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82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122篇
自然地理   2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61.
姜俊杰 《地理教学》2021,(15):24-28
地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将以学生为主体的地理实验分为三个实践力水平,从低到高分别为学生真的能操作实验、学生真的能设计实验、学生真的能运用地理实验解决问题,进而探讨教师在其中的行为策略和实验设计原则,以期实现地理实践力的真实落地.  相似文献   
62.
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地缘战略:国家周边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兴起,围绕古典地缘战略理论的争论一度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激起有关“一带一路”是否是中国当前全球地缘战略的讨论。2019年新冠疫情叠加中美大脱钩使得中国适时调整和制定符合当前整体地缘环境态势的地缘战略迫在眉睫,这关系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能否实现。本文借鉴哲学中的主体间性概念重新解读了古典的地缘战略理论。在归纳总结古典地缘战略理论所具有的固有特征后,反驳了“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地缘战略的观点。借用古典地缘战略隐含的构建方式,在分析全球地缘环境、中美地缘关系和中国地缘环境后,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前中国的地缘战略——国家周边论。但是,我们应该承认,无论对中国还是对美国而言,继续围绕中国周边地区的对抗甚至全球尺度的冲突对于双方甚至全球都是不利的。中美必须走出过去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强国必霸的主体间性的共识,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实现中美互动实践的良性循环,以此结束当今世界的种种冲突,走向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3.
城镇化过程中,人口集疏是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根本动力。基于四普、五普、六普及2015年人口抽样数据,从多维视角分析京津冀地区近25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与集疏态势,研究发现:①京津冀地区人口总体分布仍呈西南稠密而东北稀疏格局,交通干线沿线人口地理集中度高;1990—2015年区县尺度上数量差异加剧,且在空间上存在强相关性:人口热点分布呈现以京、津和沿海区域为轴的“T”形结构,冷点区域则小幅扩张呈“C”形结构;②1990—2015年,京、津两市人口集疏空间表现出明显圈层特性,且人口扩散表现“核心-边缘”特性;河北各市人口集中在市辖区,且其周边区县人口流失程度呈阶段性加重。③综合城市规模等级与行政等级视角,城市规模与行政等级挂钩,城市行政等级越高其人口规模越大,人口集聚能力越强;主体功能分区视角下,开发区人口份额在提高,生态功能区人口份额在下降;京津冀地区人口集疏空间在2010年后发生转变,向沿海地区集聚趋势突出,表现出显著临海性。  相似文献   
64.
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与新特征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及全球变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Landsat 8 OLI、GF-2等遥感图像和人机交互解译方法,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实现了中国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年变化率等指标,从全国和分区角度揭示了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10-2015年中国建设用地面积共增加24.6×103 km2,耕地面积共减少4.9×103 km2,林草用地面积共减少16.4×103 km2。2010-2015年与2000-2010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但分区变化呈现新的特征。东部建设用地持续扩张和耕地面积减少,变化速率有所下降;中部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增加;西部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加速,耕地面积增速进一步加快,林草面积减少速率增加;东北地区建设用地扩展持续缓慢,耕地面积稳中有升,水旱田转换突出,林草面积略有下降。从“十二五”期间国家实施的主体功能区布局来看,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国土空间格局管控要求基本吻合;中部和西部地区则面临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相关土地利用类型实现有效保护的严峻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有效管控。  相似文献   
65.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和国家《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规程》的总体要求,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分析技术和手段,以及专家咨询等方法,对全省的国土空间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提出主体功能区试划方案,进而为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66.
以《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图集》的数据处理、内容结构设计、地图设计与制作工艺等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为例,探讨了此类反映总体规划、区域划分类地图(集)的设计特点与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7.
集体建设用地是农村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农民建造住宅的物质保障,也是农村发展非农经济以及兴建乡村公共设施和兴办乡村公益事业的基本物质要素。集体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对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法律意义上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主要是指法定主体依法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后将该使用权以一定方式进行处分,使其主体发生变化。其流转行为主要在土地二级市场进行,实质上是使用权主体的变动。  相似文献   
68.
69.
赵小双 《地球》2019,(6):40-45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5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70.
郭文 《地理科学》2024,(2):288-296
在传统观念中,非人类能动性及其在空间意义生产中的价值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承认,随着“后人类主体”思想和地理学“重返唯物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对非人与人关系能动性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将非人与人定义为“行动元”比“行动者”更加科学。研究提出“非人与人关系能动性–空间叠写–意义生产”命题和假设,并结合大学校园微观地理空间,通过3组时间镜头进行了观察分析,认为非人具有重要的能动性,非人与人关系能动性实践在空间叠写过程中,通过双方情感的相互性和流动性,使人们产生了地理想象和地方意象,建构了空间关系和地方认同,塑造了恋地情结和社会责任感。非人与人关系能动性价值认知转换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其实践知识也比传统文化隐喻知识更具有科学性,通过他者导向的地方性形成机制对既往研究具有延伸意义。未来应重视非人与人关系能动性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力量。研究对坚守自然–人类能动协同主义、教育能动性实践主体的边界拓展以及非人与人关系能动性在国家社会转型时期的人地和谐实践具有借鉴意义与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