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1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8 毫秒
281.
播放台湾风光、物产等视频和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教师同步解说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由此导入新课:同学们,台湾省在我国的东南部,与福建省隔海相望。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炎黄子孙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农耕,建设家园。台湾省由台湾岛及其附近岛屿组成。台湾岛风景秀丽,有险峻的阿里山,迷人的日月潭等自然景观,有妈祖、孔庙、故宫等人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台湾岛盛产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是祖国的水果之乡;台湾岛森林、矿产和水产等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20世纪60年代以后,台湾省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成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第六章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相似文献   
282.
关于中国的亚热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阐述了中国亚热带的6个基本特点,亚热带北界和南界的划分问题,生态过渡带和亚热带划分的方法论,综合区划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尚需深入研究的若干重要自然地理界线问题.认为中国的亚热带从广义上说也是一个生态过渡带.深入研究中国亚热带形成的机制及其成因和演变趋势,将有利于整个亚热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目前亚热带划分所用的指标比较初始、简略,亚热带的东部与西部所采用的指标也不完全一致,还需要经过艰苦的探索,提出一个既能反映客观实际,又能与国际研究接轨的较好方案.在亚热带的划分中需要加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283.
亚热带典型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干筛法研究长期单施化肥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对耕作层和犁底层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全氮储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5 mm的块状结构是土壤团聚体的主要组分,其含量比例高达65.7%~83.4%;同时,该级团聚体中全氮储量占土壤总储量的比例亦高达63.1%~82.7%,是土壤全氮储量的主要载体.随土层加深,块状结构体比例增加,其他粒级团聚体含量降低.除<0.25 mm粒级外,团聚体中全氮含量随其粒径减小而增大,而全氮储量则呈降低趋势.施肥特别是化肥配施有机肥后同土层0.25~5 mm大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团聚体稳定性增强,2~5、0.5~2、0.25~0.5 mm团聚体及土壤中全氮含量和储量显著增加(P<0.05),新增氮储量主要向大团聚体,特别是2~5 mm团聚体中富集.施肥对团聚体组成及其全氮含量的影响随土层加深而减弱.与单施化肥相比较,化肥配施有机肥显著提升犁底层和全层土壤全氮储量(P<0.05),是更好的施肥模式,可在亚热带红壤性水稻土分布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84.
《福建地理》2014,(2):F0002-F0002
正2006年3月31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核,批准《福建地理》更名为《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35-1291/N,ISSN 1673-7105,季刊,大16开,96码;主管单位为福建省教育厅,主办单位为福建师范大学。《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办刊宗旨是:为亚热带资源环境和地理综合研究提供学术交流平台,鼓  相似文献   
285.
Marginal scleractinian corals growing at their latitudinal limits should be quite sensitive to variations in wint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STs). An extreme cold event occurring in early 2008 offered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cold-water anomalies on Porites lutea corals and their physiological tolerance and acclimation in the subtropical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NSCS). Besides in-situ observation, a subsequent aquarium-based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for reproducing the chilling process and a 50-year-long Sr/Ca ratio profile from two P. lutea skeletal slabs was analyzed for reconstructed the historical annual minimum SSTs which ceased Porites calcification. The 2008 low-temperature anomaly caused the minimum daily mean SSTs dropped below 13°C in the Daya Bay. The stress symptoms displayed by local P. lutea colonies included polyp retraction, reduced coloration and pale, but none showed tissue sloughing. The ability of P. lutea to survive implied its tolerance of extreme low temperatures. Here we suggest a model on the tolerance of high-latitude Porites under low-temperature stresses, which is when SSTs drop below 18°C, Porites corals contract their tentacles(losing heterotrophic capability), then cease calcification(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meanwhile maintain relatively high levels of zooxanthellae density(sustaining host's life via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of symbiotic zooxanthellae). This study revealed remarkable acclimatization of P. lutea corals to low temperature extremes. This acclimatization is beneficial for Porites corals in the NSCS to expand their living ranges towards the higher-latitude areas and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 the incipient reef former.  相似文献   
286.
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技术研究了厦门筼筜湖潟湖表层沉积物的底栖微藻生物量(以叶绿素a计)和光合色素组成,探讨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检出岩藻黄素、别藻黄素、玉米黄素、叶绿素b四种光合色素,对应的微藻类群包括硅藻、隐藻、蓝藻和绿藻.底层(表层沉积物)与水层(水体)微藻叶绿素a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但底层-水层对应的光合色素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此暗示底层光合色素主要是底栖微藻的贡献,而非来自水层浮游微藻的沉降.底栖微藻生物量随时间变化明显,夏季(6~8月)较低(1.30 mg/m2),冬季(12月至翌年2月)较高(86.16 mg/m2).各测站底栖微藻生物量存在空间差异,随湖区的水深增加而降低,与沉积物表层光辐照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岩藻黄素与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别藻黄素与水体无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玉米黄素分布主要受温度影响,除玉米黄素外,其他光合色素含量与光辐照度呈正相关.初步估算表明,底栖微藻占该浅水潟湖生态系统水层-底层微藻叶绿素a生物量和固碳量的27.64%和12.56%.  相似文献   
287.
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木质残体贮量及其组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森林木质残体(WD)包括粗木质残体(CWD)和细木质残体(FWD),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生态功能.通过对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木质残体贮量及其组成的研究表明,木质残体总贮量为28.06 t.hm-2,其中FWD贮量为4.88 t.hm-2,占总贮量的17.39%;CWD贮量为23.18 t.hm-2,占总贮量的82.61%.在CWD中,倒木占了绝大部分(77.26%),其次为枯立木(21.75%),大枝和根桩贮量很小.木质残体贮量中以直径20~60 cm的倒木和枯立木占主体部分,直径大于60 cm的大径级倒木和枯立木数量最少,占总贮量的8.99%.从分解程度来看,CWD中倒木以Ⅲ~Ⅳ级居多,二者合计占了倒木贮量的60%,枯立木以Ⅱ级为主.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木质残体的贮量及组成反映了中亚热带地区森林群落演替后期阶段木质残体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88.
研究地区处在关中平原的中南部,蓝田杨家湾剖面距西安市东约50km.在第一层古土壤(S<,1>)剖面中以10cm间隔采样,共采集样品41个.利用X-荧光元素分析仪进行了元素分析,根据野外观测确定了Fe2O<,3>和CaCO<,3>的迁移深度、风化淋滤黄土的分层及厚度.野外观察识别出了S<,1>古土壤粘化层之下发育了深部风...  相似文献   
289.
中国黄土中的风化壳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据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在布容期 0.78~ 0MaBP形成的黄土剖面中确定了三个时期的风化壳,它们主要发育在黄土高原东南部。黄土中的风化壳是红褐色古土壤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转变而成的,厚度在 3~ 6m之间,风化壳剖面常由 3个层次构成,发育时间为 5~ 10万年不等。风化壳上部是发育好的红色古土壤,中部是褐黄色强风化破碎黄土,下部是棕黄色弱风化黄土。粘土矿物分析表明,黄土中的风化壳为伊利石-蒙脱石型。黄土中风化壳发育时的年均降水量在 90 0~ 10 0 0mm之间,是黄土高原降水丰富的气候事件的显示。黄土高原东南部和中部风化壳的发育证明黄土中有些古土壤确属淋溶型森林土壤,当时亚热带气候至少迁移到了黄土高原中部.  相似文献   
290.
贵州省长江流域天然林分区和主要树种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喜 《山地学报》2001,19(4):312-319
针对贵州省长江流域现有森林和植被分布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综述国内外森林和植被区划的成果,指出了天然森资源相应的分区原则和依据,并将省内长江流域天然林划分成2类森林区7类森林亚区12类森林小区,用于指导工程区内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和人工造林等。最后讨论了省级分区、国家分区和县级分区的尺度对接、天然林分区与以天然林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分区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