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95篇 |
免费 | 413篇 |
国内免费 | 96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篇 |
大气科学 | 2465篇 |
地球物理 | 39篇 |
地质学 | 25篇 |
海洋学 | 254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37篇 |
自然地理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64篇 |
2022年 | 69篇 |
2021年 | 86篇 |
2020年 | 87篇 |
2019年 | 99篇 |
2018年 | 73篇 |
2017年 | 73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71篇 |
2014年 | 118篇 |
2013年 | 119篇 |
2012年 | 113篇 |
2011年 | 117篇 |
2010年 | 129篇 |
2009年 | 111篇 |
2008年 | 98篇 |
2007年 | 133篇 |
2006年 | 129篇 |
2005年 | 150篇 |
2004年 | 116篇 |
2003年 | 123篇 |
2002年 | 95篇 |
2001年 | 73篇 |
2000年 | 68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61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43篇 |
1995年 | 53篇 |
1994年 | 64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2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通过对河南省中尺度天气图的分析,指出波状低云触发中尺度暴雨系统的作用是:①造成边界层层结稳定度的中、小尺度不均匀;②释放凝结潜热,使地面受热不匀。两者结合形成热力浮升并激发重力液,使中尺度垂直上升运动加速、地面上形成中尺度辐合流场和低压系统。 相似文献
142.
利用GMS卫星红外云图资料,分析了2002年6月18-20日我省中北部地区连续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并对其发生的环境条件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143.
2018年4月21日华北南部发生了一次主观预报量级偏小的大范围春季暴雨,利用多种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大气再分析数据以及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对引发暴雨的大尺度和中尺度天气过程以及造成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后门冷锋是造成该次暴雨的大尺度天气系统。受太行山脉影响,锋面由西段南北方向和东段东西方向的两段组成,冷空气集中于1.5 km以下,伴随锋面后部东北风的增强,锋面南移、太行山东侧冷空气堆增高、强度增大;暴雨由与锋面有关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和维持发生于后门冷锋附近且伴随锋生过程,位于沿后门冷锋爬升的暖空气前部水平风速辐合中心,其快速发展和对流中心的南移伴随锋面后部东北风增强所带来的锋面南移、冷空气堆增高;基于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的动量收支计算表明,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中对流中心产生的上升运动主要由垂直气压梯度力和浮力项的合力项贡献,该合力项的大值区分布于沿锋面爬升的暖湿气流前沿具有较大的水平相当位温梯度区附近,这解释了伴随锋面增强南移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对流中心南移这一现象。以上结果揭示了导致华北春季暴雨的这次后门冷锋和中尺度... 相似文献
144.
梅雨期西南低涡的东移发展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加强有密切关系,作者采用中尺度模式对一次西南低涡及其伴随低空急流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长江中下游大巴山地区低空急流先于西南涡东移发展;西南低涡及低空急流的生成发展在开始阶段与中层(400 hPa)的弱辐散密切相关;南风分量在西南低空急流的演变发展过程中起着更为主动的作用;南风分量增大中心位于南风分量中心的前方,促使南风分量中心东移;南风分量的动量方程收支分析表明水平平流项和产生项是促使南风分量变化的主要作用项,水平平流项和垂直平流项大部分相互抵消,科里奥利项的作用不可忽视,而其他项的值较小,在个别阶段和地区行星边界层项的作用在低层也较大. 相似文献
145.
通过对2008年4月20日汕头市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进行分析,着重讨论汕头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在这次暴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分析表明:低空急流和逆风区是此次暴雨的重要特征。“浣熊”减弱后的低压环流受高空槽的引导向东移动,3股低空急流在粤东沿海辐合,为强降水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和上升运动;雨团的移动受700hPa气流引导;强降水区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为40~55dBz,强降水出现在850hPa暖式切变过境阶段;风向的辐合为维持强降水起到重要作用,汕头强降水出现之前,上游地区在速度场上出现中小尺度逆风区。 相似文献
146.
采用不同样本集合同化地面观测对一次飑线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夏季黄淮地区一次飑线过程,利用WRF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模式及其Hybrid ETKF-3DVAR同化系统,考察不同生成方案的样本对同化地面观测的影响。集合样本创建方式包括3类:扰动初始背景场的方案 (RCV)、使用不同的物理参数化方案 (PPMP) 以及前两者集成方案 (BLE)。基于增量场分析,同化地面观测主要调整850 hPa以下水平风和水汽混合比的空间结构,其中RCV方案侧重于改变水平风的空间分布,PPMP方案侧重于改变水汽混合比的空间结构,BLE方案兼具二者特征。同化地面观测可以间接改善6 h降水预报,其中PPMP试验的降水预报最好,尤其是对降水位置和强度的预报。对比雷达回波观测,RCV试验和BLE试验对弓状回波模拟得较好,BLE试验的模拟较多体现RCV特征。PPMP试验和RCV试验还可改变冷池的位置和强度,同时影响飑线出现和消亡时间,相对而言,PPMP试验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7.
148.
利用1996-2010年逐时红外云顶亮温(TBB)数据,对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和东亚地区暖季(3-9月)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进行了普查,获得MCSs各项特征数据集;结合CMORPH降水资料对MCSs降水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对高原和东亚地区的MCSs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是东亚地区MCSs高频发生区域,高原MCSs的平均发生频次远高于东亚25°N以北地区,是东亚25°N以北地区唯一的MCSs活动高频区.高原腹地是高原地区MCSs发生的高频区,在31°N,88°E附近MCSs的发生频次最高.(2)高原地区 MCSs分布有明显的月际变化,春季主要出现在高原北部,夏季主要出现在高原中东部和南部.高原地区MCSs的月际变化特征与东亚地区基本一致,东亚夏季风是其月际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3)高原地区MCSs存在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特征,但春、夏季日变化特征略有不同,高原MCSs的日变化较东亚地区更为显著.(4)高原地区MCSs的降水频次为5.6%,降水贡献率为10.1%,最大降水频次为12%,最大降水贡献率为27%;与东亚地区相比,高原的MCSs降水偏小.(5)高原地区的MCSs大多为向东移动且移速缓慢以及短生命史的MβCS,平均生命史为4.6h,平均面积约为11.2×10-1km2,平均移速为31.5 km·h-1,东移的MCSs占59.4%;与整个东亚地区的MCSs相比,高原的MCSs面积和尺度都较小,生命史略短且移速慢,云顶平均TBB和平均最低TBB均偏高. 相似文献
149.
IMPACTS OF TWO TROPICAL CYCLONES EXPERIENCING EXTRATROPICAL TRANSITION DURING NORTHWARD PROGRESSIONON THE RAINFALL OF LIAODONG PENINSUL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Both of Typhoon Winnie (9711) and Matsa (0509) underwent an extratropical transition (ET)process when they moved northward after landfall and affected Liaodong Peninsula. However, Matsaproduced half as much rainfall as Winnie, although it struck Liaodong Peninsula directly while Winniepassed through the Bohai Sea.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ET processes and the precipitation over LiaodongPeninsula are examin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recipit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Winnie and Matsa was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westerly systems and typhoons during their ET processes.Winnie was captured by the upper westerly trough and then coupled with it when moving to themid-latitudes, and the positive anomaly of 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 (MPV) was transported downward fromthe upper troposphere over the remnant circulation of the tropical cyclone (TC). It was favorable to theinteraction between tropical warm and wet air and westerly cold air, causing convective cloud clusters toform and develop. The rain belt composed of several meso-β cloud clusters over the Liaodong Peninsula,resulting in heavy rainfall. On the other hand, Matsa did not couple with any upper trough during its ETprocess and the positive anomaly of MPV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its downward transfer were weak.Only one meso-β cloud cluster occurred in Matsa’s rain belt during its ET process that tended to lessenrainfall over Liaodong Peninsula. 相似文献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