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5篇
  免费   264篇
  国内免费   399篇
测绘学   135篇
大气科学   1545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8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雷州半岛海风环流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4年N1月—1985年2月和1985年5—8月的欧洲中期预报中心格点资料,计算了北半球低频(40—50)天扰动动能和正压动能的分布以及时间平均气流与低频扰动的相互作用.发现高空低频扰动动能的高值区与西风急流的纬向非对称性和经向切变关系密切。在西风急流的出口区,特别是东亚西风急流的出口区,时间平均气流向低频扰动输送动能,这些地区的低频正压性也最强.亚洲季风区低频正压动能较小。提出可以用低频正压动能与低频动能的比值作为低频扰动的“结构参数”,“结构参数”为0.5的等值线可作为区分热带地区低频振荡与中高纬地区低频振荡的特征线.  相似文献   
52.
亚洲急流与冬季风的关系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姚慧茹  李栋梁 《气象学报》2013,71(3):429-439
利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台站逐日观测数据,采用奇异值分解(SVD)、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冬季亚洲高空急流的配置与冬季风的关系及其对地面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至亚洲东部沿海的副热带急流强(弱),高纬的温带急流弱(强)时,中国中、东部大范围地区气温偏低(高);中东急流强(弱),东亚副热带急流偏南(北),温带急流东南部较弱(强)时,西南气温偏低(高),东北气温偏高(低),中、东部地区冬季降水偏多(少).结合水平风场的变化,副热带地区出现西风异常弱,温带出现东风异常时,有利于东亚大槽加深并向南扩张,低层偏北风加强,东亚冬季风增强,而青藏高原反气旋环流被削弱,冷高压减弱,相应的高原季风减弱.高、低纬急流区纬向风的差异较大时,加强了急流对低层冷、暖空气交绥的引导和汇聚的作用.东亚季风指数(EAMI)与高原季风指数(PMI)在冬季多呈负相关.冬季风异常期间,若副热带急流偏强,温带急流偏弱,高纬的干冷空气受南侧急流的汇聚作用而南侵,有利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温,降水减少;反之,低纬的暖湿气流受到北侧急流引导而向北输送,导致中国大部分地区升温,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53.
南疆西部一次罕见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T639初始场资料、NECP 1°×1°再分析资料、FY-2静止卫星和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10年9月16-20日南疆西部一次罕见的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南亚高压双体型(高压中心分别位于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东部)及中亚低槽向南的切涡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下,高、中及低空三支急流的有利配置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中小尺度辐合与对流是暴雨发生的直接始作俑者.这次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有3部分:较深厚的中亚低涡西南气流所携带的水汽,中低层哈密南部至南疆盆地偏东气流的水汽集聚与辐合和中高层中亚南部偏南风所携带的暖湿气流接力输送.其中,85%的水汽输送来自偏东和偏南气流.强对流发生在暖区一侧,暴雨落区位于TBB最大梯度区并与云迹风的高层辐散相对应.3个时段的强降水均由混合性降水回波造成.其中,有中小尺度回波发展,但移动路径和强回波中心的位置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4.
浙北梅雨季低空急流特征及其与暴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娟  陈勇明 《气象科技》2013,41(2):314-319
应用2004-2011年常规探空资料、浙江北部雨量资料和2011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梅雨季影响浙北的西南低空急流进行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急流活动与浙北暴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为浙江北部梅雨期暴雨的预报提供实际参考价值.结果表明:西南风低空急流在700 hPa层上出现次数最多,自上而下减少,其活动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早晨增强,傍晚减弱;在不同类型的低空急流中,以SJ型、DJU型和TJ型居多,而DJL型急流偏少.浙北梅雨季暴雨发生前近90%伴有急流活动,其中DJU型急流较多;夜间暴雨比白天暴雨更依赖于低空急流,夜间暴雨发生前12h即有低空急流建立.2011年6月中旬的暴雨集中期对应着两次西南风低空急流的增强过程,低空急流最大风速出现在600 hPa附近并向低层伸展.  相似文献   
55.
2012年初春粤北一次少见高架雷暴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2年2月27日广东发生的一次罕见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的特点及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出现在低层冷高压控制下地面冷锋后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和冰雹的强对流天气过程,是一次典型的"高架雷暴"过程。与从地面发展的普通雷暴不同的是,强对流天气发生时,近地面层大气层结稳定,低空有逆温层存在,暖湿空气是从逆温层以上开始抬升的,强对流天气落区与850 hPa切变线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高层西风槽东移南压,850 hPa偏南急流的建立和显著增强,为此次高架雷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近地面层冷空气补充南下迫使低层暖湿空气抬升,配合高空槽前辐散气流的抽吸作用以及广东上空有利的大气动力、热力不稳定条件,是此次高架雷暴过程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56.
台风“麦莎”的强度对台风前部飑线发展过程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对2005年8月5日16时(UTC,下同)至6日00时发生的一次台风前部飑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台前飑线在母体台风和副高之间的湿区生成。台风为这次台前飑线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包括强的低空急流输送充沛的水汽,强的不稳定环境产生大的对流有效位能以及强的地表辐合,使得初始的离散的对流单体组织发展形成台前飑线。成熟时期的台前飑线虽然比中纬度和热带飑线的变压强度小,但是具有更强的低层暖湿空气入流,中层的入流范围也更加宽广。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台风强度越强,其台前飑线的回波强度越强,移动速度更快,生命史也更长。强台风使得低空垂直风切变更大,有利于台前飑线的生成和发展,在台前飑线发展成熟后,低空垂直风切变强度减小,不利于台前飑线的维持,加之低空水汽输送的减少,使其逐渐趋向衰亡。  相似文献   
57.
首先采用150~100 hPa气层20 °W~180 °,15 °S~35 °N区域的平均东风和单位面积东风贡献的动能两种办法定义了热带东风急流(TEJ)指数,并分析了1948—2010年TEJ随时间的变化。然后利用谐波分析方法分析了急流显著偏强和偏弱期平流层10 hPa绕极反气旋和波动的差异。分析表明,在急流显著偏强期平流层10 hPa 40 °N以北的绕极反气旋偏弱,而急流显著偏弱期则偏强,差值约为100~150位势米。45 °N以北1波占绝对优势,1波从春到夏的季节转换与TEJ的快速发展紧密相连,急流显著偏强期1波的季节性调整早于显著偏弱期。急流显著偏强和偏弱期相比,极区65~85 °N 1波平均槽脊位置有较大差异。45~60 °N纬带1波在急流显著偏强期振幅明显加强,变化相对稳定,而急流显著偏弱期1波振幅和位相的变化要强烈得多。   相似文献   
5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和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资料,对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市2006年8月一次飑线天气的环境条件和雷达回波特征等分析发现:此次过程的影响系统高空槽为前倾结构,飑线发生在地面冷锋前,大气具有较强的不稳定层结,有利于上升运动,水汽充足,低层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使对流云团和弓形等线状回波生成并较长时间地维持和发展。对流云团位置与上升运动区域较为一致,产生飑线的强对流云团出现在中低层垂直速度梯度较大并靠近上升运动中心一侧,并位于低层比湿和水汽通量散度梯度较大区域即干锋附近以及K指数能量锋上。飑线弓形回波出现在一个中尺度椭圆状对流云团中心内部发展最强处。当云团向东北偏东方向移过加格达奇雷达站时,雷达反射率因子先后呈现出弓形、"人"字形等线状回波特征,当线状回波南端"人"字形顶部较强回波和后侧入流急流前方"V"型槽口的尖峰移经加格达奇时,带来了雷雨大风天气。  相似文献   
59.
利用WRF模式对2011年7月2-3日山东地区发生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影响这次降水的环流形势不同于典型的华北降水环流形势。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控制着整个中国东南部区域,高压中心位于台湾海峡区域,脊线位于25°N 附近。研究发现,在这次降水过程中由于在山东附近区域上空有很强的非地转风,地转适应的过程会激发中尺度重力波。重力波沿着高空急流南侧自西向东传播,波长在150km~200km之间。由于低层满足位势不稳定条件,200hPa 上的波动对降水有激发作用,200hPa 辐散中心是造成深厚对流的主要原因,是造成降水在时间和东西向分布不连续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0.
丘陵山区低空急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为锋  王庆安 《气象科学》1996,16(3):256-263
利用丘陵区边界层实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8-9月份低空急流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并从测站所处的地理环境,山凰 地形的力差异以及适中的风平流作用等,探讨了测站上空逆温的形成及其对低空急流的形成和维持作用,根据地形热力差所导致的气压斜压性,研究了低空急流的生消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