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296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04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3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参考作物腾发量预测的径向基函数法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采用径向基函数网络模型进行参考作物腾发量预测方法的可行性,设计多组数字实验处理研究了输入因子间相关性对网络模型预测准确性的影响,预测结果与Penman-Montieth方法计算结果比较表明,所确定的模型与改进的Penman公式计算值有很高的一致性,具有一定精度。  相似文献   
62.
皖南青阳及周边地区农业地质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农业上的应用需求,对皖南青阳及周边地区区域农业地质背景(包括区域地貌背景、地层和岩浆岩背景、地质构造和地球化学背景)进行了综合研究,并以此总结提出区域农业发展的地质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以及应该注意的地化因素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63.
太阳紫外辐射的变化及其对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臭氧减少导致太阳紫外辐射增加这一气候变化,探讨了未来紫外辐射增哟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对此崖产 能对作物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太阳紫外辐射加强可危及作物的生育等,但在干旱条件下,这些影响可能被消弱。  相似文献   
64.
李秀彬 《地理译报》1996,15(1):26-34
农林复合业是一种传统的种植方式,即农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带树木与作物混种。根据孢粉分析,这种种植方式至少已有1300年的历史,而树木的驯化史则可能更久。农林复合业从农民的常识发展成为农业研究的前沿领域,则是近20来年的事情。这期间,它作为集农、林两业所长的一种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被广泛地推广开来。将树木与作物混合种植或与畜牧业复合经营,目的在于提高作物的产量,保持土壤,增进养分的循环,同时提供燃料、饲料、水果和木材。人们对农林复合业潜力的认识,最初大都基于描述性的资料或传闻,而且多是在生产潜力较高的地区取得的。以往针对农林复合业的应用研完十分活跃,但有关其自然和社会经济过程的基础性研完工作却很少。农林复合业目前还不成其为科学,其理论基础仍需以周密而严谨的治学态度加加以发展。现在它还只能说是涉及到生态学、经济学、人类学、农学、林学、土壤学、动物学、树木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及其它应用学科的一个研究领域,经过这个大熔炉的反复锤炼,它才能成为一门人们公认的科学。由于涉及到的交叉领域如此之广,未来的复合农林学极可能是一门十分诱人的学科。目前,世界上许多研究机构正在对农林复合业的基本问题进行着深入的探讨。我们归纳了农林复合系统区别于农业或林业系统的两个基本属性,即竞争和复杂性。这两个性质又演绎出了农林复俣系统的两个期望属性——盈利性和持续性。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论述这些法则和属性,作为建立科学的复合农林掌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65.
许艳  濮励杰  朱明 《地理科学》2015,35(5):658-664
江苏沿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基地之一,气候生产潜力能够反映该地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大小。考虑作物不同生长期光温水协调程度,对现有气候生产潜力模型基于作物生长期进一步改进,估算江苏沿海地区14个县市三大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基于作物生长期的气候生产潜力模型具有可行性。江苏省沿海地区水稻和小麦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受太阳有效辐射、温度和降水因素共同影响;玉米气候生产潜力主要受太阳有效辐射和温度影响,不受降水因素限制。从地域分布特征看,江苏沿海地区水稻和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南北方向呈现梯度递增规律;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南北方向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66.
我国主要旱地作物水分供需状况分析及改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个农田水分计算和评价模型,并利用1961~2000年月平均气候和有关作物资料,计算分析了我国5种主要旱地作物(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和棉花)的理论需水量及其时空分布,利用水分订正系数为指标评价作物需水量的满足程度.结果表明,气候条件对不同作物生产影响不同,比如小麦生育期内普遍严重缺水,玉米生育期水分供应比较充足,但在山西、陕西等地,夏玉米的播种期、出苗期及拔节期(6~8月)也存在明显的水分亏缺现象.作者针对我国北方农田干旱严重、水分供需很不平衡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67.
河北平原冬小麦播种面积收缩及由此节省的水资源量估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学  李秀彬  辛良杰 《地理学报》2013,68(5):694-707
以河北平原1998-2010 年11 地市的农业统计数据和22 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降水量、水汽压、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等资料为基础,对该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的收缩情况及由此引发的耕作制度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作物系数法和逐旬有效降水量法,计算了不同耕作制度下的水分亏缺量,进而估算了该地区因耕作制度变化节省的水资源量。结果表明:① 该时段河北平原11 地市冬小麦的播种面积均呈收缩趋势,总面积下降了16.07%,约49.62×104 hm2。京津唐城市群表现最为明显,下降了47.23%;② 冬小麦的降水满足率仅为20%~30%,而春玉米和夏玉米均为50%以上;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所需的灌溉水资源量为400~530 mm,而春玉米一年一熟制仅为160~210 mm;③ 该时段河北平原因冬小麦播种面积收缩而节省的灌溉水资源量约为15.96×108 m3/a,相当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为京津冀三省市供水量的27.85%。  相似文献   
68.
2006年山东省虚拟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运用FAO提供的农作物潜在蒸散计算方法,初步计算得到2006年山东省生产产品和居民消费的产品中的虚拟水含量分别为1 808.6×108m3和1 603.0×108m3,分别是实体水资源利用量的9.1和8.0倍。农作物产品虚拟水占45.5%,动物产品占30.4%,工业产品占22.8%,生活用水占1.4%;其中,粮食消费的虚拟水最大,占总虚拟水消费的18.5%,其次是蔬菜,占16.3%。从虚拟水贸易平衡来看,山东省对外净出口的虚拟水量为-205.6×108m3,而这一部分虚拟水主要是海水水产品和油料。尽管虚拟水战略提供了水资源的一种替代供应方式,但由于市场的不稳定性,也会给地区稳定和粮食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同时,虚拟水的理论与应用也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9.
祁连山中部亚高山草地作物系数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Lysimeter蒸散仪于2011-2014年对祁连山中部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亚高山草地实际蒸散量进行观测。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对草地参考蒸散量进行估算,根据草地植被高度结合气象数据,以估算日尺度作物系数,以估算的作物系数与模拟的参考蒸散量计算草地实际蒸散量,并用观测值进行验证。结果表明:FAO改进后的作物系数计算方法适合该区域草地作物系数的计算;以FAO Penman-Monteith模型估算的日蒸散量为0.50~7.26 mm,生长季日均蒸散量有年际变化,2011年 > 2014年 > 2012年 > 2013年。总体来看,土壤蒸发总量年际变化不大,影响蒸散量年际变化的主要部分是植被的蒸腾。  相似文献   
70.
高华峰 《地下水》2009,31(4):80-84
环境变化及其对可利用水资源的影响是复杂的,根据50年代以来的大量统计数据分析表明,近30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增强,晋中市可利用水资源量处于减少的态势。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是造成水资源减少的根本原因。地下水超采所引起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不仅造成地表产流减少,而且使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作物产量水平的提高,在直接消耗大量水资源和土壤水分的同时,也使农田蒸散加强,从而造成地表径流量和地下水补给量的减少。在新一轮水资源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加强地下水位大埋深条件下,地表产流量,地下水补给量,以及作物产量水平提高对水资源影响的实验研究,以提高新一轮水资源评价成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