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16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利用天气图和FY-2C的卫星云图及其反演产品,分析了2005年6月21日凌晨到上午河南省中部的雷雨大风和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高空冷平流、地面辐合线和前期贮存的较高不稳定能量,为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提供了极为有利的不稳定能量和动力条件;在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前期,FY-2C卫星云图及其反演产品有很好的指示性,云顶亮温梯度大的区域是灾害性天气的易发区,对流性降水易发生在高层急流南侧的低层高湿区.  相似文献   
72.
曾晓梅 《气象科技》2006,34(5):619-619
按照Peter Foukal的综合性研究,美国、瑞士和德国科学家的研究与计算表明在过去1000年中太阳亮度的变化对地球气候只有微小影响。该文发表在2006年9月14日的Nature杂志上。该研究的合作者之一NCAR的Tom Wigley指出,过去100年中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远远超过太阳亮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73.
分析了漯河市强对流性天气的产生机制和形势场,并应用V-3θ图的分布特征、能量特征值、卫星云图云顶亮温和闪电数据,做出对流性天气的预报预警。  相似文献   
74.
用于空间对地遥感的一个参数化辐射传输计算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邱金桓 《大气科学》1998,22(4):649-658
一个足够精度的参数化向上亮度模式对空间对地遥感的大气订正应用是很有意义的。依据向上天空亮度对大气散射相函数、光学厚度、太阳天顶角、空间方位和天顶角等有关参数的依赖特性,基于大量的天空亮度数值模拟计算资料,本文发展了一个关于向上天空亮度的参数化模式。39440组的数值模拟对比资料表明,在气溶胶光学厚度#Aτt≤1,太阳天顶角小于72°,μ≤0.432 (天顶角小于65°)以及无云的条件下,由现在的参数化的模式所计算的向上亮度的误差一般小于6%。地表反射率越大,参数化模式的精度越高。参数化模式的精度一般随着光学厚度和太阳天顶角的增大而变差。  相似文献   
75.
用1994年影响安顺地区的几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对照卫星云图进行了分析,总结出3种不同类型的云系特征,探讨了云顶温度与降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了使用方法,对在实际业务工作中的判断云与降水的关系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6.
概述了在干旱期间飞机和高炮人工增雨作业的最佳时机和方法。以2000年6-7月哈尔滨地区特大干旱为例,从卫星云图中的水汽图、红外和可见光云图上分析云系中的含水量、云顶温度、云系强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天气雷达跟踪订正,认为利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选择的作业时间和区域应是最佳的选择,获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77.
78.
地图中的配色好与坏,不仅仅体现在颜色协调上,它应该是由多方面因素来判断的。对地图的颜色要搭配得当,有效的调和色彩要从色彩的三要素即色相、亮度、纯度入手,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地图不同的种类具体的设色,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一些普适性的设色方法和地图设色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9.
Gas hydrate, mainly composed of hydrocarbon gas and water, is considered to be a clean energy in the 21st century. Many indicators such as BSRs (Bottom-Simulating Reflections), which are thought to be related to gas hydrate, are foun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in recent years.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SCS is taken as one of the most potentials in the area by many scientists. It is situated in the conjunction of the northern divergent continental margin and the eastern convergent island margin, whose geological settings are much preferable for gas hydrate to occur. Through this study, brightness temperature anomalies recorded by satellite-based thermal infrared remotely sensed images before or within the imminent earthquake, the high content of hydrocarbon gas acid-degassed from subsurface sediment and the high radioactive thermoluminescence value of subsurface sediment were found in the region. Sometimes brightness temperature anomalies alone exist in the surrounding of the Dongsha Islands. The highest content of hydrocarbon gas amounts to 393 μL methane per kilogram sediment and the highest radioactive thermoluminescence value is 31752 unit; their geometric averages are 60.5 μL/kg and 2688.9 unit respectively. What is more inspiring is that there are three sites where the methane contents are up to 243, 268 and 359μL/kg and their radioactive thermoluminescence values are 8430, 9537 and 20826 unit respectively. These three locations are just in the vicinity of one of the highest confident BSRs identified by predecessors. Meanwhile, the anomalies are generally coincident with other results such as headspace gas anomaly in the sediment and chloride anomaly in the interstitial water in the site 1146 of Leg 184. The above-mentioned anomalies are most possibly to indicate the occurrence of gas hydrate in the northeastern SCS.  相似文献   
80.
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闪电演变特征   总被引:30,自引:11,他引:19  
利用地面雷电探测网资料、多普勒雷达和卫星资料对一次典型的MCS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系统发展的最初阶段全为负地闪;在MCS的成熟阶段地闪频数一直较高,在10次/min以上,负地闪占绝对优势;在消散阶段,地闪频数急剧下降,同时正地闪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甚至超过负地闪。地闪基本出现在<-50℃的云区和前部大的温度梯度区内,集中发生于<-60℃的云区。负地闪主要发生在强对流区(>40 dBz),其持续时间和强对流的维持时间几乎相当,说明负地闪可以很好地指示或有助于识别强对流区;密集的正地闪也与强回波区相对应,而稀疏的正地闪则多发生在系统后部的稳定性降水或云砧部位。同时,在MCS成熟阶段出现高正地闪频数的瞬间突增有可能对应着地面强天气的发生,在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中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