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0篇
  免费   265篇
  国内免费   287篇
测绘学   113篇
大气科学   385篇
地球物理   131篇
地质学   717篇
海洋学   24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14篇
自然地理   22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针对吉林市铁合金厂排污口下游江水的污染情况,设计研究江段,分段、分层取样。通过野外与室内实验,分析研宄了江水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并对NH4^ 的纵向、横向、垂向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垂直方向污染物扩散可以瞬时完成,在极短的时间内基本能达到完全混合;在横向和纵向上,岸边排放污染物一般只在近岸扩散,污染范围一般也只在靠近排污口一带;随着离排污口距离增大,污染物浓度降低,横向变化率较纵向大。本研究为排污口的污染物控制与治理、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2.
青藏高原南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取得的丰硕成果,为进一步系统和深入地认识青藏高原地质作用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区域主要结合带和断裂带时空分布的查证取得重大进展,为进一步建立区域构造格架提供了基础资料;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高压麻粒岩的发现和大量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获得,为探讨藏南基底的形成机制、折返过程提供了新资料;一些地层及大量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和确定,为区域地层系统的建立、划分与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一些岩浆岩岩石类型的发现及大量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获得,为建立区域岩浆岩的时空格架和演化过程提供了新资料;重要不整合接触关系和沉积相的确定,为区域构造-岩相古地理恢复和沉积盆地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第四纪地质及新构造区调成果,为青藏高原隆升、环境演变和古大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人文古迹、生态环境、旅游地质等方面取得众多进展,为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古人类文化研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矿产资源调查取得众多新发现,为开展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提供了基础信息和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53.
龙思胜 《中国地震》2005,21(1):70-83
以《全国小震目录》(1965年1月1日~2002年lO月31日)和《四川地震台网快报目录》(2002年11月1日~2003年9月30日)为基础资料,研究了川滇地区地震活动性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并提出“单断裂强震区”和“多断裂强震区”概念。发现川滇地区主要单断裂强震区在发生一些强震之后,已经陆续进入地震平静时段,近期发生强震的能力明显减弱。与此同时,“滇西南”、“龙陵-腾冲”、“丽江-武定”地区分别在较短时段内发生多次强震,表明这几个多断裂强震区陆续进入活跃时段,成为1984年以来川滇地区的地震主体活动区域。多断裂强震区具有区内中小断裂汇集、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跃时段多次出现、在同一活跃时段内又具有活跃小段与小段间距的小段组合形式等特征。对已有的和可能新生的多断裂强震区进行早期判定,以及对活跃时段、小段组合进行动态跟踪,对于川滇地区地震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
《海洋世界》2011,(5):10
海洋能的利用,将充当现代海神的角色。瞬息万变的大海将演绎出另一番迷人姿态第一大亮点是,今后大连市海洋能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以沿海商务区为重点,供冷供热相结合,进一步扩大海水  相似文献   
55.
大别山北缘的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主体发育在北大别片麻岩之上,具有近水平左行剪切的运动学特征;剪切带自中心向外围依次发育超糜棱岩、糜棱岩、初糜棱岩、变形片麻岩(片岩)、围岩,发生变形的主要造岩矿物包括石英、长石、角闪石、云母等。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和矿物颗粒形态学优选方位统计显示,随着糜棱岩化程度的加强,主要造岩矿物平均粒径均呈递减变化;矿物长短轴所反映的应变均呈加强的趋势,矿物长轴与X的锐夹角皆逐渐变小;以90°为一个区间统计的矿物长轴定向显示,变形矿物的长轴在钝角区间(顺剪切方向)有优选,以15°为一个区间统计的矿物长轴定向显示,矿物定向存在一定对称性,即在锐夹角区的优选区间和钝夹角区的优选区间互为补角区间。此外,云母矿物的应变在不同样品中均显示最大,其次为石英、角闪石、长石;随着构造岩类型的不同,应变的变化趋势最明显的也是云母,其次为石英,角闪石和长石变化不明显;矿物长轴与X轴夹角的统计表明,云母、角闪石长轴与X轴锐夹角比石英、长石均偏小。矿物的变形还表明,指示剪切带剪切方式最明显的是云母类矿物,尤其是云母鱼构造,是判定运动方向的可靠标志,其次是角闪石,较之斜长石更易形成不对称残斑构造;综合矿物在剪切带中的含量和分布,结构特点,以及对剪切带应变反映的"灵敏性"等方面的因素,石英矿物最能表现剪切带的整体应变状态,是较为理想的应变标志矿物。上述结果表明不同矿物随变形环境的渐变,在粒径、应变、形态学优选等方面具有较统一的变化,即不同变形矿物在反映剪切带的剪切作用方式、应力—应变等特征时是较为一致的;同时不同矿物在上述变化中又表现出区别于其他矿物的各自特点,这反映了矿物自身的晶体结构、结晶形态、力学性质、变形习性等特性。所以,对于研究韧性剪切带而言,针对不同研究内容,要综合不同矿物的变形情况来选取合适的变形矿物及其变形组构来研究,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结果和更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6.
江苏盐城地区一次持续雾-霾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2013年12月上旬江苏盐城地区出现了一次历史罕见的持续重度雾-霾天气,利用盐城市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1°×1°)及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污染物浓度资料等,对此次过程的环流背景、气象要素、大气层结特征以及动力条件、污染情况等进行了综合性分析。结果发现:12月上旬中高层冷空气势力弱,以纬向环流为主;低层弱的水平风场为雾-霾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稳定的层结特征,近地面高强度的贴地逆温和持续较低的混合层高度是此次雾-霾天气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因素;边界层内弱正散度及负涡度是此次雾-霾天气得以维持发展的动力因子;通过后向轨迹分型和火点监测资料分析发现:污染物的长距离输送在此次重污染天气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最后,文中建立了能见度和PM_(2.5)浓度、相对湿度的非线性回归方程,对能见度的预报效果较好,为实际业务应用中雾-霾的预报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57.
复杂地形城市一般建立在山地、丘陵、沿海地带。复杂地形下的大气污染传输、扩散机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依据城市地形地貌将复杂地形归类为河谷地形、三面环山临海地形、盆地地形、马蹄型地形和峡口地形。结合国内外对这五类地形下城市污染物传输扩散及污染形成机制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复杂地形城市多尺度气流相互或交替作用的特点及其对污染传输扩散的影响,期望能够为其它复杂地形城市污染形成机制研究和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8.
无锡梅雨期湿沉降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艳  刘端阳  彭华青  周彬  赵兵 《气象科学》2016,36(4):547-555
利用2008—2014年梅雨期间酸雨观测资料及2014年6月16—27日降水个例加密采样资料,结合大气污染物资料分析了近7 a无锡梅雨期酸雨特征,研究降水过程中空气污染物、p H值、电导率的变化及降水对污染物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无锡市梅雨期酸雨年平均p H值呈现逐年递增趋势。降水过程中,颗粒物质量浓度显著降低;气体浓度变化受其自身日变化及排放源影响大于雨水的清除作用;样品的p H值、K值每个过程变化并不一致,K值变化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大致保持一致。降水、风对颗粒物质量浓度影响大于对气体浓度的影响。长时间连续降水时,降水对颗粒污染物的清除存在极限。小时雨量在0~0.5 mm时,降水对颗粒物浓度做负清除,其值反而略有增加;小时雨量在0.6~5.0 mm时,降水对颗粒物质量浓度做正清除;小时雨量达到5.1 mm及以上时,对PM_(2.5)和PM_(2.5-10)做正清除,对PM_(10)做负清除。降水对SO_2有稀释清除作用;对NO_2的稀释作用取决于其开始浓度值;对CO、O_3的清除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59.
依据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资料,开展了正常输水情况下串联明渠内可溶污染物浓度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数学归纳和统计分析方法,提出表征污染物输移扩散特征的峰值输移距离、污染带长度和峰值浓度的快速预测公式;通过示范工程验证了快速预测公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①串联明渠内,峰值输移距离随渠道流速减小而减小,并且污染带长度增加值随明渠内流速减小而减小,但是峰值浓度随明渠流速减小而增加;②快速预测公式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实测结果的误差均不到15%,证明了快速预测公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些研究结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突发可溶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警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0.
任鸿飞  杨家林  马彤真 《探矿工程》2018,45(10):115-118
通过对典型尾矿库土壤样品分析,利用重金属超标率、植物体BCF、污染因子的权重值筛选等通进行典型污染物识别,为开展尾矿库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