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59篇 |
免费 | 2566篇 |
国内免费 | 205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44篇 |
大气科学 | 2826篇 |
地球物理 | 1881篇 |
地质学 | 3727篇 |
海洋学 | 1104篇 |
天文学 | 276篇 |
综合类 | 534篇 |
自然地理 | 3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7篇 |
2023年 | 533篇 |
2022年 | 540篇 |
2021年 | 646篇 |
2020年 | 550篇 |
2019年 | 607篇 |
2018年 | 387篇 |
2017年 | 472篇 |
2016年 | 413篇 |
2015年 | 453篇 |
2014年 | 654篇 |
2013年 | 448篇 |
2012年 | 544篇 |
2011年 | 497篇 |
2010年 | 464篇 |
2009年 | 481篇 |
2008年 | 446篇 |
2007年 | 406篇 |
2006年 | 419篇 |
2005年 | 386篇 |
2004年 | 346篇 |
2003年 | 307篇 |
2002年 | 282篇 |
2001年 | 235篇 |
2000年 | 199篇 |
1999年 | 162篇 |
1998年 | 174篇 |
1997年 | 207篇 |
1996年 | 222篇 |
1995年 | 196篇 |
1994年 | 197篇 |
1993年 | 168篇 |
1992年 | 132篇 |
1991年 | 100篇 |
1990年 | 85篇 |
1989年 | 66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31篇 |
1984年 | 29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31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23篇 |
1965年 | 12篇 |
1964年 | 8篇 |
1959年 | 10篇 |
1954年 | 1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讨论了重力场的大地奇异性条件及其在地固直角坐示系中的表达式。利用简化的球对称地球模型研究了大地奇异性结构与场源物理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只有扰动区域密底低于周围环境密度且优动场源密度与地球平均密度之比不小于扰动体埋深与半径之比的3次幂时,地球外部才存在奇异点;所有奇异 色成两个倒扣在地球上的旋转抛物面状曲面;对PREM地球模型而言,内部密度扰动将不会产生外部奇异性。 相似文献
52.
介绍了利用卫星云图资料估算黄河中游面雨量的基本方法:将GMS卫星1h间隔的可风和红外云图作为判别的两个特性进行分类,确定红外光线资料的所有最小值点作为对流核;多参照Negri-Adler的方法,应用斜率参数消除卷云;应用-维云模式确定红外线图上对流核的降水率,层状云降水通过一个温度阈值给出。另外,通过2001年7月26日至28日黄河流域出现的一次较强降雨过程进行应用分析,得出结论--利用卫星云图估算黄河中游地区平均雨量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3.
设置在泄洪洞竖井内的环形掺气设施是不同于传统掺气技术的新创意。为了更好地认识这种新型的掺气技术,基于公伯峡水平旋流泄洪洞原型和模型试验,对环形掺气坎的通风和掺气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环形通气孔的通风是由通气孔进出口的压差引起的,通风量与相对空腔长度的关系服从线性分布;环形掺气坎掺气减蚀的作用明显,其掺气是由于射流冲击竖井水体形成大尺度旋涡并挟带气泡所致,且掺气浓度沿高程呈乘幂分布;模型通风和掺气特性的缩尺效应明显。在结构设计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有必要在旋流泄洪洞的竖井段设置掺气设施,可改善水流流态,并增加消能效果。 相似文献
54.
利用2004、2007、2010年在福建中南部沿海长期验潮站和临时验潮站获取的实测逐时潮位资料,采用基于最小二乘原理的潮汐调和分析方法,分析了福建中南部沿岸海域18个验潮站的潮汐调和常数,并根据调和常数分析了沿岸海域潮汐特征.结果表明:福建中南部沿岸海域以向南传播的半日分潮为主,传播至浮头湾以南海域后衰减明显,对应平潭至浮头湾海域的潮汐性质为半日潮,古雷半岛以南海域为不规则半日潮混合潮;福建中南部沿岸海域自北部平潭向南至诏安,平均海平面升高约25 cm,潮差减小超过3 m,平均大潮差与平均小潮差之差也减小2 m左右,理论高潮位降低约1.5m,而理论低潮位升高约2 m,潮时推迟约2h. 相似文献
55.
56.
流变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动力学的支柱学科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地球是一动态系统,其各层圈的构造运动归根到底就是多矿物复合岩石在各种物理条件(例如,温度、围压、差应力、应变速率、应变方式等)下和化学环境(例如,氧逸度和水含量)中的形变。流变学作为研究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行为的科学,现已成为地球动力学和构造地质学的支柱学科。本文对国际上近年来岩石流变学的最新进展做些扼要的介绍,呼吁中国固体地学界加强流变学的研究,做出经得起时间淘洗、实践检验的原创性成果来,使中国的构造地质学研究迈进国际先进的行列。 相似文献
57.
58.
59.
40年来江苏省地矿厅的物,化探工作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即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的以找铁为主的普查找矿阶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以寻找铜及多金属矿为主的普查找矿阶段,70年代末至90年代物,化,遥技术全面发展和应用的阶段,90年代初以来的调整和工程物探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60.
松辽盆地反转期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的构造反转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保存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以往的研究认为,松辽盆地晚期经历了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古近纪的多期反转.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进行剖面与平面的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嫩江组沉积末期为南北向差异升降活动,未引起地层褶皱变形和构造格局的改变,该期形成了区域伸展不整合面;明水组沉积末期松辽盆地从区域拉张转为挤压,盆地表现为东西向缩短,构造格局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反转构造,该期构造反转奠定了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进一步证明,松辽盆地不同方向的反转构造带为明水组沉积末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