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3篇
  免费   1366篇
  国内免费   1215篇
测绘学   759篇
大气科学   2117篇
地球物理   1549篇
地质学   1936篇
海洋学   651篇
天文学   115篇
综合类   439篇
自然地理   318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209篇
  2021年   255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250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196篇
  2015年   247篇
  2014年   335篇
  2013年   282篇
  2012年   321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297篇
  2009年   270篇
  2008年   316篇
  2007年   324篇
  2006年   268篇
  2005年   275篇
  2004年   264篇
  2003年   278篇
  2002年   260篇
  2001年   249篇
  2000年   200篇
  1999年   176篇
  1998年   153篇
  1997年   177篇
  1996年   190篇
  1995年   151篇
  1994年   155篇
  1993年   135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109篇
  1990年   108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9篇
  1954年   3篇
  1942年   3篇
  1936年   4篇
  193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河南省北部一次大雾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面观测和探空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12A25-27日河南省北部大雾的成因,结果表明:由于降水后低层相对湿度较大,大气层结稳定,地面处在均压场里,风速较小,且大气低层为弱的上升运动、中高层为强的下沉运动,有利于低层水汽聚集,使湿层达到一定的厚度,从而使垂直能见度变差,雾的浓度变大。  相似文献   
992.
利用TRMM卫星资料对"07.7"川南特大暴雨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TRMM卫星探测结果,结合多普勒雷达风廓线资料,研究了2007年7月9日发生于四川盆地南部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在不同阶段的降水粒子风廓线、潜热和降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大暴雨区存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典型垂直环流结构。(2)强降水系统由一个主降水云团和多个零散降水云团组成;降水系统中对流降水所占面积比层云降水面积小,但对流降水具有很强的降水率,对总降水量的贡献超过层云降水。(3)降水发展旺盛阶段,强对流降水的雨顶高度可达17 km,强降水主体中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均存在非均匀的降水强度分布;减弱阶段,强降水雨顶高度仅10 km左右,且其层云降水有清晰亮度带。  相似文献   
993.
2009年5月9—10日山东大暴雨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分析资料和卫星、雷达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方法,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急流等方面,初步分析了山东省2009年5月9-10日大暴雨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是在稳定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低层中尺度切变线在华北南部稳定少动造成的;大暴雨落区位于低空急流的左前方、高空急流轴的右后方、低空切变线以南、地面冷锋以北的交汇区;从南海到山东省中北部的水汽通道为这次大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地面冷锋是这次大暴雨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机制;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自西向东移动是产生区域性大暴雨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94.
高空气象探测是获取近地面到30km甚至更高的自由大气的风向、风速、气压、温度、湿度随高度的分布规律,它所测得的资料和情报是做好天气预报和气候分析的重要依据。由于仪器、设备等原因使测量的高度与仪器实际所在高度有明显误差,导致测量的气象要素值与实际值有明显误差。直接影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特别是对科研、军事、气候分析、航空飞行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淮北地区一次连续性暴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各种常规资料,分析了2005年7月7-10日发生在淮北大面积连续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发生机制及成因.本次大面积连续性暴雨的天气形势为两槽一脊型,旺盛的水汽在冷空气促发下形成了强烈的上升运动,中低层有很强的切变和暖湿平流,从而不断生成中尺度对流云团.此次移动性暴雨过程的前期由不断向东移动发展的MCS造成,后期降水则由低涡切变线产生的中尺度低涡引起.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副高西伸至淮河以南地区,冷暖空气在淮北地区交汇,且切变线稳定少动,是此次连续性强降水产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常规高空和地面资料、单站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和从FY2C卫星云图资料,对南宁市2008年7月11~13日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了此次过程前后的环流演变、物理量场的变化,为以后分析此类天气过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各种常规资料、卫星云图以及自动站观测资料,通过对"黑格比"强降雨过程大气环流特征、云图特征、台风路径以及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对"黑格比"和周围环境流场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影响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与理解,诊断分析这次过程为今后的预报提供一些参考信息和经验.  相似文献   
998.
对2008年8月16~17日怀化地区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中低窄切变线和较强的低空西南气流与地面冷锋的配置,以及怀化部分地区处于水汽和风速的辐合中心附近,为大一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中低层水汽输送充足,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沙氏指数、K指数对暴雨天气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单站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强降水的发生也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9.
针对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风场时,常因大面积无回波区的存在,对提取平均散度和平均形变信息的精度有较大影响。利用Sirmans建议的技术来模拟降水回波信号,得到含有0、1、2阶谐波的平面线性速度场并进行加噪处理,得到近乎真实的多普勒速度场。对模拟的平面线性速度场人为设定无回波区,利用VAD技术和迭代法对平面线性速度场做连续性缺口和非连续性缺口的迭代法填补。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于模拟的无噪声平面线性速度场,迭代法可以基本无误差填补连续性累积缺口在10°到180°的速度场无回波区;对连续性累积缺口,在σ_v=2m·s~(-1),SNR≥5 dB和SNR=20 dB,σ_v≤4 m·s~(-1)的情况下,连续性累积缺口在120°以内,迭代法能较高精度地填补速度场无回波区,填补后0、1、2阶谐波误差绝对值基本能控制在15%以内,80 km距离圈上缺口处迭代前后速度相对误差均在30%以内;对非连续性累积缺口为0°~180°的平面线性速度场,在附加不同噪声条件下,迭代法均可较好地填补累积缺口在180°以内的平面速度场,且80 km距离圈上缺口处迭代前后速度值误差均能控制在15%以内。说明利用迭代法填补多普勒速度场无回波区,填补效果较好,精度较高,这对改善从多普勒速度场中提取平均散度和平均形变信息的精度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云与辐射的相互作用对全球的天气和气候变化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高度的云有着不同的辐射强迫,获得云体高度及其在时空上的变化对研究全球气候的变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云卫星上的云廓线雷达(CloudSat/CPR)2006年6月—2007年12月期间的资料,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原南坡和南亚季风区域不同云类的云顶、云底高度和云厚统计量。结果表明,在所研究区域单位面积上的云顶和云底高度变化具有一定的时空连续性,不同云类的云顶和云底高度存在不同的变化范围,且随着季节的改变均有明显的变化;同时各区域不同云类的云体厚度在夏季较大,冬季较小;各区域不同云类所占的比例(云量)也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