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78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李向红  黄嘉宏 《气象科技》2006,34(2):151-156
分析1980~2002年主汛期(5~7月)广西锋面型大范围暴雨期间孟加拉湾对流云团演变及与之相应高低空环流变化,结果表明:孟加拉湾强对流在广西暴雨发生前3天发展最为旺盛,受孟加拉湾低槽引导,对流云团爬上中南半岛进入广西,当其与高原东移的云团相结合时再次发展,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分析200 hPa高度场和流场结果表明:当广西暴雨发生时,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及广西受200 hPa南亚高压控制。分析850 hPa水汽通量矢量场结果表明:广西锋面型暴雨发生时,从孟加拉湾到广西上空有一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带,广西暴雨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  相似文献   
42.
叶日新  吴立广 《气象科学》2016,36(3):291-300
热带云团是台风生成的前兆,虽然一些研究将近20 a来台风不活跃与大尺度环境场相联系,但是还没有人分析台风不活跃期热带云团的活动特点。本文利用目前仅有的1989-2009年全球热带云团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带云团近20 a的变化特征。1998年以后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减少主要发生在7-10月,集中在南海(13~23°N,110~120°E)和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区域的东部(13~23°N,145~170°E)。热带云团除1月外各月都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与台风生成显著减少区域相联系的热带云团活动具有显著的增加趋势。通过对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发现,1998年后热带云团活动增加与环境风垂直切变增加有关,而增强的垂直切变不利于台风生成。  相似文献   
43.
雷蕾  周毓荃  毕宝贵 《气象科技》2009,37(4):398-406
利用遥感及加密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2005年6月25~26日一次低涡过程对流云和降水的结构特征,并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实况风场资料分析了其形成的有利条件。分析表明:此次低涡过程中出现的中尺度对流云团(MCC)经历了十几小时的发展演变,云顶亮温低达-90℃,导致了局地暴雨出现,对流云和降水的分布有很好的对应但同时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对流云内部高空存在冰晶的大值区,云水含量也比周围环境丰富,冰晶下落过程中通过碰粘其它冰晶、碰冻云水导致了云内的可降水增多,播撒-供应机制起主要作用。而对流降水的“双峰“廓线结构表明暖雨过程非常强。此次过程有形成强对流非常有利的环境:强西南低空急流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与高空偏西风急流的相互作用为对流云团和强降水的形成提供水汽和不稳定条件;低层不稳定区域上强垂直上升运动则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动力条件;中尺度辐合系统的形成是此次强对流产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4.
薛秋芳  梁海河  张沛源 《气象》2001,27(2):39-43
通过对发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两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引起的特大暴雨过程的分析,探讨中-β尺度对流云团产生强降水的条件,研究其变化规律,从而为暴雨预报提供一定的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45.
中国及周边海域对流云团的水平和垂直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7年1月-2010年12月CloudSat-CALIPSO二级云产品2B-CLDCLASS-LIDAR,统计中国及其周边海域对流云的发生频率,根据对流云发生频率的分布特征将中国及周边海域划分为青藏高原(TP)、东部陆地(EC)、南部海域(SO)和西北太平洋(WP)4个子区域,并研究了4个子区域积云团和深对流云团的水平尺度和垂直尺度。统计结果表明,海洋积云团的水平尺度约为2 km,陆地积云团的水平尺度约为1 km,海洋下垫面热力性质均匀,积云团尺度更大;陆地下垫面非均匀性强,积云团分布更为零散。深对流云团的水平尺度为10-50 km,东部陆地最大,约为45 km,西北太平洋最小,约为30 km。陆地深对流云团水平尺度较海洋上大,且多尺度特征显著,应该与深对流云发生的复杂天气背景有关。积云团的垂直尺度范围为0.24-2 km,4个区域无明显差异。垂直尺度海洋深对流云团大于陆地云团,其中在南部海域地区最大,约为15 km,青藏高原最小,约为10 km。与陆地云团相比,海洋深对流云团表现为水平尺度更小、垂直尺度更大的中尺度对流体特征。   相似文献   
46.
概述了2002年8月4日辽南地区特大暴雨降水过程特征 ,并对暴雨产生时的高空环流形势、主要影响系统和各种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47.
分析1999年11月14日入冬以来辽宁第 1次大风雪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中尺度云团活动和物理量场的特征 ,揭示发生发展机制 ,为暴风雪天气提供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48.
不同尺度云团系统上下游的传播与1998年长江流域大暴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加密的卫星和雷达资料,对云团系统的传播和发展与1998年长江大暴雨的关联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热量和水汽的输送通道的重建以及青藏高原低涡向长江流域的传播是1998年7月长江流域大暴雨发生的重要背景条件,它们向下游输送和传播的形式有3种类型,即纬向型、西南型和混合型;而下游地区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连续生成及其不同形式的组合、发展则是过程降水异常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9.
50.
天气形势调整过程中连续暴雨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在分析了天气尺度背景及形成连续暴雨的物理量条件的基础上,找出连续三天暴雨的成因:由于大范围形势调整过程中同一低压系统在不同的环流形势配置下造成的,是天气形势调整过程中产生的,而不是通常概念上由于大范围环流形势稳定、有利降雨的系统得以持续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