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64篇 |
免费 | 2289篇 |
国内免费 | 287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97篇 |
大气科学 | 4785篇 |
地球物理 | 2625篇 |
地质学 | 3427篇 |
海洋学 | 2267篇 |
天文学 | 182篇 |
综合类 | 920篇 |
自然地理 | 27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7篇 |
2023年 | 469篇 |
2022年 | 590篇 |
2021年 | 645篇 |
2020年 | 532篇 |
2019年 | 576篇 |
2018年 | 457篇 |
2017年 | 497篇 |
2016年 | 503篇 |
2015年 | 529篇 |
2014年 | 880篇 |
2013年 | 721篇 |
2012年 | 765篇 |
2011年 | 745篇 |
2010年 | 715篇 |
2009年 | 827篇 |
2008年 | 816篇 |
2007年 | 766篇 |
2006年 | 675篇 |
2005年 | 641篇 |
2004年 | 516篇 |
2003年 | 554篇 |
2002年 | 529篇 |
2001年 | 450篇 |
2000年 | 356篇 |
1999年 | 358篇 |
1998年 | 407篇 |
1997年 | 427篇 |
1996年 | 344篇 |
1995年 | 300篇 |
1994年 | 300篇 |
1993年 | 189篇 |
1992年 | 248篇 |
1991年 | 230篇 |
1990年 | 140篇 |
1989年 | 90篇 |
1988年 | 26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10篇 |
1975年 | 10篇 |
1965年 | 6篇 |
196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正> 汶东盆地位于中朝准地台鲁西断隆汶蒙坳陷中部,其东有蒙阴盆地,西为大汶口盆地。汶东盆地北与莲花山断裂为界,与新甫山隆起相隔,南邻东平-蒙山隆起。盆地面积约400km~2。其中主要分布下第三系汶口组。以蒙山断层为界,盆地可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次级盆地主要受北西向蒙山断层及近东西向颜谢断层控制。朱家庄自然硫矿床即在其中。该区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一、岩石类型及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12.
213.
214.
黄土剖面中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定量分析与气候干湿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为了了解黄土剖面中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分布特征,文章采用对铁氧化物矿物灵敏的漫反射光谱法(DRS),开展了赤铁矿和针铁矿的鉴定和测定研究,提出了定量分析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的DRS新方法.选择天然典型黄土和古土壤样品,首先采用柠檬酸盐-重碳酸盐-连二亚硫酸盐(CBD)方法去除其中成壤成因的铁氧化物矿物,以其为基体配制含不同赤铁矿和针铁矿的系列标样,然后进行DRS测试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测定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的校准方程并加以检验.利用DRS方法,分析了多个黄土剖面的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发现黄土-古土壤剖面的赤铁矿/针铁矿比值可作为东亚季风干/湿变化的敏感指标.该比值较高时反映了干燥土壤环境,而较低时指示了潮湿土壤环境.对灵台和洛川剖面中赤铁矿/针铁矿比值的分析,初步揭示了2.6Ma年以来黄土高原东亚季风阶段性变强的特征. 相似文献
215.
水文模型与陆面模式耦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水文模型与陆面模式耦合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如何实现分布式水文模型与陆面过程模式的双向耦合,并将其有机嵌入大气模式中,是未来大气环流模式(GCM)和区域气候模式(RCM)发展和完善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简单介绍陆面过程模式和水文模型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水文模型和陆面过程耦合研究的国内外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模式耦合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和未来工作的研究要点.最后,探讨了分布式水文模型与陆面模式耦合在全球变化研究框架中的地位与意义,并展望了陆面水文过程发展的主流趋势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16.
217.
利用完备经验模态分解方法(CEEMD)对我国沿海地区6个GNSS基准站(2010—2018)的高程时序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结果表明:CEEMD在高程时间序列分析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准确分解出各GNSS站高程时序中存在的周、月、季节、年等变化周期项,其中周年运动是主要贡献项,各站高程时间序列的短周期变化与潮汐变化周期具有密切关联性;沿海GNSS站的地面沉降既具有区域的一致性,又存在区域间差异性,其中D区DBJO、DZJJ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N区NZUH、NWZU站呈下降趋势,B区的BZMW呈上升趋势,而同海区的BLHT站则呈显著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18.
提出一种基于结构自适应特征的城区宽基线影像特征点匹配方法。首先,对影像提取点特征和直线特征,挖掘点特征与其邻域内直线特征之间的几何关系,构建结构自适应的特征区域和特征描述符,并通过双向匹配策略获得初始匹配结果。然后,基于初匹配结果估计影像基础矩阵,构建核线约束的结构自适应特征匹配算法进行二次匹配。最后,将已匹配特征作为控制基础设计匹配扩展算法,进一步增加匹配点数量。本文方法以特征点邻域几何结构为出发点,构建自适应的特征区域,能够在显著的影像视角变化下,为同名特征点提取影像内容一致的特征区域,进而获得相似的特征描述符。试验结果证明,与传统算法相比,本文方法在城区宽基线影像上能够同时获得更多的正确匹配特征和更高的匹配正确率。 相似文献
219.
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年际变化对降水季节内振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 1982—1992年期间的日平均 MSU(Spencer, 1993)海洋降水和 5天平均的CMAP(Xie& Arkin, 1997)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MJO)的年际变化特征。在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年际变化的正常年份(1982—83年, 1986—88年, 1991—92年),均有明显的MJO信号传到日界线以东并在中、东太平洋维持数月。热带MJO活动强度的年际变化与局地SST的变化存在正相关。中、东太平洋降水的季节内振荡的年际变化与热带太平洋SST的最强正相关在Nino3区附近。以观测SST场强迫CCM3大气模式的数值试验基本上真实地再现了11年期间热带太平洋降水季节内振荡的年际变化总趋势,但模拟季节内振荡的强度较观测平均偏弱。对比分别采用周平均和月平均SST强迫场的积分结果,发现在中、东太平洋,二个积分模拟的降水季节内振荡强度的年际变化接近并且趋势与观测基本一致,而在西太平洋二个积分的模拟结果差别较大。这表明在热带中、东太平洋,SST强迫的年际变化对MJO强度的变化有强的制约。而在MJO总体活跃的热带西太平洋,SST强迫场的季节变化对模拟MJO活动也有较大影响。CCM3模拟 相似文献
220.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2006—2008年夏季降水时空分布和日变化特征进行了高分辨(水平分辨率为12 km)数值模拟研究。与TRMM卫星观测相比,WRF较好地抓住了高原降水的时空分布,成功模拟出了高原夏季降水日变化的主要特征。WRF模拟与TRMM观测的夏季高原降水都由北向南递增,降水量和降水频率在高原的南坡最强,模拟值分别达到11 mm/d和30%,其次是四川盆地。从降水日变化看,WRF模拟和TRMM观测结果都表明夏季高原中部每小时降水量最大值和降水频率最高值主要出现在下午至傍晚,而高原周边地区则多出现在夜间至黎明。模式物理场的分析指出,高原下垫面显著的昼夜热力差异及高原与周边地区存在的热力差异是产生高原降水日变化的主要原因,而高原南坡的降水日变化与山谷风等局地地形强迫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