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8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358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923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162篇
海洋学   147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9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2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郑峰 《气象科学》2006,26(3):323-327
利用NCEP 1x1再分析资料诊断2001年8月3~4日发生在浙南闽北的东风波及其诱生中尺度低涡的暴雨过程。根据螺旋度(Helicity)分析了过程中的暴雨演变以及雁荡山脉[1]诱生中尺度低涡发生发展的原因。同时,利用中尺度有限区域模式MM5V2对该东风波诱生中尺度低涡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螺旋度大值中心和锋区的强度和位置的演变较好反映了暴雨落区和中尺度低涡的诱生、移动。螺旋度的时空演变对暴雨发生有很好的预示意义,高、低层螺旋度的低层正值辐合与高层负值辐散的配置是引起降水的重要机制;螺旋度计算较中尺度模式诱生低涡的初生位置、路径预报准确率高,两者集成可以提高诱生低涡的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92.
用1980年以来25年绥化市初冬和春季(4 ̄5月)的气温、降水、500hPa高度场资料,对初冬气候异常偏暖,植物二次发育,次年春季发生倒春寒天气的奇异现象进行分析,特别对2004年初冬和2005年春季发生的偏暖气候和春后期低温阴雨天气作了总结。讨论初冬异常偏暖的特点与倒春寒天气的关系,试求今后这类天气气候预测着眼点。  相似文献   
93.
能量平衡原理是遥感反演地表通量,波文比法计算地表通量的基础.但大量的观测数据表明,多数情况下,非均匀地表的地表能量是不闭合的,一方面是由于观测仪器的误差及各参量观测尺度差异造成的,更重要的则是由地表不均质性引起的水平平流效应导致的.因此,定量的估算水平平流效应对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以地表可供能量差、水分状况差异、风速和垂直空气温度梯度四个参数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遥感信息的水平平流通量观测影响纠正模型,其中引入了像元尺度与风浪区长度的关系.文章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了模型中各参数对平流估算结果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水平平流的尺度效应问题.进一步,在地表实验数据的支撑下,给出了在农田下垫面情况下模型的验证结果.结果表明模型估算的能量变化率与实测的能量变化率有较好的相关性,经过纠正后的能量闭合状况有很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94.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下北京区域性暴雨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北京地区大降水(≥25 mm/d)天气有72%出现在7~8月份,其中直接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影响的大降水占46%,它们主要产生在西风槽与副高相互作用的天气形势下。通过对该类暴雨的典型个例分析表明,由于受副高的影响,对流层低层副高南面的偏东气流将海上充沛的水汽输送到大陆,并折向北与偏北气流相遇,汇集在北京附近。同时,副高西北边缘与西风槽之间形成较强的能量锋区,该锋区南面的高温高湿气团蕴藏了较深厚的湿有效位能,在湿位涡的斜压项作用下转化为动能,倾斜垂直涡度发展激发了强烈的上升运动。在斜压扰动作用下,对流层中层差动涡度平流和副高西侧的暖平流破坏了北京及邻近区域的准地转平衡,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共同作用激发了次级环流,该处的上升运动得到加强。暴雨就是产生在强的能量锋附近低层气旋性涡度发展、高层辐散显著的地方。此外,副高西侧低层的暖湿气流北上,较强的差动假相当位温平流促使大气层结向对流不稳定发展,这对于暴雨局地的再增强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由此,形成对该类暴雨天气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95.
陈静  张永才 《气象》2007,33(S1):71-75
2007年3月2—3曰鄂尔多斯市出现暴雪天气。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是有气象资料以来所罕见。在天气图上主要表现为北槽南涡,东高西低,具有夏季降水特征,冷暖空气在鄂尔多斯市交绥且维持时间达24小时。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表现为降水前后3个时段具有明显特征,降水前涡旋云系完全形成,雷达上只有零星回波,强度为20dBz,垂直风切变随高度变化无序;降水主要阶段,涡旋云系第一象限的中低云控制鄂尔多斯市,雷达回波连成片,强度为25dBz,且有一中心强度为55dBz的强回波中心,垂直风切变随高度变化有序,风速加大,冷暖平流明显,回波顶高度3?8km,并出现了牛眼回波;之后,降水减弱消失,暴雪天气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96.
王筱敏  王坚 《探矿工程》2007,34(4):36-37
为在岩心钻进中实现不停钻倒杆,研究了双卡盘接力给进装置,应用到XY-4型钻机上。结构简单,夹持可靠,操作灵活,可实现钻进中不停钻倒杆。  相似文献   
97.
利用临沂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C)观测资料和 MM5 模式产品及 Micaps 常规资料,具体分析了2005年9月20日和2006年7月3日发生在临沂市的冷式和暖式切变线暴雨到大暴雨过程的异同.分析表明两种切变线暴雨雷达回波都表现为和切变线走向一致的积层混合云降水云系,有较大范围,长度远大于宽度,对应于切变线成带絮状回波,最大回波强度相同,移速慢等特点.由于冷、暖式切变线结构上存在差异,冷式切变线暴雨低层有明显的东北气流冷垫,物理量场由低到高向北倾斜,加强了其动力上升运动;水汽输送依赖于对流层中层的西南急流,雨强的增大和高空急流的向下发展有关系.暖式切变线物理量场呈垂直分布,高低空配置利于上升运动维持,暴雨的水汽输送不仅依赖于对流层中层的西南急流,还依赖于低空西南急流,雨强的增大和中高空急流风速辐合中心的建立有关.结构的不同表现在雷达回波上不同特点为冷式切变线强回波单体或短带位于切变线南侧,而暖式切变线强回波单体或短带基本位于切变线雨带的中间.  相似文献   
98.
张灿  褚昭利  周丹 《山东气象》2007,27(4):21-23
对2006年7月27日威海地区出现的区域性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倒槽在半岛地区维持、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与西风短槽移入所造成的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大暴雨过程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
台风海棠远距离暴雨中尺度系统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常规探空、加密地面资料、卫星云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对2005年7月22日台风海棠倒槽形成的大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北伸倒槽与西风带弱冷空气结合造成了这次大暴雨过程,是典型的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过程。(2)倒槽东侧东南低空急流从低纬海上为大暴雨区输送了丰富的热量和水汽,同时,在它的左前方成为强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的源地。(3)高层反气旋的增强,加强了高空的抽气效应,使辐合上升加强,暴雨增幅。(4)卫星云图上,团状的、密实的强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是造成短时强暴雨的直接原因。(5)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场上,多条中尺度回波带的汇合使回波增强,暴雨增幅。(6)暴雨发生期间,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表现明显的水平风场的非均匀性,表现为中低层大范围强辐合风场;风向的垂直方向不连续性,主要表现在风的垂直切变大,风的垂直切变可以为对流云的发展提供动能,有利于大雷暴云的发展和暴雨的形成;逆风区多次出现在风速较大的入流区中并做气旋性旋转北上与正速度区合并,逆风区附近及所经途中出现强回波,暴雨增幅。  相似文献   
100.
对2005年9月18—19日发生在山东省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由850hPa暖切变线北上引发的,暴雨主要产生在暖切变线强盛时期和转为冷槽时的变性阶段。西风带小高压在鲁北地区的滞留对稳定和延长暖切变线对暴雨区的影响时间起了关键作用。高空急流与低空较强西南气流的有利配置为暴雨区的对流运动提供了大尺度环境场。0516号台风和副高西北侧的两支偏南气流结合,为暴雨区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500hPa短波槽和850hPa湿静力能量锋是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的主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