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72篇 |
免费 | 2097篇 |
国内免费 | 319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12篇 |
大气科学 | 359篇 |
地球物理 | 1817篇 |
地质学 | 10458篇 |
海洋学 | 647篇 |
天文学 | 48篇 |
综合类 | 744篇 |
自然地理 | 4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5篇 |
2023年 | 328篇 |
2022年 | 447篇 |
2021年 | 425篇 |
2020年 | 401篇 |
2019年 | 449篇 |
2018年 | 323篇 |
2017年 | 331篇 |
2016年 | 358篇 |
2015年 | 392篇 |
2014年 | 578篇 |
2013年 | 477篇 |
2012年 | 525篇 |
2011年 | 618篇 |
2010年 | 493篇 |
2009年 | 549篇 |
2008年 | 505篇 |
2007年 | 454篇 |
2006年 | 486篇 |
2005年 | 450篇 |
2004年 | 476篇 |
2003年 | 403篇 |
2002年 | 448篇 |
2001年 | 492篇 |
2000年 | 386篇 |
1999年 | 450篇 |
1998年 | 429篇 |
1997年 | 424篇 |
1996年 | 373篇 |
1995年 | 369篇 |
1994年 | 341篇 |
1993年 | 318篇 |
1992年 | 325篇 |
1991年 | 279篇 |
1990年 | 252篇 |
1989年 | 153篇 |
1988年 | 59篇 |
1987年 | 42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5篇 |
1965年 | 5篇 |
1964年 | 6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在平硐洞壁声波测量、全硐段结构面精测工作的基础上,以国标为基本依据,对水电工程岩体风化带定量划分进行了研究,除规范规定的波速比指标外,提出了其它两种定量指标:单元面积节理数和锈染裂隙占有率,并结合某电站坝址区岩体地质环境和风化的总体特征,制定了指标利用原则及划分标准,最后对该水电站坝址区一条剖面上各平硐风化带进行了综合划分。 相似文献
282.
龙门山飞仙关断层传播褶皱磁组构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沿龙门山南段冲断前锋带飞仙关断层传播褶铍剖面钻取了270个磁组构定向岩芯样品,对其进行了磁性矿物与磁组构分析。通过等温剩磁和三轴热退磁实验确定了样品中的主要载磁矿物为赤铁矿。磁组构测试结果显示27个采样点的磁组构为中间组构与构造组构两种类型。通过对各点磁组构特征及各项磁组构参数进行详细分析,再结合断层传播褶皱运动学模型,得出断层传播褶皱形成过程中岩石应变及磁组构演化:断层扩展前的平行层缩短作用把原始的沉积组构改造成为中问组构;在断层扩展过程中,两翼地层的旋转抬升产生的简单剪切作用对地层磁化率各向异性产生影响,使得校正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j值局部升高,以及在剪切变形强烈的区域形成构造磁组构。 相似文献
283.
284.
285.
286.
深海脉冲传播多途效应显著,直达波受海洋环境影响较大。基于南海某海域深水试验数据,采用Butterworth带通滤波器识别目标信号,进而分析近、中、远距离处VLA接收到的信号特征,并根据射线理论解释多途效应、直达波特征规律。结果表明:近距离目标信号可分为直达波及两次海底反射波;中距离可分为直达波与三次海底反射波;远距离目标信号弱,反射波特征不明显。其中,直达波声强显著低于第一次海底反射波,受夏季海面波导的影响,近表层深度处的直达波强度最大;50~200m深度层在强跃层控制下,声线向下弯曲,直达波信号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弱;随传播距离增加,直达波逐渐减弱消失。 相似文献
287.
为实现水声传播损失高效准确计算,以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基于南海某深水海域水声调查数据研究改进拖曳声源深海传播损失算法。首先,对信号时间序列分析发现:深海多途传播结构显著,可分为直达波、第一二次海底反射波,信号幅度逐渐减小,海面反射波与直达波重叠;目标信号中心频率产生多普勒频移,与声源拖曳速度对应较好;"单频"正弦信号并非单一频点上的声信号,为一窄带功率谱,谱峰对应信号中心频率。进而,从信号识别及多途效应处理两方面对算法进行改进:基于功率谱频带分布,设计Butterworth滤波器带通截止频率,从频域上滤除噪声信号;依据环境噪声电压幅值,制定其判定标准,从时域剔除与目标信号同频带噪声信号。算法改进后可较好适应低信噪比环境下多途拖曳声源信号能量计算,快速高精度得到传损失数据。 相似文献
288.
289.
南岭西段花山-姑婆山侵入岩带锆石U-Pb年龄格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花山-姑婆山侵入岩带位于南岭西段,由牛庙、同安、花山、金子岭、乌羊山和姑婆山等岩体所组成,10个锆石样品的 SHRIMP U-Pb 法、LA-ICP-MS 法和熔融法定年结果显示,该带中主要的闪长质和花岗质岩体侵位于160~163Ma 这一狭窄的时间范围内,表明中—晚侏罗世之交是本区岩浆活动的高峰时期,它们在时间上、空间上、物质来源上、构造背景上和成因机制上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姑婆山里松花岗岩与其中暗色包体结晶年龄的一致性,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否定了暗色包体是浅部围岩捕虏体或深部熔融残留体的可能性,并为它们的岩浆混合成因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具有充分分异演化特征的新路晚阶段细粒花岗岩小岩体中锆石的 U-Pb 年龄值为151Ma,比主体花岗岩大约晚10Ma,它可能反映了本区主体花岗岩岩浆房分离结晶和演化的时间跨度。桂岭和大宁岩体侵位于加里东晚期。 相似文献
290.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二叠纪-白垩纪的火山活动(Ⅰ):分布特点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野外实地考察和追索的基础上,详细厘定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的地层系统中,从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共有11个层位含规模不等的火山岩,它们以透镜体、薄夹层或以块状玄武岩、玄武质安山岩等形式产出于不同地层系统中;从二叠纪→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侏罗纪和白垩纪,具有由西向东、从南→北→南→北的迁移规律。这些火山活动的发现和厘定,对填补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火山岩研究的空白,了解陆下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新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演化都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