监测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胁迫是全球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实现快速、大范围、实时的作物胁迫监测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作物胁迫监测方式,如田间调查、理化检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总是受到各种田间条件或大气条件的制约。随着无人机和各种轻量化传感器的快速发展,其凭借高频、迅捷等优势为各种作物胁迫监测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解决方案。本文在介绍了目前主流的多种无人机和传感器的基础上,首先对目前无人机遥感用于作物监测的主要胁迫类型进行了梳理,然后重点阐述了基于光谱成像和热红外传感器进行作物胁迫无人机遥感监测的应用和技术方法,最后提出了作物胁迫无人机遥感监测尚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展望了未来无人机遥感用于作物胁迫监测的前景。  相似文献   
88.
长沙县位于湖南中东部,紧邻长沙市,属江南典型丘陵地区,全县处于东亚季风湿润区,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生长期长,适合水稻、茶、花卉苗木等多种作物生长。辖内土地总面积1997平方公里,人口73.8万,耕地总面积863431亩,基本农田768000亩,人均耕地1.17亩。  相似文献   
89.
2006年1月~10月福建闽东大嵛山附近海域游泳动物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的游泳动物有97种,其中鱼类51种(软骨鱼1种,硬骨鱼类50种),隶属于9目24科42属;甲壳类42种,隶属于2目15科20属;头足类4种,隶属于3目3科3属.暖水性种类为33种,占鱼类总种数的64.7%;暖温性鱼类18种,占鱼类总种数的35.3%,未出现冷温性和冷水性鱼类.种类数的季节变化依次呈夏季〉冬季〉秋季〉春季.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依次呈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而生物量尾数的季节变化,依次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平均单位网次渔获生物量和密度分别为9.53kg/h和1 319 ind/h.生物量优势种和密度优势种分别为大黄鱼和中华管鞭虾.扫海面积法估算年平均现存资源量为57 370 ind/km^2和404.51kg/km^2.同时,本文对该海域游泳生物的资源结构现状与历史调查数据作了对比分析,并讨论了多样性结构与生物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海域渔业资源有严重衰退的现象,多样性结构与生物量的季节性变化并不具有必然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0.
根据2006~2007年南海北部海区4季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区软骨鱼类的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的分布.结果表明,软骨鱼类有32种,分隶于9目17科,优势种为斑鳐、曾氏兔银鲛、褐黄扁缸、橙黄鲨;渔获率D断面最高(10.19kg/h),B断面最低(4.52kg/h);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夏季最高(12.16kg/h),秋季最低(3.71kg/h),平均渔获率为7.05kg/h;密集分布于180m和140m水深处;其年均资源密度为94.00kg/km^2.文中并讨论合理利用和保护该类群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