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1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396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945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15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梅雨锋降水云微物理结构的摄像探空观测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球载摄像空仪对梅雨锋降水云微物理结构进行了观测,得到云中5类型粒子(冰晶、霰、雪片、冻滴、雨滴)直径、数浓度、质量浓度的垂直分布及各高度层上的温、压、湿分布。对观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在梅雨锋雨带的对流云团中,冰晶、霰和雪片对降水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2.
完全Q矢量的引入及其诊断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4,他引:30  
姚秀萍  于玉斌 《高原气象》2001,20(2):208-213
参照准地转Q矢量推导,考虑天气系统发展的主要热力强迫因子-非绝热加热作用,引出考虑非绝热效应的完全Q矢量的概念,并应用于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完全Q矢量能较清楚地揭示暴雨天气系统的演变;考虑了湿过程的完全Q矢量在暴雨的诊断过程中显示了更大的优越性;定性而言,完全Q矢量散度的辐合中心或辐合线、散度场和锋生函数场有助于确定暴雨的落区,暴雨区正好落在低层完全Q矢量散度场辐合中心和锋生函数场正值中心之间;定量而言,低层完全Q矢量散度场辐合中心和锋生函数场正值中心大小对暴雨强度有显著的指示作用。因而在暴雨的诊断和预报过程中完全Q矢量散度和锋生函数是两个重要的参数。  相似文献   
83.
作者的目的是分析地形对由于热力差异所引起的局地锋生现象和地转适应过程的影响.为此,分别用零位涡流和均匀位涡流来近似代替实际大气,并借助位涡、绝对动量、位温的守恒关系,就地形对适应锋生和适应过程中能量转换等问题进行了简单讨论。初始位温扰动的水平分布及其相对于地形的位置对适应锋生有重要影响。当初始热力扰动主要位于地形迎风坡山脚时,地形不利于锋面形成,这时要形成锋面不连续,初始位温梯度的水平变化必须非常显著;当初始热力扰动主要位于山顶附近时,地形促进流体运动的辐合,有利于锋面不连续的形成,这时即使初始位温梯度的水平变化不是很大,也可能会形成锋面;当初始热力扰动主要位于背风坡时,地形是否有利于锋面不连续的形成取决于流体的层结情况,如果流体的基本层结很弱,地形促进锋面不连续的形成,反之,地形不利于锋面不连续的形成,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在这两种情况下,地形引起的下沉增温效应的强弱是不同的。另外,地形对地转适应过程中动能和位能之间的能量转换率也有影响,与没有地形的情况相比,当初始热力差异显著区位于迎风坡时,能量转换率减小,当不平衡场位于背风坡时,能量转换率增加,原因是在迎风坡流体要克服重力作功,在背风坡重力对流体作正功。  相似文献   
84.
各国静止气象卫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阐述了各国静止气象卫星平台的技术特点,卫星所装载的探测仪器的种类和性能,也对各国静止气象卫星的发展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85.
使用自动气象站、雷达回波、卫星云图、常规天气图、探空和风廓线仪等有关观测资料, 普查了1998年7月上旬珠江三角洲地区8次由海风锋触发形成的强对流天气过程, 并对其中7月3日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 归纳出该类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一些活动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8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于2001年6月10日至7月20日在长江流域组织开展了梅雨锋强暴雨外场试验。参加此次外场试验的观测系统分别是:14个高空加密观测站、100个地面加密观测站、8部多普勒雷达、6部数字化天气雷达、8个GPS站、2个侧向接收天线系统、2个风廓线仪、2个边界层观测站、114个自动气象站和雨量站、3个闪电定位系统。试验结束后,共收集各类原始气象资料约300GB,14个种类。  相似文献   
87.
边界条件对土层粘弹性地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汉龙  高玉峰  朱伟  费康 《岩土力学》2001,22(4):408-412
边界条件是土层粘弹性地震反应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于地表面,一般作为自由边界,而对于地下深处基岩面,边界条件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静止边界,二是非静止边界的。首先给出了在时间域内单层地基一维土层粘弹性地震反应封闭解析解,然后从理论上分析边界条件对土层粘弹性地震反应的影响,认为采用静止边界进行土层地震反应计算得到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符合天然地震记录形式,而采用非静止边界进行土层地震反应计算得到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初始阶段出现较大幅度的振荡现象,随着土层厚度增加,这种振荡现象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当土层阻尼较小或剪切波速增长时,振荡现象加剧;当土层阻尼比较大或剪切波速减小时,振荡现象减弱。此外,采用非静止边界进行土层地震反应计算,表现出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土层对基岩输入地震动的放大作用逐步转化为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88.
梅雨锋生次级环流对暴雨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伯  寿绍文 《气象科学》1996,16(4):314-321
本文采用了MM4中尺度数值模式对1991年7月5日08时至6日20时发生在江淮流域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模拟较理想的基础上,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的动力协调资料,就暴雨过程中锋生次级环流各强迫项对暴雨的作用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锋生次级环流对暴雨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暴雨过程不同时期各项的作用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89.
梅雨锋雨的不平衡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90.
本文对7106,8309,8517,8609四个登陆热带气旋造成广西境内突发性特大暴雨的中尺度能量系统进行分析,揭示出暴雨发生的前一天对流层下半部存在一个Tσ中尺度位势不稳定能量系统。这个系统在垂直结构上700hPa层附近有一明显的低能区叠加在850hPa层以下的高能区上,具有比较强的对流不稳定性、能够产生和贮存丰富的不稳定能量。当和热带气旋环流结合时,便能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造成强的暴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