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3篇
  免费   367篇
  国内免费   548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600篇
地球物理   189篇
地质学   894篇
海洋学   170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57篇
自然地理   21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3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5年   2篇
  1943年   3篇
  1941年   4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辽东早元古宙裂谷及其蛇绿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对辽宁东部早元古宙地层及大地构造进行讨论。辽宁东部早元古宙地层呈现的东大西小分布特点,是由地幔上涌作用所形成的三叉裂谷构造决定的,是可以与大洋中脊型的蛇绿岩套对比的。  相似文献   
992.
沈国春 《福建地质》2010,29(1):59-63
在福建东部海域16个海湾采集了近海生物鱼、虾、贝壳、藻4大类26小类128个样品,用ICP-MS法测定15种稀土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轻、重稀土元素存在较大的分镏作用,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即轻稀土元素的生物学效应更为明显,鱼类等近海生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总体上与海水和世界页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接近。稀土元素沿福建东部海域食物链的迁移传递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生物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993.
台湾东部海域地震频繁发生,为了改善台湾现有的预警系统,并争取地震袭击前宝贵的避难时间,台湾气象局计划建设台湾首座海底地震台站.该地震台站预计2011年建成,届时,地震预警时间将比现在提前10 S,海啸预警时间提前10 min.  相似文献   
994.
文章在阐述青海东部地区主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依据矿区废尾矿随意堆放、河道堵塞、土地资源挖损与破坏等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特点,本着"宜林则林、宜地则地、综合治理、持续利用"的原则,针对青海东部地区人多地少、适宜农作物生长等自然环境特征,提出复坑平整、疏浚河道、回填表土、配套水利、植树绿化等综合治理措施,借以消除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以期达到有效恢复矿山地质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5.
海相碳酸盐成岩蚀变及其对海水信息保存程度的认识与评估在古海洋学和沉积地质学等学科领域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尤其对于沉积地球化学和化学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笔者通过对四川东部华蓥山仰天窝剖面三叠系海相碳酸盐岩样品的微观组构观察、阴极发光和微量元素等分析表明,大多数的样品保留了较好的原始沉积组构,具有极弱和弱的阴极发光强度、较低的Mn含量和较高的Sr含量,同时也具有较小的Mn/Sr值。只有6个样品被认为遭受了较大的成岩蚀变而对海水信息的保存程度较差,需要被剔除,而大多数的样品只遭受了较小的成岩蚀变作用,较好地保留了当时海水的信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海水。  相似文献   
996.
内蒙古东部位于欧亚草原带东端,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但目前对这里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还缺乏系统的整体性研究.文章根据已有的考古资料、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研究结果与具体的实地考察,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内蒙东部地理环境特征与人类活动遗址时空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1)从气候环境的角度上看,全新世的湿度呈从...  相似文献   
997.
基于2019年4月、7月、10月、12月渤黄海共享航次取得山东半岛东部近岸H01和H02站位多个季节沉积物样品,通过低本底γ能谱仪分析得到其表层沉积物放射性核素7Be、210Pbex、228Thex和137Cs活度数据.结果 表明,短半衰期核素7Be、228Thex与长半衰期核素210Pbex、137Cs在同一站位的季...  相似文献   
998.
Rain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series in Qianliyan Island (southern Yellow Sea) and Shengsi Archipelago (East China Sea) between May 2000 and May 2002, chemical analysis for pH values,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Cu, Pb, Zn and Cd) and nutrients (NH4^-, NO3^-, PO43^-, SiO32^-) were performed.Results indicate that concentrations of most of the heavy metals and nutrients in rainwater show clear seasonal variation, i.e. high level in winter and low level in summer. Regionally, concentrations are higher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than in the East China Sea, but the annual input of heavy metals into oceans by wet deposition is similar in both stations. However, the input of nutrients by wet deposi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is 2-3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In individual, Pb and PO4^3- are input to the sea mainly by dry deposition; whereas Cu, Zn, Cd and N compounds are input dominantly by wet deposition, the N/P ratios in the rainwater from two stations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seawater, showing a significant impact of atmospheric wet deposition on marine production and biogeochemical circulation of nutrients in these sea regions.  相似文献   
999.
根据我国东部地区(110°E以东)160个观测站100多a的降水资料对我国东部地区包括华北地区、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等100多a的降水变化趋势和降水极端偏多和极端偏少年份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计算z指数,实现旱涝面积转化,分析我国东部100多a来的旱、涝范围变化和极端旱、涝年份的分布。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100多a的降水极端偏多年份随时间分布比较均匀,其间隔在20~40a间。降水极端偏少年份在减少。降水量的变化存在着大约40—50a的震荡周期。夏季降水增加明显,秋季降水下降明显。长江流域的年降水量和我国东部年降水量趋势保持较好的一致性,说明长江流域的降水对我国东部降水的贡献显著,华南区域的降水起次要作用。我国东部近100a来雨涝范围和干旱范围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减趋势,但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振动。我国东部干旱覆盖面积最大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30年代以前,1969年以后变化趋势不明显。东北和华北极端干旱年份大都出现在1940年以前,长江流域和华南的极端干旱年份则随时间分布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1000.
北太平洋东部风暴轴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ERA-40),以500 hPa位势高度滤波方差为代表,对1957年12月~2001年11月期间44年528个月北太平洋区域(30°N~60°N,120°E~120°W)月平均风暴轴的多中心数目和最强中心位置进行了客观统计,在此基础上,对北太平洋区域进行了分区,通过对比各区域风暴轴的时间演变和结构变化,重点揭示了北太平洋东部地区风暴轴的时空演变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逐月来看,北太平洋风暴轴“多中心”现象普遍存在,概率高达94.7%,最典型的分布呈2~3个中心分布;从季节上来看,春季是“多中心”现象最容易出现的季节,秋季和冬季相对较少,而4个及以上的“多中心”现象则更容易出现在夏季.(2)若把最强中心出现在160°W以东地区的北太平洋风暴轴定义为东部型风暴轴,那么从月份上来看,7月相对最容易出现东部型风暴轴,1月和2月最难;从季节上来看,夏季相对最容易出现东部型风暴轴,冬季最难;总的来看,出现东部型风暴轴的频数大约占总频数的三分之一.(3)从垂直结构上看,在北太平洋160°W以东地区,风暴轴的强度可以最强,但与斜压性密切联系的涡动向极和向上热量通量的最大值却并不是最强.(4)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不同季节、不同区域以及是否单独考虑东部型风暴轴的情况下,风暴轴的变化虽然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但都反映出在北太平洋东部区域风暴轴的变化特征有其独特特点,如在该区域风暴轴的主要变化模态并不一定时时与其他区域的主要变化模态一一对应.北太平洋东部区域风暴轴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