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73篇 |
免费 | 2110篇 |
国内免费 | 82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75篇 |
大气科学 | 1058篇 |
地球物理 | 3025篇 |
地质学 | 1239篇 |
海洋学 | 1153篇 |
天文学 | 64篇 |
综合类 | 225篇 |
自然地理 | 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8篇 |
2023年 | 187篇 |
2022年 | 225篇 |
2021年 | 253篇 |
2020年 | 232篇 |
2019年 | 242篇 |
2018年 | 169篇 |
2017年 | 148篇 |
2016年 | 178篇 |
2015年 | 216篇 |
2014年 | 282篇 |
2013年 | 260篇 |
2012年 | 279篇 |
2011年 | 265篇 |
2010年 | 280篇 |
2009年 | 295篇 |
2008年 | 257篇 |
2007年 | 258篇 |
2006年 | 238篇 |
2005年 | 223篇 |
2004年 | 192篇 |
2003年 | 181篇 |
2002年 | 167篇 |
2001年 | 169篇 |
2000年 | 151篇 |
1999年 | 129篇 |
1998年 | 121篇 |
1997年 | 126篇 |
1996年 | 135篇 |
1995年 | 135篇 |
1994年 | 145篇 |
1993年 | 130篇 |
1992年 | 101篇 |
1991年 | 99篇 |
1990年 | 101篇 |
1989年 | 70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22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0篇 |
1976年 | 13篇 |
1975年 | 11篇 |
1974年 | 13篇 |
1965年 | 21篇 |
1954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多次波干扰是地震勘探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其衰减技术也是地震数据处理的难题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多次波的形成、分类及其特征,并在 ProMax 系统上对合成地震记录的多次波进行了压制:首先采用合适的速度对时-空域的地震记录进行 NMO 校正;然后,分别用 F -K 变换和 Radon 变换方法将其变换到 F -K 域和 Radon域,对多次波所占据的主要区域进行充零衰减;最后,通过对应的反变换将其变换到时-空域,从而达到多次波衰减的目的。通过在 ProMax 系统中的应用表明:不同方法对多次波的衰减效果各有优劣,组合滤波方法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2.
湘西北地区发育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黑色页岩。通过合成地震记录和已知地质特征推断反射层位的方法,对两套含烃黑色页岩层的地震地质特征、波组层位识别、波组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总结出湘西北地区页岩层地震反射波所具有的典型特征:龙马溪组存在3~4个强相位,主频集中在30Hz左右;牛蹄塘组存在3个强反射界面,因深度加大,其主频集中在20Hz左右。由于龙马溪组和牛蹄塘组二组地层间距达2 500~3 000m,因此在湘西北地区将二组地层的反射波视作一个波系,其二维地震剖面存在3个波组4个反射层位或3个波组3个反射层位,三个波组分别为龙马溪组,中寒武底界及牛蹄塘组。另外因龙马溪组砂质泥岩段具有低速、低密度、低电阻率、高放射性等特征,其界面波阻抗差异较大,可作为本区的地震波标志层位。 相似文献
123.
示波极谱法测量电锌液中微量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在丁二酮肟-亚硝酸钠-氨水-氯化铵体系中,准确测定电锌液中微量镍的新方法:克服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微量镍回收率偏低问题。 相似文献
124.
在浅水区,由于水深较浅,缺少近偏移距的海底反射信号,采用常规SRME方法和预测反褶积不能有效地衰减海底相关多次波。笔者采用DWD+SRME组合法来衰减海底相关多次波,其中DWD方法用来衰减与海底相关的短周期多次波,SRME方法压制自由表面相关的长周期多次波,另外运用Radon变换去除层间多次波。结果表明,运用DWD+SRME组合法压制海底相关多次波效果较好,并且没有损害浅层的有效反射信号,采用Radon变换使层间多次波得到了良好的压制,深部有效反射信号逐步体现。因此,对于浅水区低信噪比地震资料,采用DWD+SRME组合方法和Radon域去多次,是比较可行的去多次波方法。 相似文献
125.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简称CDSN,下同)11个台的宽频带长周期(VLP)数字记录对1990-2012年间的124个极远震记录进行了分析处理,在震中距100.0°~179.0°之间,获取了CDSN11个台站的Pdif波的震相数据,得到了Pdif波在地球核幔界面上衍射的运动学特征和《Pdif波走时表》。所得结果大大拓展了Pdif的记录范围,在144.0°~179.0°之间弥补了《IASPEI1991地震波走时表》的缺失,为更大范围内的Pdif震相分析提供了参考标准,有助于提高中国地震台网的地震分析水平和积累震相分析经验,以及对地球核幔边界物理性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6.
EZFTP.OCX是一个功能强大使用方便的Active X控件 ,它通过 WINNET.DL L(由 IE3 .0或以上版本提供 )代码为 Visual Basic,Access,及 Visual C 4.0提供 FTP协议支持。结合陕西省局气象航危电报电路调整 ,省气象台组织编写了相关的气象电报编报及传输处理软件。1 EZFTP.OCX简介1 .1 安装 标准版的 EZFPT.OCX采用异步传输模式 ,使用时必须和 COOL.STF提供的 winnet.dll一起存入 \windows\system或 \winnt\system3 2下 ,并将之注册 ,注册命令为 :REGSVR3 2EZFTP.OCX。1 .2 EZFTP.OCX属性username-string登… 相似文献
127.
2004年印尼8.7级强震前昌黎台的远场电性异常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在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地震前河北昌黎台记录到的自然电位及电场异常, 结果显示昌黎台自电位、 电场正常时段观测到的半日、 半月潮汐波周期变化在震前1个多月发生畸变, 周期消失, 变化幅度相应减小, 震后快速恢复, 且潮汐波记录比震前正常时段更加清晰。 该台地电阻率的观测结果显示起始下降变化比较平缓, 震前一周左右, 变化加剧, 出现多次阶变。 究其原因, 在强震发生前断层的蠕滑作用导致孔隙压力变化, 产生一种可以在岩石中传播的应变波, 由于台站下方岩土层对小应变信号具有很好的放大作用, 所以记录到了这种小幅度的应变波, 也就是远场的静态应变效应。 随着地震临近, 应力作用加强, 远程应变波引起台站下方水位、 水化学性质以及岩石孔隙度、 渗透率等的改变, 导致电阻率、 电场大幅度的阶变, 这反映了远场应变波的动态效应。 当然就异常幅度而言, 应变波的效应还嫌弱一些, 因此昌黎台异常变化可能还叠加了震源区激发的电磁波。 相似文献
128.
2-D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and vp/vs are obtained by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S-wave data from Maqen-Jingbian deep seismic sounding(DSS)profile.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exist obvious differences in 2-D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nd vp/vs ratio structure along the profile.The S-wave velocities are low and vp/vs ration is high for the westem section of the profile and Haiyuan region,while they are normal for the middle and eastern sections.The changes in lithologic characters of two major anomalous zones are discussed according to lateral variation of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nd vp/vs ratio structure.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occurrence of the Haiyuan strong earthquake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ectonic activities,but also to lithologic characters of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29.
130.
With the floating structures pushing their activities to the ultra-deep water,model tests have presented a challenge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the existing wave basins.Therefore,the concept of truncated mooring system is implemented to replace the full depth mooring system in the model tests,which aims to have the same dynamic responses as the full depth system.The truncated mooring system plays such a significant role that extra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mooring systems with large truncation factor.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large truncation factor mooring system are being employed in the simulations,including the homogenously truncated mooring system,non-homogenously truncated mooring system and simplified truncated mooring system.A catenary moored semi-submersible operating at 1000 m water depth is presented.In addition,truncated mooring systems are proposed at the truncated water depth of 200 m.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se truncated mooring systems,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the platform’s surge free decay interacting with three different styles of truncated mooring systems are studied in calm water.Furthermore,the mooring-induced damping of the truncated mooring systems is simulated in the regular wave.Finally,the platform motion responses and mooring line dynamics are simulated in irregular wave.All these simulations are implemented by employing full time domain coupled dynamic analysis,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full depth simulations in the same cas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oring-induced damping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latform motion responses,and all truncated mooring systems are suitable for model tests with appropriate truncated mooring line diameters.However,a large diameter is needed for simplified truncated mooring lines.The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 the selection of truncated mooring system for different situations as well as to the truncated mooring design criteri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