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84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678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SAFIR闪电监测和预警系统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孟青  葛润生等 《气象科技》2002,30(3):135-138
20世纪90年代,法国的Dimensions公司推出了闪电监测和雷暴预警系统(SAFIR),SAFIR能够实时监测云闪和地闪的发展过程,适应了气象、航空、电力等领域业务应用的要求。文章侧重介绍SAFIR闪电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性能指标和其主要产品,并评述VHF干涉技术在闪电探测上的优点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42.
基于2016—2017年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获取的资料对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简称定位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并根据2014—2018年定位系统历史资料对广州高建筑物区域的雷电活动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定位系统对闪电的探测效率为93%(214/229),对回击的探测效率为93%(449/481),对下行闪电首次回击、继后回击及上行闪电回击的定位误差的平均值(中值)分别为361 m(188 m)、252 m(167 m)和294 m(173 m);当接地点高度低于200 m(不低于200 m)时,定位系统对下行负极性闪电首次和继后回击的云闪/地闪识别正确率分别为99%(80%)和93%(35%),有83%的上行负地闪回击被定位系统误判为云闪,广州高建筑物区域内绝大部分负云闪定位记录实际是高建筑物地闪;对定位系统得到的孤立高建筑物闪电密度中心进行分析后发现,广州塔(600 m)闪电密度中心200 m半径范围内年均回击次数约为中信广场(390 m)和广发证券大厦(308 m)的5倍,推测广州塔闪电的主要类型为上行闪电,而中信广场和广发证券大厦则为下行闪电。  相似文献   
243.
为了明确不同县区雷电灾害风险的高低,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利用鲁西南地区闪电定位资料、土壤电阻率数据、经济社会数据,选取地闪密度、强雷电流分布、土壤电阻率、人口密度、单位面积GDP为影响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建立雷电灾害易损度区划模型,以县区为单位,将该地区雷电灾害易损度区划为5个等级,绘制区划图,并利用历史雷灾频次对区划结论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地闪密度高值区位于曹县和东明,这两个县区的雷电灾害易损度最高;郓城和牡丹区的强雷电流分布密度大,易损度次高;巨野和定陶的易损度居中;鄄城的地闪密度最小,成武的土壤电阻率和人口密度较低,两者划为易损度次低区;单县由于强雷电流分布密度最低,划为易损度低风险区。易损度和历史雷灾数据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好,密切程度较高,回归显著。  相似文献   
244.
利用三维强风暴动力一电藕合数值模式, 结合闪电定位仪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及降水资料,分析了吉林地区一次雷暴云个例在发生第一次闪电前云内电场的发展情况及微物理变化过程,并与青藏高原一次典型雷暴过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云发展成熟时,云中呈现上正下负及云下部次正的三极性分布,主负电荷区稳定在-10℃层附近,次正电荷区浓度较大;上升气流穿过-15℃层之上开始强起电;云中最大电场出现在上升速度达到最大值后回落的阶段;闪电频数与云发展的高度及回波强度有关,回波强度>45 dBz时,云发展越高,闪电频数越大,云顶高度<6 km时,闪电发生较少;青藏高原雷暴具有与我国北方雷暴明显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45.
陈军  蔡萍  陈渭民 《气象科学》2008,28(3):342-347
本文利用舟山市所属定海基准站、嵊泗基本站的气象观测资料,结合舟山群岛的地理特点,对雷电活动重要参量:如雷暴日数、闪电日数、雷暴时数、首次雷暴方向等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年雷电活动日数,逐月平均雷电活动日数,以及逐时雷暴时数等数据,并根据IEEE推荐的经验公式,计算地闪密度,发现舟山群岛每年7月雷电活动最为频繁,晚上20-21时达到全天雷电活动的最高峰,年平均雷暴日数明显小于大陆邻近地区等特征,所得结果对雷电预警有重要意义.最后,针对单纯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分析雷电所存在的局限性,指出舟山群岛雷电特征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46.
闪电监测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在分析闪电混合交汇算法定位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了绍兴市闪电监测与定位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特点,并对监测定位信息的开发应用作了探讨。分析表明,绍兴市闪电监测定位系统作为集中闪电监测、定位、应用等功能的综合性系统,具有高集成、实时性、高精度、多用途和网络化的特点,它能够较准确地对闪电雷击进行定位,所获得的资料具有多方面的用途。通过对闪电监测定位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某些闪电与雷击发生发展的规律,这对雷电灾害的预警预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47.
为准确估测对流降水,提出了多尺度小波边缘检测算法,借鉴小波变换的多尺度分析和边缘检测原理,对雷达反射率数据进行处理,有效地识别出对流云回波区域,进而反演对流降水,精细化分析其和闪电的相关关系。选取了南京2009年7月6—7日的一次强雷暴降水过程中对流活动较剧烈的180 min为例,对采自南京龙王山雷达站的真实数据进行了算法识别分析,反演得到对流降水,统计6 min时间间隔内的闪电频数与同期降水进行相关分析,得到该时段中每次闪电所表征的降水量(RPF)的范围在7.47×106~4.46×107 kg,平  相似文献   
248.
《高原气象》2003,22(3):275-280
利用NOx分析仪和大气平均电场仪在青海省大通县对雷暴天气过程中自然闪电产生的NOx进行了地面观测.分析结果表明 在晴天稳定大气条件下, 全天NOx的平均体积混合比相对比较平稳, 观测值虽然比理想中的干净背景大气条件下的地面值要大一些, 但比污染大气中的值小许多; 在雷暴天气中, 闪电次数与NOx的平均体积混合比峰值个数相同, 且峰值由闪电产生.闪电产生的NOx的平均体积混合比峰值在出现时间上比闪电有一定的滞后.雷暴过程中各次闪电产生NOx的传输时间序列变化, 可用二次多项式进行拟合, 且相关系数较高, 传输时间和传输距离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线性关系.高、低能量闪电的能量域值为12~13×106J, 高、低能量的闪电是间隔发生的,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间隔增大.  相似文献   
249.
将非感应起电机制和放电参数化方案耦合到WRF模式的Morrison双参数微物理方案中,并在模式中引入了闪电潜势指数LPI,在此基础上模拟了2009年6月16日华北一次飑线过程,讨论模式对闪电活动再现能力。模拟结果显示,模式能够较好地再现雷达回波和降水分布特征,说明模式对此次飑线过程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利用计算闪电潜势指数LPI的间接模拟,能够指示出大致的闪电分布特征,但闪电潜势指数LPI分布范围明显大于实际闪电落区;而通过耦合电过程的WRF模式直接输出闪电密度的直接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际闪电密度分布的对应关系较好,但由于模式中输出的闪电密度为总闪电密度,与观测地闪密度资料相比,模拟的闪电密度偏大。  相似文献   
250.
1强对流天气过程中降水结构和雷电活动关系的研究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苏科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610225摘要:热带降雨测雨卫星(TRMM)于1997年成功发射以来,提供了大量的降水,闪电等资料,并且由于其资料的完整性,已被广泛用于研究强对流过程。文章利用TRMM卫星等资料,运用统计与对比的方法,分析了川南的一次暴雨过程的闪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