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03篇 |
免费 | 2647篇 |
国内免费 | 102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38篇 |
大气科学 | 1301篇 |
地球物理 | 3778篇 |
地质学 | 1553篇 |
海洋学 | 1461篇 |
天文学 | 86篇 |
综合类 | 273篇 |
自然地理 | 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6篇 |
2023年 | 234篇 |
2022年 | 272篇 |
2021年 | 308篇 |
2020年 | 294篇 |
2019年 | 298篇 |
2018年 | 230篇 |
2017年 | 201篇 |
2016年 | 211篇 |
2015年 | 262篇 |
2014年 | 349篇 |
2013年 | 318篇 |
2012年 | 342篇 |
2011年 | 314篇 |
2010年 | 347篇 |
2009年 | 368篇 |
2008年 | 313篇 |
2007年 | 321篇 |
2006年 | 296篇 |
2005年 | 285篇 |
2004年 | 243篇 |
2003年 | 224篇 |
2002年 | 212篇 |
2001年 | 207篇 |
2000年 | 188篇 |
1999年 | 162篇 |
1998年 | 156篇 |
1997年 | 155篇 |
1996年 | 175篇 |
1995年 | 164篇 |
1994年 | 172篇 |
1993年 | 162篇 |
1992年 | 128篇 |
1991年 | 130篇 |
1990年 | 127篇 |
1989年 | 91篇 |
1988年 | 40篇 |
1987年 | 28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27篇 |
1983年 | 27篇 |
1982年 | 22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14篇 |
1976年 | 17篇 |
1974年 | 18篇 |
1965年 | 24篇 |
1954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152.
非淹没刚性植物对规则波传播变形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海岸带种植红树林等水生植物可以有效的减小波浪对岸滩的破坏,系统全面地研究植物对波浪传播变形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波浪水槽实验,探讨了规则波通过非淹没刚性植物波高的沿程变化,分析了水深、入射波高、植物模型密度及分布方式对反射系数、透射系数与波浪衰减系数的影响,同时与孤立波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水深的增加,规则波的透射系数增加、反射系数和波能衰减系数减小;随着入射波高的增加,规则波的透射系数减小,反射系数和波能衰减系数增加。在分布方式相同的情况下,植物模型分布密度增加,规则波的反射系数和波能衰减系数增加,透射系数减小。在规则波入射方向上模型布置越紧密,规则波反射系数和波能衰减系数越大,透射系数越小。分析讨论了植物模型对规则波和孤立波的影响,在入射波要素相同的情况下,孤立波和规则波的能量衰减在50%左右,说明植物模型具有良好的消波作用。 相似文献
153.
本文探讨西庄附近海域的波浪状况,分析由于人工挖沙影响,使得登州浅滩的防护作用发生变化,导致近岸波浪作用增强,造成海岸侵蚀.最后讨论设计波要素的确定,为防浪护坡工程提供必要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54.
江苏海门蛎蚜山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实施远程视频监控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南通蛎蚜山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实施远程视频监控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提出了在海洋恶劣环境中实施视频监控的技术要求和设计原则,并对系统实现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剖析,为全面开展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5.
根据香港附近海区1985,1986年两次台风大浪的实测资料,以有效波高为相应水平,对波群作统计分析,得出可供海洋工程参考的波群连长、波群重复长度、波出现频率以及波群中最大波高与有效波高的关系等。并将统计值与理论值作比较,结果表明:统计值大于“连”的理论值,而与包线理论中采用合田修公式的计算值相近。 相似文献
156.
对美国<海岸防护手册>(SPM)中估计不规则波浪下越浪率的计算公式作了分析并对其不足进行了改进,提出利用规则波越浪率来计算不规则波作用下越浪率的一个新的公式.认为当建筑物堤顶高程(从静水面算起)为零时,越浪率不仅与波高有关,波速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SPM 法的假定不符合实际的工况,导致 SPM 法不是低估就是高估了越浪率的大小.通过数值模拟,将新改进的公式与 SPM 法、实验数据、以及经验公式作了对比,表明新公式是比较合理的,其计算结果可以作为工程设计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7.
The Luzon Strait is the main impact pathway of the Kuroshio on the circulation in South China Sea (SC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1997–2007 altimeter data and 2005–2006 output data from a high resolution global HYCOM model, the total Luzon Strait Transport (LST) has remarkable subseasonal oscillations with a typical period of 90 to 120 days, and an average value of 1.9 Sv into SCS. Further spectrum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the LST at different depth is remarkable different. In the upper layer (0–300 m), westward inflow has significant seasonal and subseasonal variability. In the bottom layer (below 1 200 m), eastward outflow exhibits remarkable seasonal variability, while subseasonal variability is also clear. In the intermediate layer, the westward inflow is slightly bigger than the eastward outflow, and both of them have obvious seasonal and subseasonal variability. Because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westward inflow and eastward outflow is opposite, the total transport of intermediate layer exhibits significant 50–150 days variation, without obvious seasonal signals. The westward Rossby waves with a period of 90 to 120 day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have very clear correlationship with the Luzon Strait Transport,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westward Rossby waves and Kuroshio might be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the sub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LST. 相似文献
158.
非结构化网格下近岸波生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波浪破碎产生的近岸流是近岸海域关键的水动力因素之一。基于近岸波浪的椭圆型缓坡方程和二维近岸波生流方程,建立了非结构化网格下近岸波浪破碎形成的近岸流数值模型。数值模型中,在空间上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数值离散,在时间上采用欧拉向前格式数值离散。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该数值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近岸波浪破碎产生的近岸流。 相似文献
159.
160.
气候平均风场作用下热带太平洋主流系和赤道行星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一种水平高分辨率的热带太平洋风动环流模式耦合气候月平均风场,研究了热带太平洋主流系和温跃层厚度的分布和季节变化以及赤道行星波的传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