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9篇
  免费   390篇
  国内免费   656篇
测绘学   1735篇
大气科学   1585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186篇
海洋学   92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169篇
自然地理   84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215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305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286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233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1年   1篇
  1926年   1篇
  192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毫米波雷达云回波的自动分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毫米波雷达在探测方面比厘米波天气雷达和激光雷达具有显著优势,可获得更多的粒子信息,是研究特性的主要遥感探测设备。为了开展对毫米波雷达探测的回波进行自动分类的研究,利用161次回波的个例数据,统计得到了卷、高层、高积、层、层积和积6类型的特征量和其他参量的数值范围,利用分级的多参数阈值判别方法,达到了自动分类的目标,通过与人工分类的初步验证,两种分类结果的一致性达到84%,其中,层和积的识别一致较低的原因在于样本数据有限,仅有6次层和8次积的个例样本数据。通过更多样本的处理,提取的特征参量更可靠,自动分类的准确率会得到提高,以便将基于毫米波雷达的分类技术应用于将来的观测自动化业务。   相似文献   
102.
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云系发展演变及云物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小娟  陶玥  刘国强  彭宇翔 《气象》2019,45(3):415-425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的数值模拟,结合NECP/FNL再分析资料、地面、探空、多普勒雷达基数据和卫星产品等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14年3月30日发生在贵州省西南部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研究了有利于冰雹发生的环流特征和环境条件,分析了冰雹系的发展演变特征、微物理结构特征,初步分析了冰雹形成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是典型的低压辐合线型降雹类型,地面降雹位置位于700 hPa切变线和近地面辐合线附近及南侧;发生此次冰雹过程的对流系经历了对流系的初生阶段、合并加强阶段、成熟降雹阶段和东移阶段。贵州地区上空对流系的微物理结构具有混合相特征,高层为冰晶、雪,中层为水、霰,低层为雨水、冰雹。霰和水是形成雨水和冰雹的主要来源,霰撞冻过冷水和霰的自动转化是冰雹形成的主要微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3.
杨文霞  范皓  杨洋  赵利伟 《气象》2019,45(9):1278-1287
利用河北省邢台市皇寺国家观测站布设的Ka波段雷达、微波辐射计和微雨雷达以及地面雨量计等观测资料,对2017年5月3日一次西南涡天气过程的降水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为稳定性层状过程,内粒子下落速度由高空向地面逐渐增大,第一轮降水出现在的发展阶段,第二轮降水出现在的成熟阶段,每次降水开始前内的相对湿度、水汽含量、液态水含量和温度曲线同时出现跃增和峰值,各指标在降水结束后出现较明显下降,之后得到恢复,出现第二三次峰值并产生降水;利用微波辐射计资料在时间和空间上连续反演计算中水汽压和冰面饱和水汽压差值场("e—E_i"差值场),当中过冷水和过冷水汽大值区与"e—E_i"差值场的正值区重合时,冷中贝吉龙过程较强,有利于精细化定量判断强降水出现和人工增雨潜力区位置,综合以上遥感探测资料分析结果,可以认为本次天气过程有利的人工增雨作业时机出现两次,第一次在13:45降水刚刚开始至顶下降到6 km前;第二次时间较长,层条件更为有利,即17:40—21:15顶高度维持在8~10 km的时段;作业适宜高度为4~8 km(-20~0℃)。  相似文献   
104.
基于Himawari-8卫星的云参数和降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桂海林  诸葛小勇  韦晓澄  刘伯骏  唐志军  江琪 《气象》2019,45(11):1579-1588
基于日本Himawari-8卫星的产品,对中国中东部地区2017年夏季(6—8月)每日08—17时的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光学厚度(COD)、顶粒子平均尺度(CPS)、顶温度(CTT)三个参数与降水的关系。试验表明,降水概率与参数相关性较高,存在随着COD增加、CPS增加、CTT减小而增加的明显趋势。但是,单个参数与降水强度相关性则较低;COD、CPS、CTT与小时降雨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315、0.1823、-0.2235,均为弱相关。如果综合考虑联合两个或三个参数形成小时降雨率分布矩阵,则降水过程能得到更为清晰的体现。2017年8月28日的个例表明,相比纯粹基于红外的算法,三参数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小时降雨率的估计精度。  相似文献   
105.
2017年5月22日河北省出现一次低槽冷锋降水过程,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利用机载粒子测量系统在太行山东麓区域对积层混合进行了5次垂直探测。依据这些飞机探测资料结合石家庄天气雷达和邢台皇寺观测站的Ka波段雷达资料分析了积层混合的微物理结构和增雨作业条件。结果表明,降水系出现在低槽槽前西南气流中,积层混合由冷、暖组成,厚大于5 km,暖厚度大于2 km,冷厚度大于3 km,0℃层高度位于3577~4004 m,底温度为15. 4℃,顶温度为-17℃。内出现最强雷达回波达45 d BZ的对流雨核,人工增雨作业应在雷达回波强度不超过40d BZ,且4000 m以上雷达回波强度不超过30 d BZ积层混合区实施增雨作业。嵌入对流核的积层混合中,5000 m以上冷中上层过冷水含量达0. 2 g·m-3,比稳定的层状中过冷水含量提高2~4倍;丰富的过冷水从雨核发展初期维持到雨核发展盛期,且该高度层是冰晶重要增长区,温度在-15~-5℃之间,适合催化作业。  相似文献   
106.
2017年9月14—27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展了6个架次飞机观测试验。利用飞行获取的气溶胶、凝结核、滴及常规气象探头观测资料,结合天气形势、气象条件及气团后向轨迹分析,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深圳气溶胶数浓度及其谱的垂直分布特征,配合不同过饱和度条件下凝结核浓度观测,分析了气溶胶活化特性。结果表明: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深圳低层气溶胶数浓度变化范围为500~9000 cm-3;边界层内气溶胶分布相对均匀,谱型随高度变化与气象条件相关。将6个架次气溶胶观测资料根据数浓度及谱型分为3种类型:类型Ⅰ为海洋型气溶胶,数浓度小,粒子尺度大,谱型呈双峰分布;类型Ⅲ为大陆型气溶胶,数浓度高,粒子尺度小,谱宽较宽且呈三峰分布;类型Ⅱ为海洋大陆影响型气溶胶,即受海洋和大陆共同影响,数浓度低于类型Ⅲ高于类型Ⅰ,谱型为双峰分布。拟合了包含海洋型及大陆型气溶胶的3个架次近地面凝结核活化谱,计算了气溶胶在不同过饱和度条件下的活化效率。  相似文献   
107.
卿清涛 《气象》1989,15(5):54-56
一、概况 四川省冕宁县位于我国西南横断山脉东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边缘山区。该县境内地形复杂,其西北和东北部山高峻险,中部和南面相对略为平坦。山脉、河流基本为南北走向,安宁河穿过整个县境,牦牛山,小相岭是该县的主要山脉(见附图)。  相似文献   
108.
张明祥  还爱霞 《气象》1994,20(10):31-35
利用江苏盐城和福建雷达回波资料,探空资料,天气实况,对独立参数降雹条件概率法识别雹的应用范围,零度层高度对识别准确率的影响以及如何选取区分水平高的参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9.
云和辐射 (II):环流模式中的云和云辐射参数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赵高祥  汪宏七 《大气科学》1994,18(Z1):933-958
这一部分论述了在环流模式中应用的各种参数化和辐射参数化方案。参数化分为的诊断和预报二大类,辐射参数化则包活光学性质的参数化和整体辐射性质(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和发射率)的参数化。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